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692章 柳惲《七夕穿針》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692章 柳惲《七夕穿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七夕穿針

柳惲

代馬秋不歸,緇紈無複緒。

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

的皪愁睇光,連娟思眉聚。

清露下羅衣,秋風吹玉柱。

流陰稍已多,餘光亦難取。

……

賞析:

《七夕穿針》是柳惲借七夕這一傳統節日,以細膩筆觸描繪女子思念遠方丈夫的詩作。全詩情景交融,生動展現女子的孤獨與愁緒。

一、情感線索:因思生愁,愁緒漸濃

1.

開篇點題,直陳思念:

“代馬秋不歸,緇紈無複緒”,以“代馬”借指遠在代地的丈夫,點明其秋日未歸。“緇紈無複緒”生動刻畫女子因丈夫未歸,對衣物無心整理,心緒如亂麻。此句直抒思念,為全詩奠定憂愁基調,展現女子對丈夫深深牽掛。

2.

動作描寫,深化愁思:

“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描繪女子迎寒縫衣。在七夕月夜,本應歡樂團聚,她卻獨自縫衣,借為丈夫準備寒衣排遣思念。“映月”襯出環境清幽孤寂,強化思念與憂愁。

3.

神態描寫,儘顯愁容:

“的皪愁睇光,連娟思眉聚”,細膩刻畫女子神情。“的皪”形容目光明亮,卻含憂愁;“連娟”描繪秀眉,因思念緊蹙。神態描寫將思念化作具象愁容,使讀者感同身受。

4.

環境烘托,愁緒蔓延:

“清露下羅衣,秋風吹玉柱”,清露滴衣、秋風吹柱,營造清冷孤寂氛圍。清露添衣寒,秋風動柱聲添寂寥,女子愁緒在環境渲染下蔓延。

5.

時光感歎,愁緒升華:

“流陰稍已多,餘光亦難取”,女子感歎時光流逝。七夕良辰將過,團聚無期,未來時光也難把握。對時光的喟歎升華愁緒,體現對未來迷茫無奈。

二、藝術特色:情景交融,筆觸細膩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詩中景語皆情語。月光、清露、秋風等自然之景,渲染清冷孤寂氛圍,烘托女子愁緒。景與情緊密結合,自然融合,使情感表達含蓄深沉,富有感染力。

2.

細節刻畫,生動傳情:通過無心理衣、月下穿針、愁睇思眉等細節,刻畫女子形象,展現內心世界。細節生動真實,使女子思念之情躍然紙上,讓讀者深切體會其情感。

3.

語言質樸,意蘊深遠:語言質樸自然,無華麗雕琢。以簡潔文字傳達深刻情感,如“緇紈無複緒”“餘光亦難取”,通俗易懂又耐人尋味,體現深厚藝術功底。

……

解析:

1.

代馬秋不歸,緇紈無複緒

-

解析:

“代馬”原指北方代地的馬,這裡借指遠在代地的丈夫,暗示丈夫離家遠行,久未歸來。“秋不歸”點明時令已至秋季,本該是團圓的時節,可丈夫卻依舊未歸,這一表述直接點明女子心中的牽掛與失落。“緇紈”指代黑色的細絹,這裡泛指衣物。“無複緒”形象地描繪出女子因丈夫未歸,內心煩亂,對日常整理衣物之事毫無興致,彷彿心緒如同紊亂的絲線,毫無頭緒。此句通過對丈夫未歸這一事實的陳述,以及女子對日常事務態度的轉變,將女子的思念之情直白地展現出來,為全詩奠定了憂愁的情感基調。

2.

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

-

解析:

“迎寒”表明天氣漸冷,女子為應對寒冬,開始準備縫製寒衣,體現出她對丈夫的關懷與體貼。“理衣縫”具體描繪女子整理衣物,準備針線的動作,這一行為不僅是出於實際需求,更飽含著她對遠方丈夫的牽掛,希望能為他送去溫暖。“映月”描繪出女子在月光下勞作的場景,七夕的月光雖明亮,卻更襯出她形單影隻的孤獨。“抽纖縷”細膩刻畫女子抽出纖細絲線的動作,在靜謐的月夜中,這一動作顯得尤為專注而又孤獨。此句通過描寫女子在寒夜月光下縫衣的行為,以動作細節進一步深化了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時借清冷的環境氛圍,強化了這種思念中的孤寂之感。

3.

的皪愁睇光,連娟思眉聚

-

解析:

“的皪”形容女子目光明亮,然而如此明亮的目光中卻飽含著憂愁,“愁睇光”三字將女子眼中的神情刻畫得入木三分,讓讀者能直觀感受到她內心的愁苦。“連娟”本指眉毛彎曲細長,這裡“連娟思眉聚”描繪出女子因思念遠方的丈夫,秀眉不自覺地微微蹙起,凝聚著深深的思念。此句通過對女子神態的細膩描寫,從眼神到眉毛的細微變化,將她內心深處的思念之情具象化,生動地展現出一個沉浸在思念與憂愁中的女子形象,使讀者能夠深切地體會到她的情感波動。

4.

清露下羅衣,秋風吹玉柱

-

解析:

“清露下羅衣”,清冷的露珠悄然落下,滴在女子的羅衣之上。“清露”不僅點明瞭秋夜的清冷,更增添了一種淒清的氛圍,露珠的冰冷彷彿滲透到女子的心底,進一步烘托出她內心的孤寂與淒涼。“秋風吹玉柱”,秋風輕輕吹拂著玉柱,“玉柱”在這裡可能指代琴瑟等弦樂器上的弦柱,秋風拂過,發出細微聲響,在寂靜的秋夜中,這聲音更顯寂寥。此句通過對清露和秋風這兩種自然景象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清冷、孤寂的環境氛圍,以景襯情,使女子的愁緒在這樣的氛圍渲染下愈發濃鬱,彷彿愁緒也隨著秋風蔓延開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5.

流陰稍已多,餘光亦難取

-

解析:

“流陰”指流逝的光陰,“稍已多”表明時間已經過去很久,暗示女子在七夕之夜獨自思念丈夫,已度過漫長時光。隨著時間的推移,夜越來越深,七夕這個本應充滿美好期待的夜晚即將過去。“餘光亦難取”,“餘光”指剩下的時光,即使剩下的時間,女子也覺得難以好好把握、利用。此句表麵上是對時間流逝的感歎,實則表達出女子因丈夫未歸,內心充滿失落與無奈,覺得未來的時光也如同這即將消逝的七夕夜一樣,難以給她帶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進一步升華了女子內心的憂愁情緒,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迷茫與無奈。

……

句譯:

1.

代馬秋不歸,緇紈無複緒:丈夫遠在代地,即便秋日已至仍未歸來,女子因此對整理衣物毫無興致。

2.

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女子迎著秋寒開始整理衣服準備縫製,借著月光抽出纖細的絲線。

3.

的皪愁睇光,連娟思眉聚:女子目光明亮,其中卻滿含憂愁,因深深思念,秀眉微微攢聚在一起。

4.

清露下羅衣,秋風吹玉柱:清冷的露珠悄然落下,滴在女子的羅衣上,秋風吹拂著弦樂器的玉柱。

5.

流陰稍已多,餘光亦難取:時光已經流逝了不少,剩下的時光女子也覺得難以好好把握利用。

……

全譯:

丈夫前往代地,秋日已至仍未歸還,我心亂如麻,再無心思打理衣物。

迎著秋寒,我開始整理衣縫,借著月光,抽出纖細的絲線。

我目光明亮,卻滿是憂愁,因思念,秀眉微微蹙聚。

清冷的露珠,滴落在羅衣之上,秋風輕輕吹拂著弦樂器的玉柱。

流逝的光陰已然不少,剩餘的時光,也難以把握珍惜。

喜歡詩詞一萬首請大家收藏:()詩詞一萬首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