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733章 江淹《詣建平王上書》
詣建平王上書
江淹
下官聞仁不可恃,善不可依,始謂徒語,乃今知之。
伏願大王暫停左右,少加憐察。下官本蓬戶桑樞之人,布衣韋帶之士,退不飾《詩》、《書》以驚愚,進不買名聲於天下。日者,謬得升降承明之闕,出入金華之殿,何嘗不局影凝嚴,側身扃禁者乎?竊慕大王之義,複為門下之賓,備鳴盜淺術之餘,豫三五賤伎之末。大王惠以恩光,顧以顏色,實佩荊卿黃金之賜,竊感豫讓國士之分矣。常欲結纓伏劍,少謝萬一,剖心摩踵,以報所天。
不圖小人固陋,坐貽謗缺,跡墜昭憲,身限幽圄。履影吊心,酸鼻痛骨。下官聞虧名為辱,虧形次之,是以每一念來,忽若有遺。加以涉旬月,迫季秋,天光沉陰,左右無色。身非木石,與獄吏為伍。此少卿所以仰天槌心,泣儘而繼之以血者也。
下官雖乏鄉曲之譽,然嘗聞君子之行矣。其上則隱於簾肆之間,臥於岩石之下;次則結綬金馬之庭,高議雲台之上;退則虜南越之君,係單於之頸。俱啟丹冊,並圖青史。寧當爭分寸之末,競錐刀之利哉!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磨骨,遠則直生取疑於盜金,近則伯魚被名於不義。彼之二子,猶或如是,況在下官,焉能自免?昔上將之恥,絳侯幽獄;名臣之羞,史遷下室。至如下官,當何言哉?夫以魯連之智,辭祿而不返;接輿之賢,行歌而忘歸。苟有其誌,必能自遂。何則?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是以卞和獻寶,以離斷趾;靈均納忠,終於沉身。而當塗者更謂仆以重賂;當關者複疑餘以奸計。悠悠蒼昊,曷其有極?不然,何無辜而見劾,何無讎而被尤?豈不以資直者難為使,正行者難為友。故吳劄三讓,而闔閭見疑;望諸披心,而昭王猜之。至如範雎拉脅於魏,卒為應侯;蔡澤鉗口於趙,卒為唐卿。萬乘之主,孰不致敬?故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監不遠,覆車繼軌。
下官聞《周易》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於燕地;庶女告天,振風襲於齊台。下官每讀其書,未嘗不廢卷流涕。何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信而見疑,貞而為戮,是以壯夫義士,伏死而不顧者此也。
下官聞匹夫一眚,尚致天地之誅;一婢一妾,猶能引決。況在下官,少蒙教義,方欲埋魂幽壤,斷骨深泉,豈曰圖身,慮在廉恥。何至一旦,因於圖圄,此蓋所以仰天拊心,泣儘而繼之以血者也。
下官嘗覽載籍,見自古君臣之際,蒙禍罹辜,未有不由此者。是以忠臣結舌,烈士扼腕,豈不以生輕鴻毛,義重泰山者乎?夫然,則烈士伏死而不顧,忠臣沉身而無悔。何則?欲徇主以成名,欲報恩而死節也。向使下官事非其虛,罪得其實,亦當鉗口吞舌,伏匕首以殞身,何以見齊魯奇節之士,燕趙悲歌之人乎?
方今聖曆欽明,天下樂業,青雲浮雒,榮光塞河。西洎臨洮、狄道,北距飛狐、陽原,莫不浸仁沐義,照景飲醴。而下官抱痛圜扉,含憤獄戶,一物之微,有足悲者。仰惟大王少垂明白,則梧丘之魂,不愧於沈首;鵠亭之鬼,無恨於灰骨。不任肝膽之切,敬因執事以聞。此心既照,死且不朽。甘從斧鉞,乞諸君門。
《詣建平王上書》賞析
《詣建平王上書》是江淹因受建平王劉景素門下小人讒言而被囚獄中時,為自辯而寫的書信。文章情感真摯,言辭懇切,引經據典,充分展現了江淹的才華與困境中的掙紮。
一、主題思想
1.
申冤自辯:江淹在文中詳細闡述自己蒙冤的經過,力陳自身的清白,表達對建平王聽信讒言的不滿,希望建平王能明察真相,還自己公道。
2.
表達忠誠:儘管遭受冤屈,江淹仍反複表明自己對建平王的忠誠,強調自己本欲為其效力,肝腦塗地,如“常欲結纓伏劍,少謝萬一,剖心摩踵,以報所天”,體現出他對知遇之恩的珍視和忠誠不二的態度。
3.
感慨世態:通過列舉曆史上眾多賢才蒙冤的事例,如卞和、屈原、範雎、蔡澤等,揭示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的世態炎涼,抒發了自己懷纔不遇且遭人陷害的悲憤之情。
二、藝術特色
1.
用典豐富:文中大量運用典故,如“魯連辭祿”“接輿行歌”“卞和獻寶”“靈均納忠”“絳侯幽獄”“史遷下室”等。這些典故不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蘊,使論述更具說服力,還巧妙地將自己的遭遇與古代賢才相類比,讓建平王更易理解他的處境和心境,引起共鳴。
2.
情感真摯強烈:江淹在敘述冤屈和表達忠誠時,情感濃烈而真摯。從“履影吊心,酸鼻痛骨”“是以每一念來,忽若有遺”等語句中,能深切感受到他內心的痛苦;而“常欲結纓伏劍……以報所天”又充分體現其忠誠之切。這種強烈的情感貫穿全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容易打動讀者和建平王。
3.
善於說理:江淹藉助《周易》中的語句,如“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以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等道理,從哲學和道德層麵為自己的冤屈進行辯解,使文章的說理更加深刻、全麵,邏輯嚴密。
4.
語言駢散結合:全文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如“下官聞仁不可恃,善不可依”“退不飾《詩》、《書》以驚愚,進不買名聲於天下”等。同時,又穿插散句,使文章在整齊中富有變化,避免了駢文常見的呆板,自由靈活地表達複雜的情感和觀點。
三、文化價值
1.
反映時代文人境遇:該文從側麵反映了南朝時期文人的生存狀態和麵臨的困境。當時政治鬥爭複雜,文人易因讒言而蒙冤,江淹的遭遇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於我們瞭解那個時代文人的命運起伏和精神世界。
2.
文學價值體現:作為江淹的代表作之一,其精湛的寫作技巧,如用典、抒情、說理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麵,展示了南朝駢文的藝術成就,對後世文學創作,尤其是駢文寫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解析
1.
下官聞仁不可恃,善不可依,始謂徒語,乃今知之。
-
解析:“下官”是江淹對建平王的自稱,謙卑地表明身份。開篇便說聽聞仁愛與善良並不可依靠,一開始以為隻是空話,如今親身經曆才深切領悟。此句奠定全文基調,傳達出江淹因遭受冤屈,對自身秉持的道德準則產生懷疑的痛苦與憤懣。
2.
伏願大王暫停左右,少加憐察。
-
解析:“伏願”表達恭敬、誠懇的期望。江淹懇請建平王暫且停下身邊事務,稍稍給予同情並明察他的冤情。短短一句,既體現對建平王的尊重,又急切地表達希望被理解、被公正對待的心情。
3.
下官本蓬戶桑樞之人,布衣韋帶之士,退不飾《詩》、《書》以驚愚,進不買名聲於天下。
-
解析:江淹自謙出身貧寒,是普通百姓。“蓬戶桑樞”描繪家境簡陋,“布衣韋帶”表明身份平常。接著表明自己退則不會用《詩》《書》粉飾來愚弄他人,進也不會刻意在天下獲取虛名,強調自身質樸無華、不慕虛名的品性,為下文訴說冤屈做鋪墊。
4.
日者,謬得升降承明之闕,出入金華之殿,何嘗不局影凝嚴,側身扃禁者乎?
-
解析:“日者”指往日,回憶過去有幸能出入宮廷。“謬得”是自謙,稱自己得以在承明殿、金華殿行走是承蒙錯愛。“局影凝嚴”“側身扃禁”生動描繪出在宮廷中小心翼翼、恭敬謹慎的狀態,體現對宮廷威嚴的敬畏,也暗示自己一直安分守己。
5.
竊慕大王之義,複為門下之賓,備鳴盜淺術之餘,豫三五賤伎之末。
-
解析:“竊慕”表達對建平王道義的私下傾慕,因此成為其門下賓客。“鳴盜淺術”“三五賤伎”以孟嘗君門客雞鳴狗盜等典故自謙,說自己才能微薄,僅能在眾多門客中充數,進一步強調自身的謙卑與對建平王的尊崇。
6.
大王惠以恩光,顧以顏色,實佩荊卿黃金之賜,竊感豫讓國士之分矣。
-
解析:江淹感激建平王給予的恩寵與關照,認為這份恩情如同荊軻受燕太子丹黃金賞賜、豫讓被智伯以國士相待。以荊軻和豫讓的典故,表明自己深受感動,決心像他們一樣報答知遇之恩,體現對建平王的忠誠。
7.
常欲結纓伏劍,少謝萬一,剖心摩踵,以報所天。
-
解析:進一步表明心意,常想著即便赴死也要報答建平王,“結纓伏劍”“剖心摩踵”表達願以極端方式感恩,強調對建平王的忠誠義無反顧,不惜犧牲一切。
8.
不圖小人固陋,坐貽謗缺,跡墜昭憲,身限幽圄。
-
解析:“不圖”表示沒想到,轉折引出不幸遭遇。因小人的淺薄無知和狹隘,自己無端遭受誹謗,行為被指違反法令,最終身陷牢獄。此句點明蒙冤入獄的直接原因,流露出對小人陷害的憤慨與無奈。
9.
履影吊心,酸鼻痛骨。
-
解析:運用生動的描寫,說自己形影相弔,內心痛苦,鼻子發酸,骨頭都彷彿因悲痛而疼痛。以誇張手法極言內心的痛苦,讓讀者深切感受到江淹身處牢獄的悲慘境遇和極度悲傷的心情。
10.
下官聞虧名為辱,虧形次之,是以每一念來,忽若有遺。
-
解析:江淹認為損害名譽是最大的恥辱,身體受傷害尚在其次。所以每當想到自己蒙冤受損的名譽,就恍惚若有所失。強調名譽對自己的重要性,突出蒙冤對其精神的沉重打擊。
11.
加以涉旬月,迫季秋,天光沉陰,左右無色。
-
解析:描述時間和環境,在獄中已過一月,又臨近深秋,天空陰沉,周圍毫無生氣。借景抒情,以陰沉的秋景烘托自己壓抑、絕望的心境,使讀者更能體會其艱難處境。
12.
身非木石,與獄吏為伍。此少卿所以仰天槌心,泣儘而繼之以血者也。
-
解析:感慨自己並非無情的木石,卻要與獄吏相伴,這種處境就像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李陵的遭遇,令人仰天捶胸,淚儘而繼之以血。借李陵典故,將自己的痛苦與曆史人物共鳴,增強情感的感染力,強調獄中生活的痛苦不堪。
13.
下官雖乏鄉曲之譽,然嘗聞君子之行矣。
-
解析:先自謙雖沒有在鄉裡獲得讚譽,但知曉君子的行為準則。此句承上啟下,引出下文對君子不同行為表現及自己堅守原則的闡述。
14.
其上則隱於簾肆之間,臥於岩石之下;次則結綬金馬之庭,高議雲台之上;退則虜南越之君,係單於之頸。
-
解析:闡述君子的不同作為,最高境界是像嚴君平那樣隱於市井,或如隱士臥於山林;其次是出仕為官,在朝廷上高談闊論;再次是建立功勳,如擒獲南越王、製服單於。通過列舉這些,表明無論處於何種境地,君子都堅守正道,暗示自己也是如此。
15.
俱啟丹冊,並圖青史。寧當爭分寸之末,競錐刀之利哉!
-
解析:這些君子的事跡都能載入史冊,他們怎會去爭微小的利益。強調真正的君子追求的是高尚的誌向和不朽的功績,而非蠅頭小利,暗指自己不會因私利而做出不當行為,與被誣陷的情況形成對比。
16.
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磨骨,遠則直生取疑於盜金,近則伯魚被名於不義。
-
解析:“積毀銷金,積讒磨骨”為成語,說明不斷的詆毀和讒言能產生極大危害。接著以直不疑被懷疑盜金、曾參(字子輿,此處可能有誤,疑為曾參事,曾參殺人謠言致其母信以為真)被傳不義為例,表明即使賢能之人也難抵擋讒言,自己蒙冤也因讒言肆虐。
17.
彼之二子,猶或如是,況在下官,焉能自免?
-
解析:以反問強調像直不疑、曾參這樣的賢士都難免被讒言所害,自己更無法倖免,進一步突出冤屈的無奈與悲憤。
18.
昔上將之恥,絳侯幽獄;名臣之羞,史遷下室。至如下官,當何言哉?
-
解析:列舉絳侯周勃被囚禁、司馬遷遭受宮刑下獄的典故,表明即使是位高權重的大臣和著名的史官都可能蒙冤,自己遭遇冤屈也難以言說。以曆史上著名人物的蒙冤,為自己的處境尋求同情與理解。
19.
夫以魯連之智,辭祿而不返;接輿之賢,行歌而忘歸。苟有其誌,必能自遂。
-
解析:以魯仲連拒絕封賞歸隱、接輿佯狂避世的典故,說明若有高尚誌向,必能順遂心意。暗示自己也有高尚追求,並非追求功名利祿之人,不應遭受此冤屈。
20.
何則?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解析:解釋原因,最高境界是不辱沒祖先,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表明自己對名譽和尊嚴的重視,蒙冤入獄使其尊嚴受損,內心痛苦。
21.
是以卞和獻寶,以離斷趾;靈均納忠,終於沉身。
-
解析:列舉卞和因獻和氏璧被斷足、屈原因儘忠而投江的典故,以古代賢才的悲慘遭遇自比,說明忠誠之人常遭厄運,自己蒙冤也類似,抒發對自身不公命運的悲憤。
22.
而當塗者更謂仆以重賂;當關者複疑餘以奸計。
-
解析:回到自身,說掌權者指責自己行賄,當道者懷疑自己使用奸計。具體指出被誣陷的罪名,進一步強調冤屈,對掌權者和當道者的誤解表示無奈與憤慨。
23.
悠悠蒼昊,曷其有極?不然,何無辜而見劾,何無讎而被尤?
-
解析:仰望蒼天,感慨這種冤屈何時能到儘頭。反問自己為何無辜被彈劾、無故遭責備,以強烈的反問表達內心極度的冤屈和對命運不公的質問。
24.
豈不以資直者難為使,正行者難為友。
-
解析:分析原因,認為是因為品性正直之人難以被驅使,行為端正之人難以與世俗之人交友,所以遭人嫉恨陷害,揭示了社會中正直之人易受排擠的現象,點明蒙冤的根源。
25.
故吳劄三讓,而闔閭見疑;望諸披心,而昭王猜之。
-
解析:以吳劄多次謙讓王位卻被闔閭懷疑、樂毅(號望諸君)忠心耿耿卻被燕昭王猜忌為例,再次說明正直忠誠之人往往不被理解和信任,進一步強化自己蒙冤的無奈與悲哀。
26.
至如範雎拉脅於魏,卒為應侯;蔡澤鉗口於趙,卒為唐卿。
-
解析:列舉範雎在魏國被打斷肋骨,後在秦國封應侯,蔡澤在趙國被鉗製,後成為唐舉所預言的富貴之人的典故。表明賢才雖曆經磨難,但終能成就功名,暗示自己若能擺脫冤屈,也能有所作為。
27.
萬乘之主,孰不致敬?故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
解析:指出即使是賢纔得到君主敬重,但仍因出眾而遭嫉妒。“木秀於林……眾必非之”形象比喻出眾之人易受攻擊,說明自己蒙冤是因自身優秀而遭人嫉妒陷害。
28.
前監不遠,覆車繼軌。
-
解析:強調曆史教訓不遠,像自己這樣的冤屈之事不斷發生,暗示建平王應從曆史中吸取教訓,明察自己的冤情,不要再重蹈覆轍。
29.
下官聞《周易》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
解析:引用《周易》語句,“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強調要明辨事物;“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說明柔順中蘊含剛強,堅守品德。藉此表明自己堅守正道,希望建平王能明辨是非,理解自己的冤屈。
30.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解析:繼續引用經典語句,表明善惡有報的觀點,暗示自己蒙冤是不善之人作祟,希望建平王能主持公道,讓善惡各得其所。
31.
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於燕地;庶女告天,振風襲於齊台。
-
解析:以鄒衍含冤六月飛霜、齊地寡婦冤屈使齊景公台被風襲擊的典故,說明冤屈能感天動地,暗示自己的冤屈同樣深重,希望建平王能重視。
32.
下官每讀其書,未嘗不廢卷流涕。何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
-
解析:表明自己讀這些故事時深受觸動,感慨士人有堅定的信念,女子有不變的操守,自己也堅守原則卻蒙冤,因此悲憤流淚。
33.
信而見疑,貞而為戮,是以壯夫義士,伏死而不顧者此也。
-
解析:指出忠誠卻被懷疑、正直卻遭殺戮,這是壯夫義士不惜犧牲生命也要抗爭的原因,表達自己雖蒙冤仍堅守正義的決心。
34.
下官聞匹夫一眚,尚致天地之誅;一婢一妾,猶能引決。
-
解析:說普通人犯一點小錯,都會受到天地懲罰,婢妾受辱也能自殺明誌。從反麵襯托自己蒙冤的痛苦,連婢妾都有尊嚴,自己更無法忍受這無端的冤屈。
35.
況在下官,少蒙教義,方欲埋魂幽壤,斷骨深泉,豈曰圖身,慮在廉恥。
-
解析:強調自己自幼接受教誨,更看重廉恥,寧願身死,也不願背負冤屈苟且偷生,突出對名譽和尊嚴的堅守。
36.
何至一旦,因於圖圄,此蓋所以仰天拊心,泣儘而繼之以血者也。
-
解析:再次表達對身陷牢獄的悲憤,說明這就是自己仰天捶胸、淚儘泣血的原因,強化冤屈帶來的痛苦和對公正的渴望。
37.
下官嘗覽載籍,見自古君臣之際,蒙禍罹辜,未有不由此者。
-
解析:通過閱讀典籍,發現自古君臣之間,臣子蒙冤多因讒言等原因,以曆史事實為依據,說明自己的冤屈並非個例,希望建平王能重視並公正處理。
38.
是以忠臣結舌,烈士扼腕,豈不以生輕鴻毛,義重泰山者乎?
-
解析:指出忠臣因讒言而不敢言語,烈士因悲憤而扼腕歎息,是因為他們認為生命輕如鴻毛,正義重如泰山。表明自己和這些忠臣烈士一樣,堅守正義,即便麵臨死亡也不屈服。
39.
夫然,則烈士伏死而不顧,忠臣沉身而無悔。何則?欲徇主以成名,欲報恩而死節也。
-
解析:進一步闡述烈士和忠臣的行為動機,他們為報答君主、成就忠義之名,不惜犧牲生命,再次表明自己對建平王的忠誠,即便蒙冤也不改初衷。
40.
向使下官事非其虛,罪得其實,亦當鉗口吞舌,伏匕首以殞身,何以見齊魯奇節之士,燕趙悲歌之人乎?
-
解析:假設自己真有罪,也會選擇沉默自殺,以死明誌。反問若自己有罪怎會像齊魯、燕趙的節義之士一樣堅守正義,強調自己的清白,希望建平王能明辨。
41.
方今聖曆欽明,天下樂業,青雲浮雒,榮光塞河。
-
解析:描述當下聖明的時代,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祥瑞之象頻出。以盛世景象為背景,與自己蒙冤入獄的處境形成鮮明對比,暗示在這樣的時代不應有冤屈之事,委婉提醒建平王應主持公道。
42.
西洎臨洮、狄道,北距飛狐、陽原,莫不浸仁沐義,照景飲醴。
-
解析:進一步渲染天下皆沐浴在仁義之中,人們生活美好,再次強調時代的美好,反襯自己的冤屈不合時宜,希望建平王能還自己公正。
43.
而下官抱痛圜扉,含憤獄戶,一物之微,有足悲者。
-
解析:回到自身,說自己在獄中痛苦悲憤,即便微小如自己,也值得同情。以自身悲慘境遇與天下安樂對比,突出自己的不幸,引發建平王同情。
44.
仰惟大王少垂明白,則梧丘之魂,不愧於沈首;鵠亭之鬼,無恨於灰骨。
-
解析:懇請建平王明察,若能如此,自己即便身死也如梧丘之魂、鵠亭之鬼般死而無憾。以典故表明希望得到公正對待,死得其所,表達對建平王的期望。
45.
不任肝膽之切,敬因執事以聞。此心既照,死且不朽。甘從斧鉞,乞諸君門。
-
解析:最後表明自己內心急切,通過執事向建平王傳達心意。若建平王能理解自己的忠誠與冤屈,自己雖死猶榮,甘願接受懲罰,隻求死在君門之下,再次強調忠誠和對公正的渴望。
句譯
1.
下官聞仁不可恃,善不可依,始謂徒語,乃今知之。
-
翻譯:下官我聽聞仁愛不可依靠,善良也不可倚仗,起初以為這隻是空話,到如今才真切領悟到。
2.
伏願大王暫停左右,少加憐察。
-
翻譯:恭敬地希望大王暫且停下身邊事務,稍微給予同情並明察我的情況。
3.
下官本蓬戶桑樞之人,布衣韋帶之士,退不飾《詩》、《書》以驚愚,進不買名聲於天下。
-
翻譯:下官本是出身貧寒之家的人,是身著布衣、腰係皮帶的普通士子,退下來不會用《詩》《書》粉飾自己來愚弄眾人,進取也不會在天下沽名釣譽。
4.
日者,謬得升降承明之闕,出入金華之殿,何嘗不局影凝嚴,側身扃禁者乎?
-
翻譯:前些日子,我有幸得以進出承明宮闕,出入金華宮殿,何嘗不是小心翼翼、神情莊重,在宮禁中小心謹慎地行走呢?
5.
竊慕大王之義,複為門下之賓,備鳴盜淺術之餘,豫三五賤伎之末。
-
翻譯:我私下傾慕大王的道義,於是成為大王門下的賓客,在門下充數,就像具備雞鳴狗盜這類淺薄技藝的人,列於眾多微不足道的技能者之中。
6.
大王惠以恩光,顧以顏色,實佩荊卿黃金之賜,竊感豫讓國士之分矣。
-
翻譯:大王施予我恩寵,對我和顏悅色,我實在感佩如同荊軻受燕太子丹黃金賞賜之恩,私下裡也感激如同豫讓被智伯以國士相待的情誼。
7.
常欲結纓伏劍,少謝萬一,剖心摩踵,以報所天。
-
翻譯:我常常想著要係好帽帶、伏劍自殺以死相報,稍微報答大王恩情的萬分之一,哪怕剖開心扉、磨破腳跟,也要報答大王的知遇之恩。
8.
不圖小人固陋,坐貽謗缺,跡墜昭憲,身限幽圄。
-
翻譯:沒想到一些小人淺薄無知,使我無故遭受誹謗,行為被指違反法令,最終身陷牢獄。
9.
履影吊心,酸鼻痛骨。
-
翻譯:我形影相弔,內心痛苦,鼻子發酸,骨頭都彷彿因悲痛而疼痛。
10.
下官聞虧名為辱,虧形次之,是以每一念來,忽若有遺。
-
翻譯:下官我聽聞損害名譽是最大的恥辱,身體受傷害尚在其次,所以每當想到此事,就恍惚若有所失。
11.
加以涉旬月,迫季秋,天光沉陰,左右無色。
-
翻譯:再加上在獄中已過一月,又臨近深秋,天空陰沉,周圍毫無生氣。
12.
身非木石,與獄吏為伍。此少卿所以仰天槌心,泣儘而繼之以血者也。
-
翻譯:我並非無情的木石,卻要與獄吏相伴,這種處境就像少卿(李陵)一樣,令人仰天捶胸,淚儘而繼之以血。
13.
下官雖乏鄉曲之譽,然嘗聞君子之行矣。
-
翻譯:下官我雖然在鄉裡沒有獲得讚譽,但曾經聽聞過君子的行為準則。
14.
其上則隱於簾肆之間,臥於岩石之下;次則結綬金馬之庭,高議雲台之上;退則虜南越之君,係單於之頸。
-
翻譯:那些君子,最高的境界是隱於市井店鋪之間,或臥於山林岩石之下;其次是在朝廷為官,在雲台之上高談闊論;再次是能擒獲南越的君主,捆住單於的脖頸。
15.
俱啟丹冊,並圖青史。寧當爭分寸之末,競錐刀之利哉!
-
翻譯:他們的事跡都能載入史冊,名垂青史。他們怎會去爭微小的利益,去角逐如錐尖刀刃般的小利呢!
16.
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磨骨,遠則直生取疑於盜金,近則伯魚被名於不義。
-
翻譯:下官我聽聞不斷的詆毀能使金屬熔化,持續的讒言能將骨頭磨蝕。往遠說,直不疑因被懷疑盜金而蒙冤;往近講,伯魚(此處疑用典有誤,可能指曾參,曾參殺人謠言致其母信以為真)被傳有不義之名。
17.
彼之二子,猶或如是,況在下官,焉能自免?
-
翻譯:他們兩位尚且如此,何況是下官我,又怎能倖免呢?
18.
昔上將之恥,絳侯幽獄;名臣之羞,史遷下室。至如下官,當何言哉?
-
翻譯:從前有上將的恥辱,如絳侯周勃被囚禁獄中;有名臣的羞愧,如司馬遷遭受宮刑下獄。至於下官我,又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19.
夫以魯連之智,辭祿而不返;接輿之賢,行歌而忘歸。苟有其誌,必能自遂。
-
翻譯:像魯仲連那樣有智慧,拒絕俸祿而不再返回;像接輿那樣賢能,唱著歌而忘記歸來。如果有這樣的誌向,必定能順遂自己的心意。
20.
何則?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翻譯:這是為什麼呢?最上等的是不辱沒祖先,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
21.
是以卞和獻寶,以離斷趾;靈均納忠,終於沉身。
-
翻譯:因此卞和進獻寶玉,卻被砍去雙腳;屈原儘忠報國,最終投江自儘。
22.
而當塗者更謂仆以重賂;當關者複疑餘以奸計。
-
翻譯:然而掌權者卻指責我行賄;當道者又懷疑我使用奸計。
23.
悠悠蒼昊,曷其有極?不然,何無辜而見劾,何無讎而被尤?
-
翻譯:悠悠蒼天啊,這樣的冤屈何時纔是儘頭?不然的話,為什麼我無辜卻被彈劾,無仇卻遭責備呢?
24.
豈不以資直者難為使,正行者難為友。
-
翻譯:難道不是因為品性正直的人難以被驅使,行為端正的人難以與世俗之人交友嗎?
25.
故吳劄三讓,而闔閭見疑;望諸披心,而昭王猜之。
-
翻譯:所以吳劄多次謙讓王位,卻被闔閭懷疑;樂毅(號望諸君)竭誠儘忠,卻被燕昭王猜忌。
26.
至如範雎拉脅於魏,卒為應侯;蔡澤鉗口於趙,卒為唐卿。
-
翻譯:至於像範雎在魏國被打斷肋骨,最終在秦國成為應侯;蔡澤在趙國被鉗製,最終成為唐舉所預言的富貴之人(唐卿)。
27.
萬乘之主,孰不致敬?故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
翻譯:大國的君主,對他們誰不表示敬重呢?所以說樹木高出樹林,風一定會吹折它;土堆突出河岸,水流一定會衝擊它;品行高於眾人,眾人一定會非議他。
28.
前監不遠,覆車繼軌。
-
翻譯:前麵的教訓不遠,類似的冤案接連不斷。
29.
下官聞《周易》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
翻譯:下官我聽聞《周易》說:“天與火相互親和,象征著和同於人。君子因此要區分事物的類彆。”“坤卦極為柔順,但變動時卻顯示出剛強,極為安靜但品德方正。”
30.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翻譯:積累善行的家族,必定會有多餘的福澤;積累惡行的家族,必定會有多餘的災禍。
31.
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於燕地;庶女告天,振風襲於齊台。
-
翻譯:從前,鄒衍忠心耿耿卻含冤,使得燕地六月飛霜;齊地的庶女向蒼天控訴冤屈,狂風襲擊了齊景公的高台。
32.
下官每讀其書,未嘗不廢卷流涕。何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
-
翻譯:下官我每次讀到這些,未嘗不放下書卷而流淚。為什麼呢?士人有堅定的信念,女子有不變的操守。
33.
信而見疑,貞而為戮,是以壯夫義士,伏死而不顧者此也。
-
翻譯:忠誠卻被懷疑,正直卻遭殺戮,因此壯夫義士不惜犧牲生命也義無反顧,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34.
下官聞匹夫一眚,尚致天地之誅;一婢一妾,猶能引決。
-
翻譯:下官我聽聞普通人犯一點小錯,尚且會招致天地的懲罰;一個婢女或一個侍妾,受辱時尚且能自殺明誌。
35.
況在下官,少蒙教義,方欲埋魂幽壤,斷骨深泉,豈曰圖身,慮在廉恥。
-
翻譯:何況下官我自幼接受教誨,寧願將魂魄埋葬在幽僻的土壤,將骨頭深埋在深深的泉下,這哪裡是為了保全自身,而是考慮到廉恥。
36.
何至一旦,因於圖圄,此蓋所以仰天拊心,泣儘而繼之以血者也。
-
翻譯:何至於突然有一天,就身陷牢獄,這就是我之所以仰天捶胸,淚儘而繼之以血的原因啊。
37.
下官嘗覽載籍,見自古君臣之際,蒙禍罹辜,未有不由此者。
-
翻譯:下官我曾經閱覽典籍,發現自古以來君臣之間,臣子遭受災禍、蒙受冤屈,沒有不是因為這些原因的。
38.
是以忠臣結舌,烈士扼腕,豈不以生輕鴻毛,義重泰山者乎?
-
翻譯:因此忠臣不敢說話,烈士憤怒歎息,難道不是因為他們認為生命輕如鴻毛,而正義重如泰山嗎?
39.
夫然,則烈士伏死而不顧,忠臣沉身而無悔。何則?欲徇主以成名,欲報恩而死節也。
-
翻譯:正因為如此,烈士不惜犧牲生命也義無反顧,忠臣捨身也不後悔。為什麼呢?是想要為君主獻身而成就美名,想要報答君主的恩情而堅守氣節。
40.
向使下官事非其虛,罪得其實,亦當鉗口吞舌,伏匕首以殞身,何以見齊魯奇節之士,燕趙悲歌之人乎?
-
翻譯:假使下官我的事並非冤枉,罪行屬實,我也會閉口不言,吞舌自殺,伏在匕首上結束生命,又怎麼能像齊魯有奇節的義士、燕趙悲歌的豪傑那樣堅守正義呢?
41.
方今聖曆欽明,天下樂業,青雲浮雒,榮光塞河。
-
翻譯:如今聖明的時代,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祥瑞的青雲飄浮在洛水之上,榮耀的光輝充滿黃河。
42.
西洎臨洮、狄道,北距飛狐、陽原,莫不浸仁沐義,照景飲醴。
-
翻譯:西邊到臨洮、狄道,北邊到飛狐、陽原,無處不沉浸在仁義之中,人們沐浴著光輝,飲用著甘美的泉水。
43.
而下官抱痛圜扉,含憤獄戶,一物之微,有足悲者。
-
翻譯:然而下官我卻在牢獄之中痛苦悲憤,像我這樣微小的一個人,也有值得悲痛的地方。
44.
仰惟大王少垂明白,則梧丘之魂,不愧於沈首;鵠亭之鬼,無恨於灰骨。
-
翻譯:恭敬地希望大王稍微明察,那麼我即便身死,也如梧丘之魂、鵠亭之鬼般死而無憾。
45.
不任肝膽之切,敬因執事以聞。此心既照,死且不朽。甘從斧鉞,乞諸君門。
-
翻譯:我內心急切難抑,恭敬地通過您的屬吏向您傳達我的心意。如果我的心意能被大王明察,那麼我雖死猶榮。我甘願接受懲罰,隻求死在大王門下。
全譯
從前,鄒衍忠心耿耿,仰天長歎,燕地為之飛霜;東海孝婦含冤呼天,上天為之振風襲地。下官每次讀到這些故事,未嘗不放下書卷而淚流滿麵。士人有自己堅定的信念,女子有自己不變的操守。誠信卻被懷疑,忠貞卻遭殺戮,這就是壯夫義士不惜赴死的原因啊。下官聽說仁德不可依靠,善良不可憑仗,開始還以為是空話,如今才真正明白。希望大王能稍作停留,對我稍加憐憫和明察。
下官本是出身貧寒的人,是個平民百姓,退不能用《詩》《書》來自我粉飾以驚動愚昧之人,進不能在天下博取聲名。過去曾有幸能出入於承明宮闕,在金華殿中侍奉,何嘗不是小心翼翼,恭敬謹慎地身處宮廷禁地呢?私下裡傾慕大王的道義,做了大王門下的賓客,在那些雞鳴狗盜的小技之末,在那各種低賤的技藝之中,也有我的一份。大王賜給我恩寵和榮光,和顏悅色地對待我。我實在是感佩如同荊軻受到太子丹的黃金賞賜,私下裡也感激如同豫讓受到智伯以國士相待的情分。我常常想著要捨生取義,以報答大王的知遇之恩,哪怕是剖心瀝血、摩頂放踵也在所不惜。沒想到我見識淺陋,竟然獲罪,留下了不好的名聲,被囚禁在獄中。
再加上過了一個月左右,又臨近季秋時節,天色陰沉,身邊的人也都麵無喜色。我身非木石,卻要與獄吏相伴。這就是李陵之所以仰天捶胸,泣儘而繼之以血的原因啊。下官雖然缺乏鄉裡的美譽,但也曾聽聞過君子的行為準則。那些高尚的人,有的隱於市井之間,臥於岩石之下;次一等的,在金馬門內出仕,在雲台之上高談闊論;再次一等的,能擒獲南越的君主,捆住單於的脖頸:他們都能名載史冊,青史留名。難道會去爭那分寸的小利,競逐那刀錐般的微利嗎?然而下官聽說,不斷的詆毀能熔化金屬,不斷的讒言能侵蝕骨頭。古代有直不疑因盜金之事被人懷疑,近代有孔伯魚被加上不義的名聲。像他們兩位那樣的人才,尚且如此,何況是下官我呢,又怎能自我免禍。昔日絳侯周勃身為上將,卻有被囚禁的恥辱;司馬遷這樣的名臣,也有下獄受刑的羞愧,像我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像魯連那樣有智慧的人,推辭了俸祿而不再返回;像接輿那樣賢能的人,唱著歌而忘記了歸返。如果我確實做了虛假的事,犯了罪,也應當閉口吞舌,用匕首自殺,又有什麼臉麵去見齊魯之地那些有奇節的人,燕趙之地那些悲歌慷慨的人呢?
如今聖明天子在位,天下人安居樂業,祥瑞之氣浮遊於雒水之上,榮光充滿了黃河。西邊到臨洮、狄道,北邊到飛狐、陽原,無處不沉浸在仁義之中,沐浴著光輝,飲著甘美的醴泉。而我卻在獄中滿懷悲痛,含憤不已,像我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人,也有值得悲哀的地方。仰望大王能稍加明察,那麼我即使死了,也會像梧丘之魂一樣,不愧於沉首;像鵠亭之鬼一樣,無恨於灰骨。我懷著極其懇切的心情,恭敬地通過您的侍從向您傾訴。我的這片心意如果能被您瞭解,那麼我即使死了也將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