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715章 江淹《恨賦》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715章 江淹《恨賦》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恨賦

江淹

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於是仆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雄圖既溢,武力未畢。方架黿鼉以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斷,宮車晚出。

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薄暮心動,昧旦神興。彆豔姬與美女,喪金輿及玉乘。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千秋萬歲,為怨難勝。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劍擊柱,弔影慚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門。裂帛係書,誓還漢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台稍遠,關山無極。搖風忽起,白日西匿。隴雁少飛,代雲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

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裡。閉關卻掃,塞門不仕。左對孺人,顧弄稚子。脫略公卿,跌宕文史。齎誌沒地,長懷無已。

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濁醪夕引,素琴晨張。秋日蕭索,浮雲無光。鬱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此人但聞悲風汩起,血下沾襟。亦複含酸茹歎,銷落湮沉。

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裡。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儘,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賞析:

一、整體概述

《恨賦》是南朝文學家江淹的賦作名篇。此賦以“恨”為主題,通過描繪不同身份、不同遭遇之人的遺恨,展現了人生的無常與無奈,抒發了作者對生命短暫和命運多舛的深刻感慨。全文情感深沉,辭藻華麗,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二、主題思想

1.

生命無常與命運無奈:江淹在賦中刻畫了眾多人物形象,他們或擁有至高權力,或遭遇悲慘變故,但最終都難以逃脫“恨”的結局。如秦始皇雄圖未竟而身死,趙王被俘遷於房陵,這些都體現出生命的無常和命運對人的捉弄,揭示了無論貴賤貧富,都無法擺脫“恨”的纏繞,傳達出一種對人生無奈的悲歎。

2.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許多人物都有著自己的理想或追求,但現實卻將其擊碎。像馮衍(敬通)才華橫溢,卻被排擠罷歸田裡,壯誌難酬,隻能齎誌而沒。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是“恨”的重要來源,反映了古代文人在社會現實麵前的無力感。

三、藝術特色

1.

典型人物塑造:賦中選取了秦始皇、趙王、李陵、王昭君、馮衍、嵇康等一係列具有代表性的曆史人物,通過對他們生平關鍵事件和情感的細膩描繪,生動地展現出不同型別的“恨”。例如,寫王昭君“仰天太息”“紫台稍遠,關山無極”,寥寥數語,便將其遠嫁異域、遠離故土的哀怨刻畫得淋漓儘致,使讀者能夠感同身受。

2.

情景交融的描寫:江淹善於將人物的情感與所處的環境相結合,以景襯情,營造出濃鬱的悲劇氛圍。如“蔓草縈骨,拱木斂魂”描繪出平原上荒草纏繞屍骨、喬木籠罩魂魄的陰森景象,為全文奠定了悲傷的基調;寫嵇康下獄時“秋日蕭索,浮雲無光”,以秋天的蕭瑟和浮雲的暗淡,烘托出嵇康內心的憤懣和命運的淒涼。

3.

語言優美華麗:《恨賦》的語言極具特色,用詞精準,辭藻華麗,對仗工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如“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運用整齊的句式,展現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宏大氣勢;“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儘,琴瑟滅兮丘壟平”,通過四季更替和繁華消逝的描寫,增強了情感的表達,使文章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完美統一。

四、文化價值

1.

反映時代文人心態:該賦反映了南朝時期文人對人生的思考和對命運的感慨。在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下,文人普遍對未來感到迷茫和恐懼,《恨賦》中所表達的“恨”,正是這種心態的集中體現,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

2.

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恨賦》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獨特的主題、藝術手法和語言風格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世許多詩人、詞人在表達人生感慨、命運無常等主題時,常常借鑒江淹的寫法,以豐富自己作品的內涵和表現力。

……

解析:

1.

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

-

解析:作者引導讀者試著眺望平原,映入眼簾的是蔓延的野草纏繞著屍骨,合抱的大樹彷彿在收斂著魂魄。此句以荒涼、陰森的景象開篇,營造出一種沉重、悲愴的氛圍,為全文定下了哀傷的基調,暗示生命逝去後的淒涼與無奈。

2.

人生到此,天道寧論?

-

解析:麵對這樣的場景,作者不禁感慨,人生若到這般田地,又怎能去論說天道的公平呢?這是對生命無常和命運不公的質問,表達出一種深深的無奈與困惑,引發讀者對人生苦難和宇宙規律的思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3.

於是仆本恨人,心驚不已。

-

解析:“仆”是作者的自稱,表明自己本就是個心中滿懷遺恨之人,見到如此景象更是心驚肉跳。這裡作者將自身融入情境,強調“恨”的情緒由來已久,而眼前場景又進一步刺激和強化了這種感受,使讀者更能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波瀾。

4.

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

解析:作者直接聯想到古代那些人,也是懷著深深的遺恨而死去。此句從眼前之景延伸到曆史長河,指出“恨”是古往今來人們普遍麵臨的情感,拓寬了文章的時間維度,暗示“恨”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永恒存在。

5.

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

-

解析:“秦帝”指秦始皇,他手按寶劍,威風凜凜,諸侯們紛紛向西奔來表示臣服。這描繪出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的強大威勢,一個“按劍”動作,儘顯其霸氣與威嚴,而“諸侯西馳”則側麵烘托出秦國的強盛,為後文秦始皇的遺恨埋下伏筆。

6.

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

-

解析:秦始皇削平諸侯,統一天下,統一文字和規章製度,以華山作為城牆,以紫淵作為護城河。這幾句展現了秦始皇統一後的偉大功績和宏偉規劃,描繪出一個幅員遼闊、製度統一的龐大帝國形象,突出其雄圖霸業之盛。

7.

雄圖既溢,武力未畢。

-

解析:秦始皇的雄心壯誌極為高漲,武力征伐的行動還未停止。表明秦始皇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仍有繼續拓展疆土、實現更大抱負的想法,體現其勃勃野心,但也暗示這種無止境的追求可能帶來的隱患。

8.

方架黿鼉以為梁,巡海右以送日。

-

解析:他正打算以黿鼉等神物架起橋梁,巡遊到海的西邊去送太陽。此句通過誇張的想象,進一步渲染秦始皇的宏大誌向,想要超越自然、掌控天地,表現出他的極度自信與對世界的征服欲。

9.

一旦魂斷,宮車晚出。

-

解析:然而,忽然有一天秦始皇魂魄消散,死去之後皇帝的靈車遲遲才駛出。“一旦”表示突然,與前文的雄圖大誌形成強烈反差,突出生命的脆弱和無常,無論生前多麼威風八麵,最終都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遺恨就此產生。

10.

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

-

解析:“若乃”表示轉折,引出趙王的故事。趙王被俘獲後,被流放到房陵。交代了趙王的悲慘遭遇,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並遭流放,為其後續的遺恨做鋪墊。

11.

薄暮心動,昧旦神興。

-

解析:黃昏時分,趙王內心波動,天未亮時就已心神不寧。這兩句細膩地刻畫了趙王在流放地的不安與痛苦,從黃昏到黎明,無時無刻不被憂愁困擾,體現出他內心的煎熬和對未來的恐懼。

12.

彆豔姬與美女,喪金輿及玉乘。

-

解析:趙王被迫與自己的豔姬美女分彆,失去了曾經乘坐的金輿玉輦。通過對比趙王前後生活的巨大落差,從奢華富貴到一無所有,突出其命運的悲慘,強化了他心中的遺恨。

13.

置酒欲飲,悲來填膺。

-

解析:趙王擺上酒宴想要飲酒解愁,卻突然悲從中來,填滿了胸膛。生動地描繪出趙王借酒消愁卻愁更愁的狀態,將他內心的悲痛推向**,這種悲痛源於身份的巨變和失去一切的無奈。

14.

千秋萬歲,為怨難勝。

-

解析:在這千秋萬歲的漫長歲月裡,趙王心中的怨恨難以承受。強調趙王的怨恨隨著時間推移不會消散,反而愈發深沉,永無止境,體現出其遺恨的強烈和持久。

15.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

-

解析:“李君”指李陵,說到李陵投降北方匈奴,使自己名聲受辱,實則身含冤屈。簡要概括李陵事件,點明其降敵的行為帶來的後果,以及背後隱藏的冤屈,為後文對他複雜情感的描述做鋪墊。

16.

拔劍擊柱,弔影慚魂。

-

解析:李陵內心痛苦,拔劍擊打殿柱,形單影隻,對著自己的影子自慚形穢。這一係列動作和心理描寫,生動地展現出李陵內心的悔恨、痛苦與無奈,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愧疚,卻又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17.

情往上郡,心留雁門。

-

解析:李陵的情感和心思仍然牽掛著漢朝的上郡和雁門,表明他雖投降匈奴,但內心依然眷戀著自己的祖國,體現出他內心的矛盾與掙紮,進一步深化了其內心的痛苦和遺恨。

18.

裂帛係書,誓還漢恩。

-

解析:李陵曾撕開絲綢,係上書信,發誓要報答漢朝的恩情。這一細節表現出李陵試圖彌補自己過錯的決心,然而身處匈奴的他,這種願望難以實現,更增添了他的悲劇色彩和遺恨之情。

19.

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

解析:“朝露溘至”比喻生命如清晨的露水般短暫易逝,李陵感歎生命即將終結時,即便與漢朝之人握手相見,又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此句傳達出李陵麵對生命儘頭,心中充滿了遺憾、無奈和無法言說的複雜情感,將其遺恨推向極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0.

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

-

解析:“明妃”即王昭君,當她離開漢宮時,仰望著天空,長長地歎息。“仰天太息”這一動作,生動地表現出王昭君離開故土時內心的無奈、悲傷與不捨,為她遠嫁的悲劇命運定下基調。

21.

紫台稍遠,關山無極。

-

解析:隨著行程,漢宮漸漸遠去,而前麵的關山卻無邊無際。通過空間距離的變化,突出王昭君越走越遠,遠離家鄉的孤獨感和前路茫茫的無助感,強化了她內心的痛苦和遺恨。

22.

搖風忽起,白日西匿。

-

解析:忽然狂風驟起,太陽也向西邊隱匿。這裡通過自然環境的變化,營造出一種蕭瑟、淒涼的氛圍,烘托出王昭君此時內心的恐懼和悲傷,暗示她未來命運的黯淡。

23.

隴雁少飛,代雲寡色。

-

解析:隴地的大雁很少飛翔,代地的雲彩也失去了色彩。此句以景襯情,描繪出一片荒涼、黯淡的景象,進一步渲染王昭君遠嫁途中的孤寂和淒涼,強化她對故鄉的思念和身處異鄉的哀怨。

24.

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

-

解析:王昭君盼望著何時能再見到君王,然而最終隻能在這異域他鄉荒蕪老去。表達出她對故鄉和君王的思念之情,以及對自己悲慘命運的無奈接受,體現出她心中無儘的遺恨。

25.

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裡。

-

解析:“敬通”指馮衍,說到馮衍被人排擠,罷官回歸田園。直接點明馮衍的遭遇,他因政治鬥爭被排擠,從官場跌落,為下文敘述他的遺恨做鋪墊。

26.

閉關卻掃,塞門不仕。

-

解析:馮衍閉門謝客,不再與外界往來,杜絕官場,不再出仕。這表現出他對官場黑暗的失望和憤懣,選擇自我封閉,遠離世俗紛爭,但同時也反映出他壯誌難酬的無奈。

27.

左對孺人,顧弄稚子。

-

解析:他隻能左邊對著妻子,回頭逗弄著年幼的孩子。描繪出馮衍回歸田園後的日常生活場景,看似平淡溫馨,實則隱藏著他無法施展抱負的痛苦,這種平淡與他曾經的政治理想形成鮮明對比。

28.

脫略公卿,跌宕文史。

-

解析:馮衍輕視那些公卿權貴,縱情於文學創作。這顯示出他的清高和對文學的熱愛,試圖在文學中尋找精神寄托,但從側麵也反映出他因仕途不順而產生的無奈和遺恨。

29.

齎誌沒地,長懷無已。

-

解析:馮衍懷抱未實現的誌向而死去,心中長久地懷著遺憾無法停止。此句直接表達出馮衍壯誌未酬的遺恨,他的一生都被這種遺憾所籠罩,突出了他命運的悲劇色彩。

30.

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

-

解析:“中散”指嵇康,當嵇康被下獄時,他神情氣概依然激昂。這表明嵇康麵對困境時的坦然和不屈,展現出他高傲的人格和堅定的信念,與他即將麵臨的悲慘結局形成強烈反差。

31.

濁醪夕引,素琴晨張。

-

解析:嵇康傍晚時飲用濁酒,清晨時彈奏素琴。通過描述嵇康在獄中飲酒彈琴的行為,表現出他即使身處困境,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高雅情趣的追求,進一步凸顯其獨特的人格魅力。

32.

秋日蕭索,浮雲無光。

-

解析:描繪出秋天蕭瑟淒涼的景象,浮雲也黯淡無光。此句以景襯情,營造出壓抑、悲涼的氛圍,烘托出嵇康所處的惡劣環境和他內心的憤懣,暗示他命運的悲慘。

33.

鬱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

-

解析:嵇康心中鬱積著如青霞般高遠奇特的誌向,卻陷入漫長黑夜無法見到光明。形象地表達出嵇康壯誌難酬的悲憤,他的才華和誌向被黑暗的現實所掩埋,體現出他對命運不公的抗爭和無奈,以及深深的遺恨。

34.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

-

解析:有的孤臣因處境危險而落淚,孽子因心懷恐懼而驚心。此句描述了兩種特殊身份之人的痛苦,“孤臣”和“孽子”在封建時代往往處於邊緣和危險的境地,他們內心充滿了擔憂和恐懼,體現出他們在特殊境遇下的無奈與遺恨。

35.

遷客海上,流戍隴陰。

-

解析:被貶謫的官員被流放到海邊,被發配去戍守隴山之北。通過描述遷客和流戍者的流放之地,突出他們所遭受的苦難,遠離家鄉,身處荒僻之地,進一步強化了他們心中的哀怨和遺恨。

36.

此人但聞悲風汩起,血下沾襟。

-

解析:這些人隻聽到悲涼的風聲汩汩而起,悲痛得血淚流下,沾濕了衣襟。以誇張的手法描繪出遷客、流戍者等在流放地聽到悲風時的極度悲痛之情,生動地展現出他們內心的痛苦和對命運的無奈,使讀者更能感同身受。

37.

亦複含酸茹歎,銷落湮沉。

-

解析:他們也隻能含著辛酸,聲聲歎息,在痛苦中逐漸消沉、埋沒。此句進一步強調這些人在命運的折磨下,最終無奈地接受現實,逐漸被痛苦吞噬,突出了他們命運的悲慘和遺恨的深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38.

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

-

解析:又像那些達官貴人,車馬眾多,車轍重疊,揚起的黃塵彌漫大地,歌舞音樂四處響起。描繪出達官貴人的奢華生活場景,展現出他們的富貴與熱鬨,與前文所描述的各種悲慘人物形成鮮明對比。

39.

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裡。

-

解析:然而最終,他們也都像煙火熄滅一樣,生命終結,屍骨埋葬在黃泉之中。此句表明無論生前多麼榮華富貴,最終都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一切繁華都化為烏有,體現出生命的無常和“恨”的普遍性。

40.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

-

解析:“已矣哉”是作者的感歎,春天的草到了暮秋就會衰敗,秋風過後春天的草又會生長。通過四季的迴圈交替,象征著生命的輪回和時光的流逝,暗示生命的短暫和無常,為下文的總結做鋪墊。

41.

綺羅畢兮池館儘,琴瑟滅兮丘壟平。

-

解析:華麗的羅綺和池館都會消失殆儘,琴瑟之聲也會停止,最終隻剩下墳墓一片平坦。此句描繪出繁華的消逝和生命的終結,曾經的富貴、歡樂都化為虛無,強化了人生無常的主題,表現出一切皆空的悲涼。

42.

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解析:自古以來,人都會死去,沒有誰不是懷著遺恨,默默忍受著悲傷。此句為全文的總結,點明“恨”是人類普遍麵臨的情感,無論生前經曆如何,最終都難免帶著遺憾離開人世,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引發讀者對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

句譯:

1.

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

試著眺望那平原,蔓延的野草纏繞著屍骨,合抱的大樹彷彿聚斂著魂魄。

2.

人生到此,天道寧論?

人生一旦到了這般境地,又怎能去談論天道的公平呢?

3.

於是仆本恨人,心驚不已。

我本就是個心中滿懷遺恨之人,見到此景更是驚恐不已。

4.

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不禁想起古代那些人,都是懷著深深的遺恨而死去。

5.

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

至於像秦始皇手按寶劍,威風凜凜,諸侯們紛紛向西奔來表示臣服。

6.

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

他削平諸侯統一天下,統一文字和規章製度,以華山作為城牆,以紫淵作為護城河。

7.

雄圖既溢,武力未畢。

秦始皇的雄心壯誌極為高漲,武力征伐的行動還未停止。

8.

方架黿鼉以為梁,巡海右以送日。

他正打算以黿鼉等神物架起橋梁,巡遊到海的西邊去送太陽。

9.

一旦魂斷,宮車晚出。

然而忽然有一天他魂魄消散,死去之後皇帝的靈車遲遲才駛出。

10.

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

至於趙王被俘獲後,被流放到房陵。

11.

薄暮心動,昧旦神興。

黃昏時分他內心波動,天未亮時就已心神不寧。

12.

彆豔姬與美女,喪金輿及玉乘。

趙王被迫與豔姬美女分彆,失去了曾經乘坐的金輿玉輦。

13.

置酒欲飲,悲來填膺。

他擺上酒宴想要飲酒,卻突然悲從中來,填滿了胸膛。

14.

千秋萬歲,為怨難勝。

在這千秋萬歲的漫長歲月裡,他心中的怨恨難以承受。

15.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

說到李陵投降北方匈奴,使自己名聲受辱,實則身含冤屈。

16.

拔劍擊柱,弔影慚魂。

李陵內心痛苦,拔劍擊打殿柱,形單影隻,對著自己的影子自慚形穢。

17.

情往上郡,心留雁門。

李陵的情感和心思仍然牽掛著漢朝的上郡和雁門。

18.

裂帛係書,誓還漢恩。

李陵曾撕開絲綢,係上書信,發誓要報答漢朝的恩情。

19.

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生命如清晨的露水般短暫易逝,李陵感歎生命即將終結時,即便與漢朝之人握手相見,又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20.

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

至於王昭君離開漢宮時,仰望著天空,長長地歎息。

21.

紫台稍遠,關山無極。

隨著行程,漢宮漸漸遠去,而前麵的關山卻無邊無際。

22.

搖風忽起,白日西匿。

忽然狂風驟起,太陽也向西邊隱匿。

23.

隴雁少飛,代雲寡色。

隴地的大雁很少飛翔,代地的雲彩也失去了色彩。

24.

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

王昭君盼望著何時能再見到君王,然而最終隻能在這異域他鄉荒蕪老去。

25.

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裡。

說到馮衍被人排擠,罷官回歸田園。

26.

閉關卻掃,塞門不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馮衍閉門謝客,不再與外界往來,杜絕官場,不再出仕。

27.

左對孺人,顧弄稚子。

他左邊對著妻子,回頭逗弄著年幼的孩子。

28.

脫略公卿,跌宕文史。

馮衍輕視那些公卿權貴,縱情於文學創作。

29.

齎誌沒地,長懷無已。

馮衍懷抱未實現的誌向而死去,心中長久地懷著遺憾無法停止。

30.

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

至於嵇康被下獄時,他神情氣概依然激昂。

31.

濁醪夕引,素琴晨張。

嵇康傍晚時飲用濁酒,清晨時彈奏素琴。

32.

秋日蕭索,浮雲無光。

秋天的景象蕭瑟淒涼,浮雲也黯淡無光。

33.

鬱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

嵇康心中鬱積著如青霞般高遠奇特的誌向,卻陷入漫長黑夜無法見到光明。

34.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

有的孤臣因處境危險而落淚,孽子因心懷恐懼而驚心。

35.

遷客海上,流戍隴陰。

被貶謫的官員被流放到海邊,被發配去戍守隴山之北。

36.

此人但聞悲風汩起,血下沾襟。

這些人隻聽到悲涼的風聲汩汩而起,悲痛得血淚流下,沾濕了衣襟。

37.

亦複含酸茹歎,銷落湮沉。

他們也隻能含著辛酸,聲聲歎息,在痛苦中逐漸消沉、埋沒。

38.

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

又像那些達官貴人,車馬眾多,車轍重疊,揚起的黃塵彌漫大地,歌舞音樂四處響起。

39.

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裡。

然而最終,他們也都像煙火熄滅一樣,生命終結,屍骨埋葬在黃泉之中。

40.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

罷了啊!春天的草到了暮秋就會衰敗,秋風過後春天的草又會生長。

41.

綺羅畢兮池館儘,琴瑟滅兮丘壟平。

華麗的羅綺和池館都會消失殆儘,琴瑟之聲也會停止,最終隻剩下墳墓一片平坦。

42.

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自古以來,人都會死去,沒有誰不是懷著遺恨,默默忍受著悲傷。

……

全譯:

試著眺望那遼闊平原,蔓延的荒草纏繞著累累屍骨,合抱的大樹彷彿聚斂著逝者魂魄。人生一旦落到這般田地,又還有什麼天道可言呢?我本就是個心中滿懷遺恨之人,目睹此景,不禁驚恐萬分。不由得想起古代那些人,無不懷著深深的遺恨而離開人世。

就像秦始皇,手按寶劍,威風凜凜,諸侯們紛紛向西奔來臣服。他削平天下諸侯,統一文字和規章製度,以華山為城牆,以紫淵為護城河。他的雄心壯誌極度膨脹,武力征伐仍未停止。還計劃以黿鼉架起橋梁,巡遊東海之濱去送彆夕陽。然而,一朝身死魂滅,皇帝的靈車遲遲駛出。

又如趙王,被俘之後,被流放到房陵。黃昏時分,他內心悸動不安,天未亮便已心神難寧。被迫與豔姬美女分離,失去了金輿玉輦。擺上酒宴想要借酒消愁,卻悲從中來,填滿胸膛。這千秋萬代的歲月裡,心中的怨恨難以承受。

再看李陵,投降北方匈奴,名聲受辱,實則身含冤屈。他內心痛苦,拔劍擊打殿柱,形單影隻,對著自己的影子自慚形穢。他的情思牽掛著漢朝的上郡和雁門,曾撕開絲綢係上書信,發誓要報答漢朝的恩情。可生命如朝露般短暫易逝,當生命終結之時,即便與漢朝之人握手,又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至於王昭君,離開漢宮時,仰望著天空,長長歎息。漢宮漸行漸遠,而前方關山茫茫無儘頭。忽然狂風驟起,太陽向西隱匿。隴地大雁很少飛翔,代地雲彩黯淡失色。她盼望著何時能再見到君王,最終卻隻能在異域他鄉荒蕪老去。

還有馮衍,遭人排擠,罷官回歸田園。他閉門謝客,杜絕官場,不再出仕。左邊對著妻子,回頭逗弄年幼的孩子。他輕視公卿權貴,縱情於文學創作。最終懷抱未竟的誌向死去,心中長久地懷著遺憾無法釋懷。

說到嵇康,下獄之時,神情氣概依然激昂。傍晚飲著濁酒,清晨彈奏素琴。秋日景象蕭瑟,浮雲黯淡無光。他心中鬱積著如青霞般高遠奇特的誌向,卻陷入漫長黑夜難以見到光明。

也有那孤臣,因處境危險而落淚;孽子,因心懷恐懼而驚心。被貶謫的官員被流放到海邊,發配去戍守隴山之北。這些人隻聽到悲涼的風聲呼呼作響,悲痛得血淚沾濕衣襟。也隻能含著辛酸,聲聲歎息,在痛苦中逐漸消沉、埋沒。

又像那些達官貴人,車馬絡繹不絕,車轍相互交錯,揚起的黃塵彌漫大地,歌舞音樂四處響起。然而最終,他們也都如煙火熄滅,生命終結,屍骨埋葬在黃泉之中。

罷了啊!春天的草到了暮秋就會衰敗,秋風過後春天的草又會重生。華麗的羅綺、池館都會消失殆儘,琴瑟之聲也會歸於沉寂,最終隻剩下平坦的墳墓。自古以來,人終有一死,沒有誰不是懷著遺恨,默默忍受著悲傷。

喜歡詩詞一萬首請大家收藏:()詩詞一萬首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