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578章 範雲《彆詩·孤煙起新豐》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578章 範雲《彆詩·孤煙起新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彆詩·孤煙起新豐

範雲

孤煙起新豐,候雁出雲中。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彆君河初滿,思君月屢空。

折桂衡山北,摘蘭沅水東。

蘭摘心焉寄,桂折意誰通。

……

賞析:

《彆詩·孤煙起新豐》為南北朝詩人範雲之作,此詩借景抒情,以細膩筆觸表達離情彆緒與深切思念。

一、開篇勾勒,渲染離情氛圍

1.

孤煙起新豐,候雁出雲中:首句“孤煙起新豐”,“孤煙”升騰於“新豐”,“孤”字奠定孤寂基調,孤煙孑然升起,使畫麵空曠而蕭索。“候雁出雲中”,候鳥大雁自雲中出現,大雁的遷徙暗示節序更替,增添漂泊之感。二者組合,營造出遼遠、寂寥氛圍,暗示離人漂泊命運,為全詩離彆之情蓄勢。

2.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草低金城霧”描繪金城之地,霧氣濃重,草在霧中顯得低矮,霧氣帶來壓抑之感。“木下玉門風”寫玉門關外,秋風起兮木葉下,展現出邊關的蕭瑟。詩人選取“金城”“玉門”兩個邊塞要地,以草、木受霧、風影響的景象,強化邊塞的荒寒,襯托出離彆的哀傷,情景交融,渲染出濃鬱的愁緒。

二、直抒胸臆,傾訴相思之苦

1.

彆君河初滿,思君月屢空:“彆君河初滿”點明與友人分彆時,河水正漲滿,以水滿象征離情之濃。“思君月屢空”則言分彆後,時光流逝,月亮多次由圓轉缺,自己對友人的思念從未間斷。“屢”字強調思念之久,“空”字凸顯內心因思念而生的失落,直接而強烈地抒發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

三、借物言情,深化思念之情

1.

折桂衡山北,摘蘭沅水東:詩人在衡山北折桂,於沅水東摘蘭。“桂”與“蘭”在傳統文化中象征美好、高潔。詩人采摘它們,意在將這份美好贈予友人,寄托深情。然而此刻與友人天各一方,美好的舉動卻無處安放。

2.

蘭摘心焉寄,桂折意誰通:這兩句以反問強化情感。雖已摘蘭折桂,卻不知向誰傳達心意,深刻體現詩人無法與友人互通情意的無奈與惆悵,將思念之情推向更深層次,餘味悠長,讓人體會到那種深深的遺憾與牽掛。

四、藝術特色

1.

意象運用精妙:詩中“孤煙”“候雁”“金城霧”“玉門風”“桂”“蘭”等意象豐富。這些意象或烘托氣氛,或寄托情感,共同構建起充滿感染力的情境,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與情感深度。

2.

情景交融自然:前半部分借邊塞之景烘托離情,中間直抒胸臆表達思念,後半部分借物抒情深化情感。景、情、物緊密結合,過渡自然,使讀者能深切感受到詩人情感的層層遞進與細膩變化。

3.

結構層次分明:詩歌起筆以景引情,接著直接傾訴思念,最後借物深化情感,起承轉合脈絡清晰,結構嚴謹完整,使離情彆緒在有序的架構中得到充分表達。

……

解析:

1.

孤煙起新豐,候雁出雲中

-

孤煙起新豐:“孤煙”,孤獨升起的一縷炊煙,給人以單調、孤寂之感,象征著漂泊與孤獨。“新豐”點明地點,可能是友人分彆之地,或是想象中遠方的某個地方。一個“起”字,賦予孤煙動態感,描繪出一幅在廣袤背景下,一縷孤煙緩緩升騰的畫麵,營造出一種遼遠、空曠且略帶荒涼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孤寂的情感基調。

-

候雁出雲中:“候雁”即大雁,它們隨季節遷徙,是具有時間和漂泊寓意的典型意象。“出雲中”,描繪大雁從高遠的雲層中穿出,展現出一種空曠、悠遠的意境。大雁的出現,一方麵暗示著時間的流逝,因為它們的遷徙遵循季節規律;另一方麵,大雁的南來北往如同離人的漂泊,進一步強化了離彆和漂泊的主題。

2.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

草低金城霧:“金城”指今蘭州一帶,是西北邊塞的重要地區。“草低”描繪了草在霧氣的重壓下,呈現出低矮、萎靡的狀態。“霧”不僅增加了畫麵的朦朧感,還營造出壓抑的氛圍。這句詩通過描寫金城霧氣中低矮的草,展現了邊塞環境的惡劣與壓抑,烘托出離彆的愁緒。

-

木下玉門風:“玉門”即玉門關,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關隘,常象征著邊關的苦寒與遙遠。“木下”形象地寫出了秋風中樹葉紛紛飄落的情景,“風”點明樹葉飄落的原因是秋風的吹拂。此句描繪出玉門關外秋風掃落葉的蕭瑟景象,強化了邊塞的荒涼之感,進一步渲染了離彆的哀傷氣氛。

3.

彆君河初滿,思君月屢空

-

彆君河初滿:直接點明與友人分彆的情景,“河初滿”說明分彆時河水剛剛漲滿,以河水的盈滿暗示離情的濃厚。水在古代詩詞中常被用來比喻情感,這裡滿溢的河水象征著詩人與友人分彆時內心滿溢的不捨之情。

-

思君月屢空:“思君”表明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月屢空”,“屢”表示多次,“空”字用得極為精妙,一方麵指月亮多次由圓變缺,時光不斷流逝;另一方麵,“空”也傳達出詩人因思念友人而內心產生的空虛、失落之感。此句通過時間的推移,強調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隨著歲月流逝而愈發濃烈。

4.

折桂衡山北,摘蘭沅水東

-

折桂衡山北:“折桂”在古代文化中有多重含義,常象征著獲得功名、美好事物或表達對他人的祝福。“衡山北”點明地點。詩人在衡山之北折下桂枝,這一行為可能蘊含著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希望友人能夠獲得成功、幸福,也可能是以折桂這一美好舉動來寄托自己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

摘蘭沅水東:“蘭”在傳統文化中代表著高潔的品格、美好的情感。“沅水東”指明地點。詩人在沅水之東摘下蘭花,同樣是借蘭花這一美好意象來傳達自己對友人的深情厚誼,以蘭花的高潔象征友人的美好品質,或藉此表達自己對友人純潔的思念。

5.

蘭摘心焉寄,桂折意誰通

-

蘭摘心焉寄:詩人已經摘下了蘭花,卻發出“心焉寄”的疑問,即不知道將自己內心的這份深情寄托到何處。此句將詩人的無奈與惆悵之情展現得淋漓儘致,儘管有美好的心意,卻因與友人的分離而無法傳達。

-

桂折意誰通:同樣,詩人折下桂枝後,也不知該向誰去傳達這份心意。“意誰通”進一步強化了詩人無法與友人互通情意的苦悶,將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推向了更深層次,使讀者深切感受到詩人內心深深的遺憾與牽掛。

……

句譯:

1.

孤煙起新豐,候雁出雲中

-

新豐之地,一縷孤煙嫋嫋升起,雲中,遷徙的大雁翩翩飛出。

2.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

金城被霧氣籠罩,草兒在霧中顯得低矮,玉門關外秋風勁吹,樹葉紛紛飄落。

3.

彆君河初滿,思君月屢空

-

與你分彆時,河水剛剛漲滿,思念你之後,月亮已多次圓了又缺。

4.

折桂衡山北,摘蘭沅水東

-

在衡山的北麵折下桂枝,在沅水的東邊摘下蘭花。

5.

蘭摘心焉寄,桂折意誰通

-

蘭花摘下,內心的深情向何處寄托?桂枝折下,這份心意又能與誰相通?

……

全譯:

在新豐這個地方,一縷孤煙緩緩升起,雲中,遷徙的大雁悠然飛出。

金城一帶霧氣彌漫,濃重的霧氣壓得草兒都顯得低矮,玉門關外秋風颯颯,勁風吹得樹葉紛紛飄落。

與你分彆的時候,河水剛剛漲滿,自我思念你以來,月亮已經多次由圓變缺。

我在衡山的北麵折下桂枝,又在沅水的東邊摘下蘭花。

蘭花雖已摘下,可我滿心的情意該向何處寄托呢?桂枝也已折取,這份心意又能讓誰知曉呢?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