詩詞一萬首 第520章 王融《努力門詩》
努力門詩
王融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洲亦可為。
精誠必至霜塵下,意氣所感金石離。
有子合掌脩名立,時王權發美譽垂。
昔來勤心少騫墮,何不努力出憂危。
勝幡法鼓縈且擊,智師道眾紛以馳。
有生無我儼既列,無明有我孰能窺。
……
賞析:
《努力門詩》是王融創作的一首富含勸勉與哲理的詩歌,通過多樣意象與深刻內涵,激勵人們不懈奮進,並引導對生命哲理的思考。
一、勸勉主題:激發奮進,擺脫困境
1.
借典明誌,強調人力可為: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洲亦可為”,借“愚公移山”典故,以豫北二山可移、河中一洲可變,展現人力無窮。強調隻要有決心與毅力,看似艱難之事皆能成功,為全詩奠定勸勉基調,激勵人們勇於麵對困難,相信自身力量。
2.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精誠必至霜塵下,意氣所感金石離”,進一步闡述堅定信念與意誌力量。“精誠必至”“意氣所感”表明專注與決心能引發超乎想象效果,霜塵落下、金石分離象征突破困境,鼓勵人們以赤誠之心、昂揚意氣麵對挑戰,勇往直前。
3.
個人修行與為政典範:“有子合掌脩名立,時王權發美譽垂”,從個人與為政者角度展開。子弟合掌修行獲美名,體現個人通過努力可成就自我;君主適時用權得美譽,說明居高位者亦需努力施政。此句拓展勸勉範圍,涵蓋不同社會角色,強調各儘其責、努力進取。
4.
敦促奮進,擺脫憂危:“昔來勤心少騫墮,何不努力出憂危”,直截勸誡。“昔來”強調過往應勤奮,“少騫墮”警示避免懈怠,“出憂危”點明努力目的。此句言辭懇切,呼籲人們積極奮進,擺脫困境,突出努力對改變命運的重要性。
二、哲理內涵:融合佛理,啟迪思考
1.
宗教意象,營造追求氛圍:“勝幡法鼓縈且擊,智師道眾紛以馳”,描繪宗教活動場景。勝幡飄揚、法鼓敲擊,營造莊嚴熱烈氛圍;智師引領道眾奔走,象征對宗教真理追求。借宗教場景,暗示人們對生命真諦、人生正道積極探尋,為哲理闡述鋪墊。
2.
“有我”與“無我”之思:“有生無我儼既列,無明有我孰能窺”,引入佛教“有我”與“無我”概念。“有生無我”指出“無我”境界客觀存在,需人追求;“無明有我”批判在愚癡狀態執著“有我”,難窺真理。此句引導人們超越自我侷限,擺脫無明,追求更高智慧,深化詩歌哲理內涵。
三、藝術特色:意象豐富,層次分明
1.
豐富意象,增強感染力:詩歌運用諸多意象,如豫北二山、河中一洲、霜塵、金石、勝幡法鼓等。自然意象展現堅韌力量,宗教意象增添神聖莊嚴,豐富內容同時,增強藝術感染力與表現力,使抽象勸勉與哲理具形象化呈現。
2.
結構清晰,層次遞進:從借典強調人力,到闡述信念力量,再到不同角色勸勉,最後深入哲理思考,結構清晰,層次遞進。先激發奮進決心,再引導思考生命哲理,邏輯緊密,使讀者逐步領悟詩歌深意,實現勸勉與哲理傳達的有機結合。
……
解析:
1.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洲亦可為
-
意象與寓意:“豫北二山”暗指《列子·湯問》中愚公移山故事裡的太行、王屋二山,這兩座大山雖巍峨龐大,但在愚公及其子孫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終有被移走的可能。“河中一洲”代表河中的沙洲,相較於大山,看似更容易改變。詩人借這兩個意象,意在表明無論麵對多麼艱巨或看似難以改變的事物,隻要具備堅定的決心和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實現轉變,強調了人力的偉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鍵作用,為全詩奠定了一種積極進取、不畏艱難的基調。
2.
精誠必至霜塵下,意氣所感金石離
-
情感與力量的表達:
“精誠必至”突出內心的真誠與專注達到極致,“霜塵下”形象地描繪出因精誠而產生的感化力量,彷彿能讓霜塵都為之落下,寓意即使細微如霜塵之物,也會被這種真誠所打動。“意氣所感”強調人的意誌、氣概所凝聚的情感,“金石離”則表示這種強烈的情感能夠使堅硬的金石分離,極言意誌與情感的強大感染力。此句進一步闡釋,當人全身心投入,憑借堅定的信念與激昂的意氣,就能產生超乎想象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難,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深化了努力可戰勝艱難險阻的主題。
3.
有子合掌脩名立,時王權發美譽垂
-
不同角色的努力與回報:
“有子合掌”描繪的是子弟虔誠修行的姿態,這裡“合掌”在宗教語境中常代表虔誠、專注。通過這種虔誠的修行,子弟能夠樹立起美好的名聲,體現出個人通過自身努力與精神追求可以實現自我價值與聲譽的提升。“時王權發”指在位的君主適時地運用權力,施行德政、善舉。當君主能夠恰當發揮權力的正麵作用時,就會獲得民眾的讚譽,美名流傳。此句從個人修行與君主為政兩個層麵,說明無論是普通個體還是身居高位者,隻要積極努力、善用自身條件,都能收獲良好的結果,豐富了詩歌所涵蓋的勸勉範疇。
4.
昔來勤心少騫墮,何不努力出憂危
-
勸誡與警示:
“昔來”回顧過去,強調從過去到現在的時間跨度,提醒人們一直以來都應保持某種態度。“勤心”即勤奮用心,是對待生活、事業等應有的積極態度。“少騫墮”則警示人們要儘量減少懈怠、墮落的行為,“騫墮”表示因意誌不堅而出現的消極、退步狀態。“何不努力出憂危”以反問的形式,語氣強烈地敦促人們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擺脫憂愁與危險的處境。此句直截了當地點明詩歌勸人奮進的主旨,以過去為鑒,激勵當下的人們要始終保持勤奮,克服消極情緒,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困境,走向更好的生活。
5.
勝幡法鼓縈且擊,智師道眾紛以馳
-
宗教場景與象征意義:
“勝幡”在佛教中象征著勝利、吉祥,是一種具有宗教寓意的旗幟;“法鼓”則常用於宗教儀式,敲響法鼓有警醒、召喚、傳遞佛法等意義。“縈且擊”描繪出法鼓敲響時聲音縈繞回蕩的場景,營造出一種莊嚴、熱烈的宗教氛圍。“智師”指智慧的師長,在宗教語境中通常是佛法高深、能引導眾人修行的導師;“道眾”即眾多的信徒。“紛以馳”表現出智師引領下,信徒們紛紛奔走的熱烈場麵,象征著眾人對宗教真理、精神追求的積極投入與熱情踐行。此句借宗教活動場景,不僅增添了詩歌的神秘色彩,更以這種充滿活力與使命感的畫麵,隱喻人們在追求人生正道、真理等過程中應具備的積極態度與行動力,激勵讀者像虔誠的宗教信徒追求信仰一樣,堅定地去追尋自己的目標。
6.
有生無我儼既列,無明有我孰能窺
-
佛理探討與人生啟示:
“有生無我”涉及佛教的核心觀念之一,即認為在世間萬物(有生)之中,不應執著於個體實有的“我”,真正的智慧在於領悟“無我”的境界。“儼既列”表示這種“無我”的境界客觀存在,如同擺在人們麵前的一種真理,等待著人們去認識和體悟。“無明”在佛教中指愚癡、迷惑,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缺乏正確認知的狀態。“無明有我”則描述了處於無明狀態下,人們執著於自我的觀念,認為有一個真實、獨立、永恒的“我”存在。“孰能窺”以反問的方式指出,在這種無明且執著“有我”的狀態下,很難洞察事物的真相和生命的真諦。此句深入佛教哲理的探討,引導讀者反思自身對自我的認知,擺脫無明和對“我”的執著,以更超脫的視角去審視人生,追求更高層次的智慧與精神境界,從而深化了詩歌的思想內涵,使讀者在思考人生意義和方向時獲得更深層次的啟示。
……
句譯:
1.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洲亦可為:
豫北的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尚且能夠被愚公及其子孫努力移走;河中的一片沙洲,同樣也能夠通過人力改變它的模樣。
2.
精誠必至霜塵下,意氣所感金石離:
隻要內心的精誠達到極致,連霜塵都會被感動而落下;憑借高昂的意誌和氣概,能夠讓金石為之分離。
3.
有子合掌脩名立,時王權發美譽垂:
年輕人若能虔誠地修行,就能樹立起美好的聲名;在位的君主若能適時恰當地運用權力,施行德政,也會獲得民眾的讚譽,美名流傳。
4.
昔來勤心少騫墮,何不努力出憂危:
過去就應該始終勤奮用心,儘量避免懈怠墮落,為何不努力讓自己擺脫憂愁與危險的處境呢?
5.
勝幡法鼓縈且擊,智師道眾紛以馳:
勝利的旗幟隨風飄揚,法鼓被敲響,聲音縈繞回蕩;智慧的師長引領著眾多的信徒,紛紛朝著目標奔走前行。
6.
有生無我儼既列,無明有我孰能窺:
在世間萬物的生命現象中,“無我”的境界儼然客觀存在;而處於愚癡、迷惑且執著於“有我”觀唸的狀態下,又有誰能夠洞察生命的真諦呢?
……
全譯:
豫北的太行、王屋二山,尚有被移走的可能;河中的沙洲,也能夠通過人力改變。
隻要精誠達到極致,霜塵都會落下;意誌氣概所至,金石也能分離。
年輕人若虔誠修行,便能樹立美名;君主適時施展權力,美譽便會流傳。
一直以來都應勤奮用心,少些懈怠,為何不努力擺脫憂愁危險?
勝利的旗幟飄揚,法鼓敲響縈繞,智慧的師長帶著眾多信徒,紛紛奔走向前。
在生命中,“無我”的境界已然擺在那裡,而在無明中執著“有我”,又有誰能洞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