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589章 任昉《厲吏人講學詩》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589章 任昉《厲吏人講學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厲吏人講學詩

任昉

暮燭迫西榆,將落誡南畝。

曰餘本疏情,頹暮積榆柳。

踐境渴師臣,臨政欽益友。

旰食願橫經,終朝思擁帚。

雖欣辨蘭艾,何用辟蒿莠。

……

賞析:

任昉的《厲吏人講學詩》是一首彆具一格的詩作,以獨特視角展現詩人對學問的追求以及對官吏講學、提升素養的重視,體現其對政務與學識關係的深刻思考。

一、開篇借景抒情,感慨時光

“暮燭迫西榆,將落誡南畝”,起筆營造出一種時光緊迫的氛圍。“暮燭”象征日暮,“西榆”暗示太陽西下,接近榆樹,寓意時光流逝。“將落誡南畝”描繪夕陽將落,彷彿在告誡人們珍惜田間勞作時光。此句借景抒情,既展現自然景象,又借時光之快,為全詩奠定珍惜光陰、追求學問的基調,引發詩人對自身與官吏學習的思考。

二、自陳性情與現狀,引出對學問渴望

“曰餘本疏情,頹暮積榆柳”,詩人坦誠自己生性疏闊,如今暮年,時光如榆樹柳樹般生長流逝。“頹暮”直言暮年,有歲月虛度之感。這兩句詩人反思自我,為下文表達對學問的強烈渴望做鋪墊,突出在有限時光中追求知識的迫切性。

三、表明對學問與賢才態度,凸顯學習決心

“踐境渴師臣,臨政欽益友”,詩人身處官場,渴望有賢能老師指引,欽佩能在政務中給予幫助的益友。“渴”“欽”生動表現對師臣和益友的熱切期盼與敬重。此句體現詩人認識到學問和賢才對自身政務的重要性,表明積極向學、藉助外界力量提升自我的決心。

四、具體描繪學習渴望,展現求學態度

“旰食願橫經,終朝思擁帚”,“旰食”指晚食,形容政務繁忙。即便如此,詩人仍希望能在忙碌中抽出時間展開經書學習;“終朝思擁帚”,“擁帚”表示持帚灑掃,古代有弟子灑掃以事師長的說法,體現詩人渴望像弟子侍奉師長般學習,哪怕整日忙碌也不放棄。這兩句具體描繪詩人對學習的極度渴望,突出求學的虔誠與堅定。

五、強調學問作用,升華主題

“雖欣辨蘭艾,何用辟蒿莠”,“蘭艾”分彆象征美好與醜惡,“蒿莠”指雜草,寓意不良事物。詩人欣喜通過學習能分辨善惡,但認為僅能分辨不夠,關鍵是要去除不良事物,即運用學問解決實際政務與社會問題。此句強調學問不僅在於認知,更在於實踐,升華詩歌主題,從個人學習渴望延伸到對學問實際效用的思考,展現詩人對官吏講學提升素養、解決實際問題的期望。

六、藝術特色

1.

借景抒情與直抒胸臆結合:開篇借景感慨時光,後文直抒對學問、賢才渴望及對學問作用的思考,使情感表達自然且深刻。

2.

用詞精妙:“渴”“欽”“願”“思”等動詞精準傳達詩人情感與決心,生動展現詩人形象與追求。

3.

主題深刻:從個人反思到對官吏講學期望,層層遞進,深入探討學問與政務關係,具有現實意義與思想深度。

……

解析:

1.

暮燭迫西榆,將落誡南畝

-

解析:

“暮燭”描繪出傍晚時分,如蠟燭般的夕陽。“迫西榆”,形象地表現出太陽逐漸西沉,快要靠近西邊的榆樹,這裡的“迫”字,賦予了夕陽一種動態感,讓人切實感受到時間的緊迫。“將落誡南畝”,夕陽即將落下,彷彿是在告誡在南畝勞作的人們,時間不早了,需珍惜這最後的勞作時光。此句表麵上是對自然景象和農事活動的描寫,實則借景抒情,通過描繪日暮時分的緊迫感,為全詩奠定了珍惜時光、不可虛度的基調,引發讀者對時光流逝和人生作為的思考,同時也巧妙引出下文詩人對自身及官吏學習的感悟。

2.

曰餘本疏情,頹暮積榆柳

-

解析:

“曰餘”表明詩人開始自述。“疏情”指詩人認為自己生性疏闊,可能在過往的時光中,行事較為隨性,沒有對時間和自身發展有更為緊密的規劃。“頹暮”明確點明自己已至暮年,有一種歲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積榆柳”,以榆樹和柳樹的生長來比喻歲月的累積,就像榆樹和柳樹隨著時間不斷生長,自己的暮年也在不知不覺中來臨,且似乎一事無成。此句詩人坦率地反思自我,將自己過去的性情與當下暮年的處境聯係起來,為後文表達對知識學問的強烈渴望埋下伏筆,凸顯出在有限的餘生中渴望有所作為、追求知識的迫切心情。

3.

踐境渴師臣,臨政欽益友

-

解析:

“踐境”指詩人身處官場政務的環境之中。“渴師臣”表達出詩人對能夠有賢能的老師來指導自己的極度渴望,“渴”字生動地展現出這種需求的迫切性,就如同在沙漠中渴望水源一般。“臨政”表示在處理政務的時候,“欽益友”說明詩人欽佩那些能夠在政務上給予自己有益幫助的朋友,“欽”體現出詩人對益友的敬重之情。此句清晰地表明詩人深知在官場政務中,學問和賢才的重要性,認識到自身需要藉助外界力量來提升自我,從而更好地處理政務,表達了詩人積極向學、尋求進步的決心。

4.

旰食願橫經,終朝思擁帚

-

解析:

“旰食”原意是因事忙而晚食,常用來形容政務繁忙。即便在如此忙碌的情況下,詩人依然“願橫經”,“橫經”指展開經書進行學習,表明詩人渴望在繁忙的政務之餘,擠出時間來學習知識,提升自己的學識素養。“終朝思擁帚”,“終朝”表示一整天,“擁帚”在古代有弟子持帚灑掃以事師長的意思,這裡詩人表達了自己即便整日忙碌,也時刻想著能像弟子侍奉師長那樣,虛心學習,接受知識的教誨。這兩句詩具體而生動地描繪出詩人對學習知識的極度渴望,即便麵臨政務繁忙的壓力,也毫不退縮,始終保持著虔誠而堅定的求學態度。

5.

雖欣辨蘭艾,何用辟蒿莠

-

解析:

“蘭艾”中,“蘭”代表美好的事物,“艾”代表醜惡的事物,詩人通過學習,欣喜自己能夠分辨出事物的好壞善惡,這體現了學習帶來的認知提升。然而,詩人並沒有滿足於此,“何用辟蒿莠”進一步提出思考,“蒿莠”指的是雜草,寓意著社會和政務中存在的不良現象和問題。詩人認為,僅僅能夠分辨善惡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運用所學知識,采取實際行動,去除這些不良因素,解決實際問題。此句將詩歌的主題進行了升華,從單純的對學習知識的渴望,延伸到對知識實際效用的思考,強調了學問不僅在於認知層麵,更在於能夠運用到實踐中,展現出詩人對官吏講學、提升素養,進而解決實際政務和社會問題的深切期望。

……

句譯:

1.

暮燭迫西榆,將落誡南畝:傍晚的夕陽漸漸迫近西邊的榆樹,即將西沉的落日,像是在告誡田間勞作的人們時光將儘。

2.

曰餘本疏情,頹暮積榆柳:我本就生性疏闊隨性,如今暮年已至,歲月如榆柳生長般悄然而逝。

3.

踐境渴師臣,臨政欽益友:身處官場之境,我渴望有賢能的師者來教導,處理政務時,欽佩能給予幫助的益友。

4.

旰食願橫經,終朝思擁帚:即便因政務繁忙而晚食,仍希望能抽空展開經書學習,整日都想著像弟子侍奉師長般學習。

5.

雖欣辨蘭艾,何用辟蒿莠:雖然欣喜於通過學習能分辨美醜善惡,但該如何去除如蒿莠般的不良事物呢。

……

全譯:

傍晚的夕陽,漸漸迫近西邊的榆樹,即將西沉,彷彿在告誡田間勞作的人們珍惜時光。

我本就生性疏闊、不拘小節,如今已步入暮年,歲月如榆樹柳樹生長般悄然流逝。

身處官場,我渴望有賢能的師者前來教導,處理政務時,內心欽佩那些能給予幫助的益友。

即便因忙於政務而常常晚些吃飯,仍希望能抽出時間研讀經書,從早到晚,都想著能像弟子侍奉師長那樣虛心學習。

雖然欣喜自己通過學習,已能分辨美好與醜惡,但要怎樣才能鏟除如蒿草雜草般的不良事物呢?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