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714章 江淹《遊黃檗山》
遊黃檗山
江淹
長望竟何極,閩雲連越邊。
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
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
陽岫照鸞采,陰溪噴龍泉。
殘杌千代木,廧崒萬古煙。
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
秦皇慕隱淪,漢武願長年。
皆負雄豪威,棄劍為名山。
況我葵藿誌,鬆木橫眼前。
所若同遠好,臨風載悠然。
……
賞析:
一、整體意境與主題
《遊黃檗山》描繪了黃檗山的壯麗景色與神秘氛圍,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以及對歸隱山林、追求高遠誌趣的嚮往。通過對黃檗山雄奇景觀的細致刻畫,以及對曆史人物求仙訪道行為的聯想,深化了詩歌超脫塵世、追求自然與內心寧靜的主題。
二、藝術特色
(一)空間營造與宏大視野
1.
開篇的壯闊之景:“長望竟何極,閩雲連越邊”,詩人起筆便以極目遠眺的視角,描繪出閩地之雲與越地相連的浩渺景象,營造出一種廣闊無垠的空間感。這種宏大的開篇,不僅為讀者展現了黃檗山所處的廣袤地理環境,更奠定了全詩雄渾壯闊的基調,讓讀者瞬間被帶入到一個視野開闊、氣勢磅礴的情境之中。
(二)豐富的意象與奇幻色彩
1.
神話與自然交織:“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陽岫照鸞采,陰溪噴龍泉”,詩中運用了眾多充滿奇幻色彩的意象。“靈仙”“金峰”“銅石”“鸞采”“龍泉”等意象,既帶有神話傳說的神秘色彩,又與黃檗山的自然景觀緊密融合。金色的山峰能遮蔽日光,銅石般的岩石高聳接天,向陽的山巒閃耀著如鸞鳥羽毛般的光彩,背陰的溪穀噴湧出清泉,這些奇幻的描寫使黃檗山宛如仙境,增添了詩歌的浪漫主義色彩。
2.
古老與滄桑的意象:“殘杌千代木,廧崒萬古煙”,“殘杌千代木”描繪了曆經千年的枯樹殘乾,象征著歲月的漫長與生命的堅韌;“廧崒萬古煙”則勾勒出萬古繚繞的雲煙,營造出一種神秘、滄桑的氛圍。這些意象進一步豐富了詩歌的內涵,使讀者感受到黃檗山所承載的悠久曆史與歲月沉澱。
(三)動靜結合與聲色相襯
1.
動靜結合的畫麵:“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此句將飛鳥在紅色峭壁上的啼鳴與猿猴在青色山崖間的長嘯相結合,形成了一幅動靜相宜的畫麵。動態的禽鳴猿嘯打破了山林的寂靜,更襯托出黃檗山的清幽深邃,使整個畫麵充滿生機與活力。
2.
聲色相襯的效果:詩中既有色彩描寫,如“丹壁”“青崖”,又有聲音描寫,如“禽鳴”“猿嘯”。鮮豔的色彩與清脆的聲音相互映襯,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黃檗山的獨特魅力。
(四)用典與情感表達
1.
曆史典故的運用:“秦皇慕隱淪,漢武願長年。皆負雄豪威,棄劍為名山”,詩人引用秦始皇羨慕隱居之人、漢武帝渴望長生不老的典故。秦始皇和漢武帝作為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們都舍棄權勢追求名山,這表明即便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人們依然對自然山水、長生之道有著深深的嚮往。詩人藉此典故,一方麵強調了自然山水的魅力,另一方麵也為自己追求歸隱山林的誌趣提供了曆史依據,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具深度和說服力。
2.
自我誌趣的彰顯:“況我葵藿誌,鬆木橫眼前。所若同遠好,臨風載悠然”,詩人以“葵藿”自比,表明自己對歸隱山林、追求自然的堅定誌向。“鬆木”象征著堅韌、高潔,也是隱居生活的象征。詩人看到眼前的鬆木,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如果自己的追求能如同古人一樣高遠,那麼臨風而立時便能悠然自得。這幾句詩將詩人的情感推向**,直接表達了他對歸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使詩歌的主題更加明確。
三、文化意義
《遊黃檗山》反映了南朝時期文人對自然山水的審美情趣和對歸隱文化的推崇。在當時,社會動蕩不安,文人階層在政治上往往受到壓抑,因此他們將情感寄托於自然山水,通過遊覽山川、創作詩歌來表達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嚮往。江淹的這首詩不僅展現了黃檗山的自然之美,更體現了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心態,為研究南朝文學與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字。
……
解析:
1.
長望竟何極,閩雲連越邊
-
解析:詩人開篇即極目遠眺,發出“長望竟何極”的感慨,強調視野無儘頭,展現出一種遼闊、蒼茫之感。“閩雲連越邊”點明地理位置,描繪了福建地區的雲彩與浙江一帶相互連線的景象,營造出宏大的空間背景,為全詩定下了雄渾壯闊的基調,同時也引發讀者對遠方未知的遐想。
2.
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
-
解析:“南州”指南方地區,“饒”意為豐富、多,“奇怪”表明南方多奇異怪誕的景象。“赤縣”指代中國,古人認為中國是神仙居所,故說“多靈仙”。此句從整體上概括南方及華夏大地充滿奇幻色彩,為下文描寫黃檗山的神秘景象埋下伏筆,也體現出詩人對這片土地神秘色彩的讚歎。
3.
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
-
解析:“金峰”描繪山峰在陽光照耀下如金色般閃耀,“虧日”形象地寫出山峰高聳,遮住了太陽的光輝,突出山峰之高峻。“銅石”形容岩石質地堅硬如銅,“共臨天”則表明這些岩石與天相接,進一步強調黃檗山山峰與岩石的雄偉壯觀,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4.
陽岫照鸞采,陰溪噴龍泉
-
解析:“陽岫”指向陽的山巒,“照鸞采”說山巒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如鸞鳥羽毛般五彩斑斕的光彩,展現出山巒的明媚與絢麗。“陰溪”即背陰的溪穀,“噴龍泉”描繪溪穀中噴湧出清泉,如龍泉般清澈、靈動。此句通過陰陽對比,一明一暗,一靜一動,描繪出黃檗山景色的多樣與奇幻,富有畫麵感。
5.
殘杌千代木,廧崒萬古煙
-
解析:“殘杌千代木”中,“殘杌”指曆經歲月後殘留的枯樹樹乾,“千代”強調時間之久遠,表明這些樹木經曆了漫長的歲月,見證了曆史的變遷,給人以歲月滄桑之感。“廧崒萬古煙”裡,“廧崒”形容山勢高峻,“萬古煙”描繪了山間常年繚繞的雲煙,營造出神秘、悠遠的氛圍,使黃檗山更具曆史厚重感。
6.
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
-
解析:“禽鳴丹壁上”描繪鳥兒在紅色的峭壁上啼鳴,“丹壁”的鮮豔色彩與禽鳥的鳴聲相結合,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麵。“猿嘯青崖間”則寫猿猴在青色的山崖間長嘯,進一步增添了山林的生機與活力。禽鳴猿嘯打破了山林的寂靜,同時以動襯靜,更顯黃檗山的清幽深邃。
7.
秦皇慕隱淪,漢武願長年
-
解析:這裡運用典故,“秦皇”即秦始皇,“慕隱淪”指他羨慕那些隱居山林的人,曾派人四處尋訪仙人、隱士。“漢武”是漢武帝,“願長年”表明他渴望長生不老,為此舉行各種祭祀、尋求仙藥等活動。詩人引用這兩位帝王的事跡,表明即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人們依然對自然、長生等有著強烈的嚮往,暗示自然山水的魅力無窮。
8.
皆負雄豪威,棄劍為名山
-
解析:承接上句,強調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擁有雄豪的威嚴,“負”體現他們的權勢地位。然而,他們卻“棄劍為名山”,即舍棄手中象征權力的寶劍,轉而追尋名山,追求自然與長生。這進一步說明自然山水對人的吸引力,連帝王都甘願放棄權勢,為下文詩人表達自己的誌趣做鋪墊。
9.
況我葵藿誌,鬆木橫眼前
-
解析:“葵藿”常被用來比喻人嚮往光明、追求美好,這裡詩人以“葵藿誌”表明自己對歸隱山林、追求自然的堅定誌向。“鬆木”象征著堅韌、高潔,是隱居生活的象征,“橫眼前”表示鬆木就在眼前,觸手可及,彷彿隱居生活近在咫尺,更加堅定了詩人的信念。
10.
所若同遠好,臨風載悠然
-
解析:“所若同遠好”表示如果自己所追求的與古人(如秦皇、漢武對自然的追求)一樣是高遠的愛好。“臨風載悠然”描繪詩人想象自己臨風而立,悠然自得的情景。此句直接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隻要追求高遠,便能在自然中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悠然,點明詩歌主題。
……
句譯:
1.
長望竟何極,閩雲連越邊:極目遠望,哪裡纔是儘頭呢?隻見閩地的雲彩與越地的天空相連。
2.
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南方之地充滿了奇異怪誕的景象,華夏大地向來有許多神仙出沒。
3.
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金色的山峰一座挨著一座,高聳得遮蔽了太陽;銅鑄般的岩石與天相接。
4.
陽岫照鸞采,陰溪噴龍泉:向陽的山巒閃耀著如鸞鳥羽毛般的光彩,背陰的溪穀噴湧出如龍泉般的清泉。
5.
殘杌千代木,廧崒萬古煙:留存著曆經千代的枯樹殘餘,高峻的山間繚繞著萬古的雲煙。
6.
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鳥兒在紅色的峭壁上啼鳴,猿猴在青色的山崖間長嘯。
7.
秦皇慕隱淪,漢武願長年:秦始皇羨慕那些隱居山林的人,漢武帝渴望能夠長生不老。
8.
皆負雄豪威,棄劍為名山:他們都曾擁有雄豪的威嚴,卻舍棄權勢來追尋名山。
9.
況我葵藿誌,鬆木橫眼前:何況我有著如葵藿向陽般的誌向,鬆木就橫在我的眼前。
10.
所若同遠好,臨風載悠然:如果我所追求的與古人一樣是高遠的愛好,那麼臨風而立便悠然自得。
……
全譯:
極目遠眺,茫茫視野哪有儘頭?閩地的雲朵與越地的天際綿延相連。
南方之地多有奇妙怪異的景緻,華夏大地向來不乏神仙靈跡。
金色的山峰座座高聳,將太陽的光輝遮蔽;銅鑄般的岩石與天並肩。
向陽的山巒閃耀著鸞羽般的絢爛光彩,背陰的溪穀噴湧出如龍泉般的清冽泉水。
千年古樹的枯乾殘株留存至今,高峻的山間萬古雲煙繚繞。
鳥兒在丹紅的峭壁上婉轉啼鳴,猿猴在青蒼的山崖間聲聲長嘯。
秦始皇羨慕隱居遁世的生活,漢武帝渴望長生不老。
他們都曾身負雄豪威嚴的權勢,卻棄下寶劍追尋名山的靈奇。
何況我懷著如葵藿向陽般的誌向,鬆木就橫亙在眼前。
若我追求的與古人一樣是高遠的誌趣,臨風而立,自會悠然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