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695章 虞羲《見江邊竹》
見江邊竹
虞羲
挺此貞堅性,來樹朝夕池。
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
葳蕤防曉露,蔥茜集羈雌。
含風自颯颯,負雪亦猗猗。
金明無異狀,玉洞良在斯。
但恨非嶰穀,伶倫未見知。
……
賞析:
《見江邊竹》是虞羲以竹為吟詠物件的佳作,借竹的形象,展現其堅貞品性,抒發詩人懷纔不遇之感。
一、開篇點題,凸顯竹之貞堅
“挺此貞堅性,來樹朝夕池”,起筆便點明竹子以堅貞品性,生長於江邊。詩人賦予竹子“貞堅性”,這一擬人化表達,將竹人格化,使其具有象征意味,為全詩奠定基調。“朝夕池”描繪出竹所處清幽之境,與竹的堅貞相得益彰,暗示竹雖處此境,仍堅守自身品質。
二、四季描繪,強化堅韌形象
1.
秋冬錘煉,彰顯堅韌:
“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描繪秋冬時節竹的境遇。秋天,江水衝擊竹根;冬天,大雪覆蓋竹枝。“漱”字生動展現秋水衝刷力量,“封”字凸顯冬雪壓迫之重。竹在如此惡劣環境中,根部穩固,枝乾挺立,體現其堅韌不拔,不畏艱難。這不僅是對竹外在形象刻畫,更暗示其內在精神品質。
2.
春夏生機,展現活力:
“葳蕤防曉露,蔥茜集羈雌”,描繪春夏之景。春天,竹枝葉繁茂,能遮擋清晨露珠;夏天,竹鬱鬱蔥蔥,吸引獨居雌鳥棲息。“葳蕤”“蔥茜”分彆從形態與色澤描繪竹的生機活力,“防曉露”“集羈雌”展現竹為他物提供庇護,體現其奉獻精神,使竹形象更豐滿。
三、動靜結合,儘顯竹之神韻
1.
動態含風,搖曳生姿:
“含風自颯颯”,微風拂過,竹枝葉發出颯颯聲響,“颯颯”擬聲詞,使畫麵具有動態感與聽覺效果,展現竹在風中輕盈搖曳姿態,賦予竹靈動之美,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感受竹的風姿。
2.
靜態負雪,傲然挺立:
“負雪亦猗猗”,竹背負積雪,依然柔美下垂。“負雪”強調環境惡劣,“猗猗”描繪竹在重壓下仍保持優美姿態,與“含風”動靜結合,一動一靜,全麵展現竹的神韻,凸顯其不畏嚴寒、傲然挺立品質。
四、用典抒情,寄托懷纔不遇
1.
金明玉洞,暗喻不凡:
“金明無異狀,玉洞良在斯”,運用道教典故,暗示竹與傳說中非凡之地關聯,雖處江邊,卻具非凡特質,以竹自比,表明詩人自認為有出眾才華與品質,為下文抒情鋪墊。
2.
嶰穀伶倫,懷纔不遇:
“但恨非嶰穀,伶倫未見知”,用伶倫於嶰穀取竹製笛典故。詩人感慨所遇之竹不在嶰穀,不被伶倫賞識,暗指自己雖有才華,卻無人賞識重用,抒發懷纔不遇的遺憾憤懣之情,使詩歌主題得以升華,從單純詠竹,轉向詩人內心世界表達。
五、藝術特色
1.
象征手法,寓意深刻:
整首詩以竹象征具有堅貞品質之人,借竹生長環境、四季變化等,表達詩人對堅貞、堅韌、奉獻等品質讚美,同時寄托自身情感,使詩歌寓意深刻,引發讀者聯想共鳴。
2.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詩中對竹生長環境、四季景色描寫,不僅展現竹的形象,更融入詩人情感。秋冬之景襯托竹堅韌,春夏之景展現竹生機,詩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詩歌意境深遠,情感表達自然真摯。
3.
用典巧妙,含蓄蘊藉:
多處用典,增添文化底蘊,使詩歌表達更含蓄。如金明、玉洞、嶰穀伶倫等典故,不直接表明意圖,讓讀者在品味典故中理解詩人情感與詩歌主題,增強詩歌藝術感染力。
……
解析:
1.
挺此貞堅性,來樹朝夕池
-
解析:首句一個“挺”字,生動勾勒出竹子挺拔而立的姿態,彷彿它以一種昂揚之態彰顯自身特質。“貞堅性”三字,將竹子擬人化,把人類所崇尚的堅貞不屈的品質賦予竹子,此為以竹喻人,奠定了全詩對竹子堅貞品性歌頌的基調。“來樹朝夕池”,點明竹子生長在日夜受江水漲落影響的江邊,描繪出其生長環境。“朝夕池”既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又暗示竹子長期於此堅守,不為外界所動,進一步強化其堅貞形象。
2.
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
-
解析:“秋波漱下趾”,“秋波”點明季節為秋季,“漱”字極為精妙,形象地描繪出秋天江水如水流衝刷般拍打著竹子根部的情景,展現出江水的力量。這不僅體現出竹子生長環境的艱難,更突出竹子根部深深紮根土地,穩固而堅韌,不為秋波衝擊所動搖。“冬雪封上枝”,冬季大雪紛紛揚揚,“封”字描繪出大雪如同一層厚厚的封印,將竹子的上枝覆蓋。在如此嚴寒重壓之下,竹子依然挺立,凸顯其不畏嚴寒、枝乾瘦勁、傲然麵對困境的頑強精神,同時暗示竹子曆經秋冬,始終保持著堅韌的特質。
3.
葳蕤防曉露,蔥蒨集羈雌
-
解析:“葳蕤”描繪出竹子枝葉繁茂的樣子,展示出竹子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防曉露”表明竹子因其枝葉的茂盛,能夠為自身遮擋清晨的露水,體現出竹子對自身的一種嗬護,也從側麵反映出它生命力的旺盛。“蔥蒨”形容竹子色澤青蔥翠綠,充滿生機。“集羈雌”運用了典故,指獨居的雌鳥被竹子青蔥茂盛的樣子所吸引,前來棲息。此句從兩個方麵豐富了竹子的形象,一方麵展現其自身生長的繁茂與生機,另一方麵體現出它能為他物提供庇護,增添了竹子的溫情與奉獻精神,使其形象更加立體豐滿。
4.
含風自颯颯,負雪亦猗猗
-
解析:“含風自颯颯”,當微風輕拂,竹子的枝葉便自然而然地發出“颯颯”聲響。“含”字賦予竹子一種包容接納風的姿態,“颯颯”這一擬聲詞,讓讀者彷彿能聽到風中竹枝搖曳的聲音,為畫麵增添了動態感與聽覺美感,展現出竹子在風中輕盈靈動的姿態,有一種瀟灑自在之美。“負雪亦猗猗”,“負雪”描繪出竹子承受著積雪的重壓,而“猗猗”則刻畫了竹子即便在如此重壓之下,依然保持著柔美下垂的姿態,顯示出一種堅韌且優雅的氣質。這兩句動靜結合,“含風”為動,“負雪”為靜,全麵而生動地展現出竹子在不同環境下的神韻,凸顯其無論麵對何種情況都能堅守自我、保持美好姿態的品質。
5.
金明無異狀,玉洞良在斯
-
解析:“金明”與“玉洞”運用了道教相關典故,在道教傳說中,金明和玉洞往往代表著神秘、非凡之地。詩人在此以竹子生長之地與這些非凡之地相聯係,暗示竹子雖生長在平凡的江邊,卻具有與傳說中非凡之地相關的特質,其本身有著不尋常之處。此句通過用典,將竹子的形象從普通的植物提升到具有神秘、超凡品質的高度,以竹自比,含蓄地表達出詩人自認為自身具備出眾的才華與獨特的品質,為下文抒發懷纔不遇之情埋下伏筆。
6.
但恨非嶰穀,伶倫未見知
-
解析:“但恨”二字直接點明詩人的遺憾之情。“嶰穀”與“伶倫”出自典故,傳說伶倫在嶰穀選取竹子製作出美妙的笛子。詩人在此感慨自己所見到的江邊竹子,雖具諸多美好品質,卻並非生長在嶰穀,因而不能被伶倫發現並賞識。這實則是以竹子自喻,借竹子不被賞識的境遇,抒發詩人自己雖才華橫溢,卻無人發現、無人重用的苦悶與憤懣,將詩歌從單純對竹子外在與內在品質的讚美,轉向詩人自身懷纔不遇的情感抒發,使詩歌的主題得到升華,情感表達更為深刻。
……
句譯:
1.
挺此貞堅性,來樹朝夕池:竹子秉持著這般堅貞不屈的品性,生長在這日夜受江水漲落影響的池邊。
2.
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秋天的水波衝刷著它的根部,冬天的大雪覆蓋著它的枝頭。
3.
葳蕤防曉露,蔥蒨集羈雌:它枝葉繁茂可以遮擋清晨的露水,青蔥翠綠引得獨居的雌鳥前來棲息。
4.
含風自颯颯,負雪亦猗猗:微風吹過,它自然發出颯颯聲響;背負著積雪,它依然柔美下垂。
5.
金明無異狀,玉洞良在斯:(這竹子)與金明之地的竹子沒有不同的形態,玉洞般的非凡特質它也具備。
6.
但恨非嶰穀,伶倫未見知:隻是遺憾它並非生長在嶰穀,沒能被伶倫發現賞識。
……
全譯:
竹子以堅貞不屈的品性,毅然挺立在那日夜潮起潮落的池畔。
秋天,江波輕拍它的根部,冬天,大雪覆蓋它的枝頭。
它枝葉繁茂,能為自己遮擋清晨的露珠;色澤蔥翠,吸引了獨居的雌鳥來此棲息。
微風拂過,它枝葉颯颯作響;即便背負著厚雪,依舊姿態婀娜。
這竹子有著與金明仙境之竹無異的風貌,玉洞靈物般的特質也蘊含其中。
隻可惜它沒長在嶰穀,致使伶倫不曾發現它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