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734章 江淹《橫吹賦》
橫吹賦
江淹
驃騎公以劍卒十萬,禦荊人於外郊。鐵馬煩而人聳色,彩旄耀而士銜威。軍容有橫吹,仆感而為之賦雲:
北陰之竹兮,百尺而不見日。石硿礱而成象,山遝合而為一。雲遙遙而孤去,風時時而寒出。木斂柯而攢抏,草騫葉而蕭瑟。故左崎嶬,右硱磳。樹岩崿,水泓澄。鎮雄蛟及雌虺,杅獨鴟與單鷹。白山顥,赤山赩。匝流沙,經西極。原陸窈,灌莽深。人聲絕,馬跡沉。寂然四顧,增欷累吟,雖欲止而不能禁。此竹方可為器,乃出天下之英音。
於是帶以瑉色,扣以瓊文。潤如沉水,華若浮雲。赤綬紫駁,星含露分。其聲也,則鞅鬱有意,摧萃不群。超遙衝山,崎曲抱津。緜冪順序,周流銜呂。故西骨秦氣,悲憾如懟;北質燕聲,酸極無已。斷絕百意,繚繞萬情。吟黃煙及白草,泣虜軍與漢兵。
於是海外之雲,處處而秋色;河中之鴈,一一而學飛。素野黯以風暮,金天赩以霜威。衣袂動兮霧入冠,弓刀勁兮馬毛寒。五方軍兮出不及,雜色騎兮往來還。旃如雲兮幟如星,山可動兮石可銘。功一豎兮跡不奪,魂既英兮鬼亦靈。奏此吹兮有曲,和歌儘而淚續。重一命而若煙,知半氣之如燭。美人戀而嬋媛,壯夫去而躑躅。
故感魂傷情,獲賞彌倍。所以韻起西國,響流東都。浮江繞泗,曆楚傳吳。故函夏以為寶飾,京關以為戎儲。至於貝胄象弭之威,織文魚服之容。鄞山錫刃,耶溪銅鋒,皆陸斷犀象,水斬蛟龍。載雲旗之逶迤,扈屯騎之溶溶。啾寥亮於前衡,嘒陸離於後陣。視盼眩而或近,聽嘹嘈而遠震。奏白登之二曲,起關山之一引。吐哀也,則瓊瑕失彩;銜樂也,則鉛堊生潤。采菱謝而自罷,綠水慚而不進。代能識此聲者,長滅淫而何吝。
《橫吹賦》賞析
《橫吹賦》是江淹創作的一篇獨具特色的賦作,以橫吹樂器為核心,描繪了邊塞軍旅生活及橫吹樂的獨特魅力,展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
一、主題思想
1.
展現軍旅威嚴與艱辛:通過描述驃騎公率十萬劍卒禦敵的場景,如“鐵馬煩而人聳色,彩旄耀而士銜威”,展現出軍隊的強大威嚴。同時,對邊塞環境的描寫,如“北陰之竹兮,百尺而不見日”等,渲染出邊塞的苦寒與孤寂,凸顯軍旅生活的艱辛。
2.
凸顯橫吹樂的感染力:著重刻畫橫吹樂的聲音,“其聲也,則鞅鬱有意,摧萃不群”,強調其獨特的韻味和強烈的情感表現力。橫吹樂能“吟黃煙及白草,泣虜軍與漢兵”,說明其既能傳達出邊塞的荒涼,又能引發人們深沉的情感,具有感魂傷情的力量。
3.
反映文化傳播與影響:指出橫吹樂“韻起西國,響流東都。浮江繞泗,曆楚傳吳”,展現了它在不同地域的廣泛傳播,以及在各地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反映出當時文化交流融合的現象。
二、藝術特色
1.
環境描寫烘托氛圍:對邊塞環境的描寫極為精彩,“石硿礱而成象,山遝合而為一。雲遙遙而孤去,風時時而寒出”,勾勒出一幅雄渾、冷峻且孤寂的邊塞圖景。這些描寫不僅為橫吹樂的出現營造了恰當的氛圍,也從側麵反映出軍旅生活的艱苦,使讀者更能感受到橫吹樂所承載的情感。
2.
生動的聲音描寫:運用多種手法描繪橫吹樂的聲音,“鞅鬱有意,摧萃不群”以擬人化的表述,賦予樂聲以情感和個性,使其彷彿具有獨立的生命。“超遙衝山,崎曲抱津。緜冪順序,周流銜呂”通過形象的比喻和對聲音傳播路徑的想象,讓讀者如臨其境,感受到樂聲的悠揚、曲折與和諧。
3.
豐富的情感表達:借橫吹樂傳達出複雜多樣的情感,既有“悲憾如懟”“酸極無已”的悲傷哀怨,又有“美人戀而嬋媛,壯夫去而躑躅”所體現的眷戀、不捨之情。這些豐富的情感交織在一起,使橫吹樂的感染力更加深厚,也讓讀者能深切體會到邊塞生活中人們內心的波瀾。
4.
華麗的語言與用典:語言華麗,用詞精準,如“潤如沉水,華若浮雲。赤綬紫駁,星含露分”,運用大量比喻,使描述生動形象。同時,文中雖未明確提及具體典故,但整體行文風格和意象運用與傳統文學典故相呼應,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美感。
三、文化價值
1.
軍事文化的呈現:為研究古代軍事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通過對驃騎公領軍禦敵及橫吹樂在軍中作用的描寫,展現了當時的軍事規模、裝備以及軍隊文化,使後人對南朝時期的軍事活動和軍隊生活有更直觀的認識。
2.
音樂文化的見證:是研究古代音樂文化尤其是橫吹樂的重要文獻,詳細描述了橫吹樂的音色、情感表達及傳播範圍,反映出當時音樂藝術的發展水平和文化影響力,對瞭解古代音樂的演變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解析
1.
驃騎公以劍卒十萬,禦荊人於外郊。鐵馬煩而人聳色,彩旄耀而士銜威。軍容有橫吹,仆感而為之賦雲:
-
解析:開篇點明背景,驃騎公率領十萬持劍士卒,在城外抵禦荊地之敵。“鐵馬煩”描繪戰馬奔騰嘶鳴的忙碌狀態,“人聳色”體現士兵因戰爭而神情緊張嚴肅,“彩旄耀”寫軍旗鮮豔奪目,“士銜威”突出士兵們充滿威嚴。“軍容有橫吹”指出軍隊中有橫吹這一樂器,“仆感而為之賦”表明作者因有所感而作此賦。此段為下文對橫吹的描寫及情感抒發做鋪墊,展現出緊張的戰爭氛圍和軍隊的威武氣勢。
2.
北陰之竹兮,百尺而不見日。石硿礱而成象,山遝合而為一。
-
解析:描繪橫吹樂器取材的竹子生長環境。北方背陰處的竹子,高達百尺卻不見陽光,強調其生長環境的陰暗。“石硿礱而成象”寫石頭經過雕琢形成各種形狀,“山遝合而為一”描繪山巒重疊相連的景象,通過對周邊山石環境的刻畫,展現出一種雄渾、壯闊且略帶陰森的氛圍,暗示橫吹竹材生長環境的獨特與不凡,為橫吹樂增添神秘色彩。
3.
雲遙遙而孤去,風時時而寒出。木斂柯而攢抏,草騫葉而蕭瑟。
-
解析:繼續渲染環境氛圍。雲朵遙遠地孤獨飄去,寒風不時呼嘯而出,營造出一種孤寂、寒冷的感覺。樹木收斂枝條,草叢中葉子萎縮,呈現出蕭瑟之態,進一步強化了環境的荒涼與肅殺,為橫吹樂的出現烘托出悲涼的氣氛,暗示橫吹樂可能蘊含著與之相應的深沉情感。
4.
故左崎嶬,右硱磳。樹岩崿,水泓澄。鎮雄蛟及雌虺,杅獨鴟與單鷹。
-
解析:描寫竹子生長地周邊地勢,左邊崎嶇險峻,右邊怪石嶙峋。樹木生長在陡峭的山崖上,水潭清澈幽深。“鎮雄蛟及雌虺,杅獨鴟與單鷹”,彷彿有蛟龍、毒蛇鎮守,又有鴟鴞、老鷹獨居,突出環境的險峻與神秘,從側麵表現橫吹竹材生長環境的惡劣,暗示橫吹樂可能具有獨特而強勁的氣質。
5.
白山顥,赤山赩。匝流沙,經西極。原陸窈,灌莽深。人聲絕,馬跡沉。
-
解析:從色彩和地域上進一步拓展描寫。白色的山明亮耀眼,紅色的山色彩鮮豔,地域跨越流沙之地,經過西方極遠之處。平原和陸地深遠遼闊,灌木草叢幽深茂密,人跡罕至,馬跡也消失不見。此段描繪出邊塞地域的廣袤、色彩的鮮明與環境的荒僻,強調橫吹樂誕生於這樣廣闊而人跡罕至的邊塞,賦予其豪邁、孤寂的特質。
6.
寂然四顧,增欷累吟,雖欲止而不能禁。此竹方可為器,乃出天下之英音。
-
解析:作者置身於如此寂靜荒涼的環境中,環顧四周,不禁多次歎息、吟詩。在這種氛圍下,感到內心的情感難以抑製。接著指出這樣環境中生長的竹子,才適合製作樂器,且能發出天下卓異美妙的聲音。此句將環境與橫吹樂器建立聯係,表明獨特的環境賦予竹子獨特的品質,從而能產生非凡的樂音,引出下文對橫吹樂音的具體描寫。
7.
於是帶以瑉色,扣以瓊文。潤如沉水,華若浮雲。赤綬紫駁,星含露分。
-
解析:描寫製成後的橫吹樂器的外觀。用瑉玉般的色澤裝飾,刻有美玉般的紋理,溫潤如同沉香木,華麗好似浮雲。樂器上係著紅紫相間的絲帶,如同星辰含露般分明。通過對樂器材質、色澤、裝飾的細致描繪,展現出橫吹樂器的精美華麗,暗示其音質也應與之相稱,為下文寫樂音做鋪墊。
8.
其聲也,則鞅鬱有意,摧萃不群。超遙衝山,崎曲抱津。
-
解析:開始描述橫吹樂的聲音。“鞅鬱有意”賦予樂聲以憂鬱深沉的情感,彷彿它有著自己的思緒;“摧萃不群”強調樂聲出眾,與眾不同。“超遙衝山,崎曲抱津”,樂聲超越遙遠,衝向山巒,又曲折環繞在渡口,通過對樂聲傳播路徑的想象,表現出樂聲的悠揚、靈動與雄渾,讓讀者彷彿能感受到樂聲在廣闊空間中的回蕩。
9.
緜冪順序,周流銜呂。故西骨秦氣,悲憾如懟;北質燕聲,酸極無已。
-
解析:“緜冪順序,周流銜呂”描繪樂聲連綿不斷,合乎音律,迴圈往複。“西骨秦氣,悲憾如懟”說明樂聲帶有西部秦地的氣質,蘊含著悲傷遺憾,彷彿飽含著深深的怨恨;“北質燕聲,酸極無已”表明樂聲具有北方燕地的特質,極其酸楚,令人哀傷不已。此句通過地域文化特色來豐富樂聲的情感內涵,展現出橫吹樂能傳達出不同地域風格的哀傷之情。
10.
斷絕百意,繚繞萬情。吟黃煙及白草,泣虜軍與漢兵。
-
解析:進一步強調橫吹樂的情感力量,它能斷絕各種思緒,縈繞萬千情感。樂聲如吟唱著黃煙與白草,讓敵軍與漢軍都為之哭泣。運用誇張手法,生動地表現出橫吹樂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能引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無論敵我,都被樂聲中蘊含的悲傷所觸動。
11.
於是海外之雲,處處而秋色;河中之鴈,一一而學飛。素野黯以風暮,金天赩以霜威。
-
解析:描繪橫吹樂響起時的自然景象。海外的雲朵,處處呈現出秋色;河中的大雁,一隻一隻地學著飛翔。素淡的原野在暮風中顯得黯淡,秋天的天空因霜威而呈現出赤色。通過描寫秋天的雲、雁、原野、天空等自然元素,營造出一種空曠、蕭瑟、略帶淒涼的氛圍,以景襯情,進一步烘托出橫吹樂所帶來的哀傷情感。
12.
衣袂動兮霧入冠,弓刀勁兮馬毛寒。五方軍兮出不及,雜色騎兮往來還。
-
解析:描寫軍中場景。士兵們的衣袖飄動,霧氣進入冠冕;弓刀強勁,馬毛因寒冷而聳立。來自五方的軍隊行動迅速,各種顏色的騎兵往來穿梭。此句展現出軍隊的行動狀態,在寒冷、霧氣彌漫的環境中,軍隊的活動充滿緊張感,同時也暗示橫吹樂在這樣的軍事場景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為下文寫其對軍隊的影響做鋪墊。
13.
旃如雲兮幟如星,山可動兮石可銘。功一豎兮跡不奪,魂既英兮鬼亦靈。
-
解析:繼續描寫軍隊場景,軍旗如雲,旗幟如星,其氣勢彷彿能撼動山巒,讓石頭都可銘刻功績。一旦建立戰功,事跡就不會被磨滅,士兵們靈魂英勇,死後的鬼魂也會顯靈。此句展現出軍隊的強大氣勢和士兵們建立功勳的決心,同時暗示橫吹樂能激勵士氣,與軍隊的榮耀和精神緊密相連。
14.
奏此吹兮有曲,和歌儘而淚續。重一命而若煙,知半氣之如燭。
-
解析:當演奏橫吹曲時,應和的歌聲結束後,淚水卻接連不斷。士兵們珍視生命如同輕煙,深知生命如同蠟燭般脆弱。此句突出橫吹樂對士兵情感的觸動,引發他們對生命的感慨,在戰爭的背景下,橫吹樂喚起了士兵們對生命無常的認知,進一步強調其感染力。
15.
美人戀而嬋媛,壯夫去而躑躅。
-
解析:以美人眷戀不捨、情意纏綿,壯士離去時徘徊不前,表現橫吹樂不僅能觸動士兵的情感,也能讓聽聞的人產生深深的眷戀和不捨之情。從側麵進一步強調橫吹樂具有強大的情感共鳴作用,無論男女,都能被其打動。
16.
故感魂傷情,獲賞彌倍。所以韻起西國,響流東都。浮江繞泗,曆楚傳吳。
-
解析:總結橫吹樂能感動靈魂、傷人情思,因而獲得極高的讚賞。它的韻味起源於西方,聲響流傳到東都,在長江、泗水流域傳播,曆經楚地、吳地。此句闡述橫吹樂因獨特的情感感染力而廣泛傳播,展現其在不同地域的影響力,反映出當時文化交流的現象。
17.
故函夏以為寶飾,京關以為戎儲。至於貝胄象弭之威,織文魚服之容。
-
解析:說明橫吹樂在國家中的地位,被中原地區視為珍貴的裝飾,在京城和邊關被作為軍事儲備的一部分。接著提到戴著貝飾的頭盔、象牙裝飾的弓,以及有花紋的戰袍和魚皮製的箭袋,描繪出軍隊的威武裝備,暗示橫吹樂與軍隊的緊密聯係,它不僅是一種樂器,更是軍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8.
鄞山錫刃,耶溪銅鋒,皆陸斷犀象,水斬蛟龍。
-
解析:列舉鄞山的錫製刀刃、耶溪的銅製鋒刃,形容這些兵器極為鋒利,在陸地上能斬斷犀象,在水中能斬殺蛟龍。通過對兵器鋒利程度的誇張描寫,展現出軍隊裝備的精良,同時從側麵烘托出橫吹樂所代表的軍事力量的強大。
19.
載雲旗之逶迤,扈屯騎之溶溶。啾寥亮於前衡,嘒陸離於後陣。
-
解析:描繪軍隊出征的場景,車上插著長長的雲旗,簇擁著眾多的騎兵。橫吹樂在前鋒處嘹亮地吹奏,在後衛陣中聲音錯落有致。此句通過對軍隊陣容和橫吹樂在軍中演奏位置及效果的描寫,展現出橫吹樂在軍隊中的重要地位,它能為軍隊增添氣勢,協調行軍節奏。
20.
視盼眩而或近,聽嘹嘈而遠震。奏白登之二曲,起關山之一引。
-
解析:描寫士兵們觀看軍隊陣容時感到眼花繚亂,橫吹樂的聲音響亮嘈雜,能傳至遠方。又提到演奏《白登》《關山》等曲調,這些曲調通常與邊塞戰爭、征人思鄉等情感相關,進一步強化橫吹樂所承載的邊塞、戰爭相關的情感內涵,引發人們對戰爭場景和征人情感的聯想。
21.
吐哀也,則瓊瑕失彩;銜樂也,則鉛堊生潤。
-
解析:當橫吹樂吹奏出哀傷之情時,美玉都會失去光彩;當它傳達歡樂之情時,普通的鉛粉和白土也會變得溫潤。運用誇張手法,從側麵突出橫吹樂情感表達的強烈,無論哀傷還是歡樂,都能給人帶來深刻的感受,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22.
采菱謝而自罷,綠水慚而不進。代能識此聲者,長滅淫而何吝。
-
解析:《采菱》等其他樂曲因橫吹樂的出色而自慚形穢,綠水彷彿也因橫吹樂而羞愧得不再流淌。最後指出能聽懂橫吹樂的人,會長久地消除過度的慾念,毫不吝惜。此句通過與其他樂曲對比,再次強調橫吹樂的卓越,同時暗示其具有淨化心靈的作用,提升了橫吹樂的文化價值。
句譯
1.
驃騎公以劍卒十萬,禦荊人於外郊。鐵馬煩而人聳色,彩旄耀而士銜威。軍容有橫吹,仆感而為之賦雲:
-
翻譯:驃騎公率領十萬持劍的士卒,在城外抵禦荊地的敵人。披甲的戰馬嘶鳴奔騰,人們神情緊張嚴肅,彩色的旌旗耀眼奪目,士兵們充滿威嚴。軍隊中有橫吹這一樂器,我有所感觸,因而作此賦:
2.
北陰之竹兮,百尺而不見日。石硿礱而成象,山遝合而為一。
-
翻譯:北方背陰處的竹子啊,高達百尺卻不見陽光。石頭經過雕琢形成各種形狀,山巒重疊相連渾然一體。
3.
雲遙遙而孤去,風時時而寒出。木斂柯而攢抏,草騫葉而蕭瑟。
-
翻譯:雲朵遠遠地孤獨飄去,寒風不時呼嘯而出。樹木收斂枝條,草叢葉子萎縮,一片蕭瑟景象。
4.
故左崎嶬,右硱磳。樹岩崿,水泓澄。鎮雄蛟及雌虺,杅獨鴟與單鷹。
-
翻譯:所以左邊地勢崎嶇險峻,右邊怪石嶙峋。樹木生長在陡峭的山崖上,水潭清澈幽深。彷彿有蛟龍、毒蛇鎮守,又有鴟鴞、老鷹獨居。
5.
白山顥,赤山赩。匝流沙,經西極。原陸窈,灌莽深。人聲絕,馬跡沉。
-
翻譯:白色的山明亮耀眼,紅色的山色彩鮮豔。跨越流沙之地,經過西方極遠之處。平原和陸地深遠遼闊,灌木草叢幽深茂密。沒有人聲,不見馬跡。
6.
寂然四顧,增欷累吟,雖欲止而不能禁。此竹方可為器,乃出天下之英音。
-
翻譯:寂靜中環顧四周,不禁多次歎息、吟詩,即使想停止也無法抑製。這樣的竹子才適合製作樂器,能發出天下卓異美妙的聲音。
7.
於是帶以瑉色,扣以瓊文。潤如沉水,華若浮雲。赤綬紫駁,星含露分。
-
翻譯:於是用瑉玉般的色澤裝飾它,刻上美玉般的紋理。它溫潤如同沉香木,華麗好似浮雲。係著紅紫相間的絲帶,如同星辰含露般分明。
8.
其聲也,則鞅鬱有意,摧萃不群。超遙衝山,崎曲抱津。
-
翻譯:它發出的聲音,憂鬱深沉彷彿有自己的思緒,出眾而與眾不同。樂聲超越遙遠,衝向山巒,又曲折環繞在渡口。
9.
緜冪順序,周流銜呂。故西骨秦氣,悲憾如懟;北質燕聲,酸極無已。
-
翻譯:樂聲連綿不斷,合乎音律,迴圈往複。所以它帶有西部秦地的氣質,悲傷遺憾彷彿飽含怨恨;具有北方燕地的特質,極其酸楚,哀傷不已。
10.
斷絕百意,繚繞萬情。吟黃煙及白草,泣虜軍與漢兵。
-
翻譯:它能斷絕各種思緒,縈繞萬千情感。樂聲如吟唱著黃煙與白草,讓敵軍與漢軍都為之哭泣。
11.
於是海外之雲,處處而秋色;河中之鴈,一一而學飛。素野黯以風暮,金天赩以霜威。
-
翻譯:這時海外的雲朵,處處呈現出秋色;河中的大雁,一隻一隻地學著飛翔。素淡的原野在暮風中顯得黯淡,秋天的天空因霜威而呈現出赤色。
12.
衣袂動兮霧入冠,弓刀勁兮馬毛寒。五方軍兮出不及,雜色騎兮往來還。
-
翻譯:衣袖飄動,霧氣進入冠冕;弓刀強勁,馬毛因寒冷而聳立。來自五方的軍隊行動迅速,各種顏色的騎兵往來穿梭。
13.
旃如雲兮幟如星,山可動兮石可銘。功一豎兮跡不奪,魂既英兮鬼亦靈。
-
翻譯:軍旗如雲,旗幟如星,氣勢彷彿能撼動山巒,讓石頭都可銘刻功績。一旦建立戰功,事跡就不會被磨滅,士兵們靈魂英勇,死後的鬼魂也會顯靈。
14.
奏此吹兮有曲,和歌儘而淚續。重一命而若煙,知半氣之如燭。
-
翻譯:演奏這橫吹曲啊,應和的歌聲結束後,淚水卻接連不斷。士兵們珍視生命如同輕煙,深知生命如同蠟燭般脆弱。
15.
美人戀而嬋媛,壯夫去而躑躅。
-
翻譯:美人眷戀不捨、情意纏綿,壯士離去時徘徊不前。
16.
故感魂傷情,獲賞彌倍。所以韻起西國,響流東都。浮江繞泗,曆楚傳吳。
-
翻譯:所以它能感動靈魂、傷人情思,因而獲得極高的讚賞。它的韻味起源於西方,聲響流傳到東都,在長江、泗水流域傳播,曆經楚地、吳地。
17.
故函夏以為寶飾,京關以為戎儲。至於貝胄象弭之威,織文魚服之容。
-
翻譯:所以被中原地區視為珍貴的裝飾,在京城和邊關被作為軍事儲備的一部分。至於戴著貝飾的頭盔、象牙裝飾的弓,以及有花紋的戰袍和魚皮製的箭袋。
18.
鄞山錫刃,耶溪銅鋒,皆陸斷犀象,水斬蛟龍。
-
翻譯:鄞山的錫製刀刃、耶溪的銅製鋒刃,在陸地上能斬斷犀象,在水中能斬殺蛟龍。
19.
載雲旗之逶迤,扈屯騎之溶溶。啾寥亮於前衡,嘒陸離於後陣。
-
翻譯:車上插著長長的雲旗,簇擁著眾多的騎兵。橫吹樂在前鋒處嘹亮地吹奏,在後衛陣中聲音錯落有致。
20.
視盼眩而或近,聽嘹嘈而遠震。奏白登之二曲,起關山之一引。
-
翻譯:觀看時感到眼花繚亂,橫吹樂的聲音響亮嘈雜,能傳至遠方。演奏《白登》二首曲子,吹奏《關山》一曲。
21.
吐哀也,則瓊瑕失彩;銜樂也,則鉛堊生潤。
-
翻譯:當吹奏出哀傷之情時,美玉都會失去光彩;當傳達歡樂之情時,普通的鉛粉和白土也會變得溫潤。
22.
采菱謝而自罷,綠水慚而不進。代能識此聲者,長滅淫而何吝。
-
翻譯:《采菱》等其他樂曲因它而自慚形穢,綠水彷彿也因它而羞愧得不再流淌。能聽懂這橫吹樂聲音的人,會長久地消除過度的慾念,毫不吝惜。
全譯
驃騎公率領十萬持劍士卒,在城外抵禦荊地之人。披甲的戰馬煩躁嘶鳴,士卒們神情緊張,彩色的旌旗耀眼奪目,將士們儘顯威嚴。軍隊中有橫吹之樂,我有感於此,便作了這篇賦:
北方背陰處的竹子啊,高達百尺不見天日。石頭被磨礪成各種形狀,山巒層疊合為一體。雲朵悠悠孤行遠去,寒風時時呼嘯而出。樹木收攏枝椏,草叢葉子萎縮,一片蕭瑟。此地左邊崎嶇,右邊險峻。樹木長在陡峭的崖壁,潭水清澈平靜。似有雄蛟雌蛇鎮守,又有獨鴟單鷹盤踞。白色的山光明亮,紅色的山光彩絢爛。環繞流沙,曆經西極。原野遼闊,草木幽深。不見人聲,難尋馬跡。寂靜中環顧四周,不禁連連歎息、吟詩,即便想停也無法抑製。這樣的竹子才適合製成樂器,能發出天下超凡的樂音。
於是用瑉玉般的色彩裝點,刻上美玉般的花紋。它溫潤如沉香,華美似浮雲。係著紅紫交織的絲帶,如星辰含露般分明。其聲音,憂鬱而富有深意,出眾而不同凡響。樂聲悠悠,衝向山巒,曲折環繞在渡口。樂聲連綿有序,迴圈往複,合乎音律。帶著西部秦地的氣質,悲傷遺憾猶如怨恨;有著北方燕地的特質,酸楚至極,無儘哀傷。斷絕百種思緒,縈繞萬般情感。如吟唱著黃煙與白草,令敵軍與漢軍皆為之落淚。
此時,海外的雲朵處處彌漫著秋色,河中的大雁一隻隻學著飛翔。素淡的原野在暮風中一片昏暗,秋天的天空因霜氣而呈現赤色。霧氣飄進冠冕,吹動衣袂,弓刀銳利,馬毛因寒而立。五方的軍隊應接不暇,各色騎兵往來穿梭。旌旗如雲,幟標似星,彷彿能撼動山巒,可讓石頭銘記功績。一旦立下戰功,事跡便不可磨滅,靈魂英勇,死後的鬼魂也會顯靈。吹奏此樂有特定曲調,和唱結束後淚水仍流淌不止。士兵們視生命如輕煙般短暫,深知氣息如蠟燭般易逝。美人眷戀不捨情意綿綿,壯士離去時徘徊不前。
所以此樂能觸動靈魂、傷人情思,備受讚賞。它的音韻起源於西方,聲響流傳到東都。在長江、泗水流域傳播,曆經楚地傳至吳地。因而被中原視為珍寶裝飾,在京城和邊關作為軍事配備。至於那飾貝的頭盔、象牙鑲飾的弓,織有花紋的戰服、魚皮製的箭袋。鄞山的錫刃,耶溪的銅鋒,在陸地可斬斷犀象,在水中能斬殺蛟龍。車上插著蜿蜒的雲旗,簇擁著眾多的騎兵。橫吹樂在前軍嘹亮奏響,在後陣錯落有致。觀看時令人眼花繚亂,聽聞樂聲響亮嘈雜,傳至遠方。演奏《白登》二曲,吹奏《關山》一曲。吹出哀傷之情,美玉都會失去光彩;傳出歡樂之意,鉛粉白土也會變得溫潤。《采菱》等曲自愧不如,綠水彷彿也羞愧得不再流淌。能聽懂這樂聲的人,會長久地摒棄過度慾念,毫不吝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