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747章 江淹《悼室人詩十首?其六》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747章 江淹《悼室人詩十首?其六》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悼室人詩十首其六

江淹

窗塵歲時阻,閨蕪日夜深。

流黃夕不織,寧聞梭杼音。

涼靄漂虛座,清香蕩空琴。

蜻引知寂寥,蛾飛測幽陰。

乃抱生死悼,豈伊離彆心。

《悼室人詩十首·其六》賞析

這首詩是江淹悼亡組詩中的第六首,通過對家中場景的描寫,以及對往昔生活細節的回憶,深切地抒發了詩人對亡妻的沉痛悼念之情。

一、主題思想

1.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窗塵歲時阻,閨蕪日夜深”,窗戶積塵、閨房外雜草叢生,隨著時間推移愈發荒蕪。曾經充滿生機的家,因妻子離世而變得清冷寂寥,這種環境的變化直觀地反映出詩人生活狀態的改變,強烈地烘托出物是人非的淒涼之感,表達了詩人對妻子深深的思念與無儘的哀傷。

2.

回憶往昔,痛失所愛:“流黃夕不織,寧聞梭杼音”,傍晚不再有妻子織布的身影,也聽不到織布機的聲音。這一生活場景的今昔對比,將詩人對亡妻的懷念具象化。往昔妻子織布的日常場景成為美好的回憶,如今卻再也無法重現,突出了詩人失去妻子後的痛苦與失落。

3.

孤獨寂寞,生死之悲:“涼靄漂虛座,清香蕩空琴”,寒涼的霧氣在妻子常坐的空位上飄蕩,琴上的清香似乎還在,但彈琴之人已去。“蜻引知寂寥,蛾飛測幽陰”,蜻蜓和飛蛾的活動更增添了屋內的寂寥與幽陰。這些描寫不僅營造出孤獨、冷清的氛圍,更體現出詩人對妻子的生死離彆之痛,表明這種悲痛並非普通的離彆傷感可比,而是深入骨髓的生死之悼。

二、藝術特色

1.

環境描寫烘托情感:詩中通過描寫窗塵、閨蕪、涼靄、虛座、空琴等環境元素,營造出荒蕪、寂寥、清冷的氛圍,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內心的悲痛與孤獨。這些環境描寫如同一幅幅畫麵,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詩人所處的情境,增強了詩歌情感的感染力。

2.

細節描寫強化思念:以“流黃夕不織”“不聞梭杼音”這樣的生活細節,喚起讀者對往昔生活場景的聯想,強化了詩人對亡妻的思念之情。這些細節生動地展現了夫妻間曾經的生活日常,使讀者更能體會到詩人失去妻子後的巨大落差與痛苦。

3.

借物抒情深化主題:借蜻蜓、飛蛾的活動,以它們的寂寥來映襯詩人內心的寂寥,借景抒情,深化了生死離彆的悲痛主題。通過這些自然生物的活動,從側麵展現出詩人所處環境的幽陰與內心的孤獨,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細膩、深沉。

4.

對比手法突出變化:將妻子在世時的生活場景,如織布、彈琴等,與妻子離世後的冷清、寂靜進行對比,突出了妻子離世給詩人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強化了詩人的悲痛之情,使讀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詩人的哀傷。

解析

1.

窗塵歲時阻,閨蕪日夜深

-

解析:歲月悠悠,窗戶上積滿了灰塵,這灰塵彷彿一層屏障,阻擋了時光,也暗示著生活節奏的停滯。自從妻子離世,家中的清掃工作無人操持,窗塵漸厚。“閨蕪”指閨房外的雜草,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雜草肆意生長,越來越茂盛。這兩句通過對窗塵和閨蕪的描寫,從環境的角度營造出一種荒蕪、衰敗的氛圍。“歲時阻”和“日夜深”強調時間的流逝,突出了妻子離去後家中冷清、寂寥的狀態,側麵烘托出詩人內心因失去妻子而產生的落寞與悲傷,讓讀者直觀感受到家中因缺少妻子而失去的生機與活力。

2.

流黃夕不織,寧聞梭杼音

-

解析:“流黃”通常指一種黃色的絹,這裡代指織布的工作。在往昔的黃昏時分,妻子總會坐在織布機前辛勤織布。然而如今,黃昏依舊來臨,卻再也看不到妻子織布的身影。“寧聞梭杼音”以反問的形式,強化了這種今昔對比。曾經熟悉的織布機發出的“梭杼音”,那是生活中溫馨而又熟悉的聲音,如今卻再也聽不到了。此句通過對往昔生活場景的回憶與當下現實的強烈反差,以小見大,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切入,深刻地表達出詩人對妻子的深切懷念,以及對妻子離世後生活巨大變化的無奈與痛苦,使讀者能夠真切地體會到詩人內心那份失落與哀傷。

3.

涼靄漂虛座,清香蕩空琴

-

解析:“涼靄”指寒涼的霧氣,在空蕩蕩的屋子裡,霧氣彷彿有了生命,輕輕地漂浮在妻子曾經常坐的位置上。這個“虛座”,不僅是一個沒有主人的座位,更是詩人心中永遠無法填補的空缺,象征著妻子的離去。“清香”本是妻子撫琴時留下的氣息,或許是妻子身上的香氣,或許是琴身散發的木香,然而如今琴雖在,人卻已去,那股清香似乎還在空氣中飄蕩,卻隻能更加凸顯出周圍的空虛與寂靜。“漂”和“蕩”這兩個動詞,生動地描繪出涼靄和清香的動態,彷彿它們也在為妻子的離去而徘徊、歎息,營造出一種空靈、淒清的氛圍,將詩人對亡妻的思念和內心的孤寂渲染得淋漓儘致。

4.

蜻引知寂寥,蛾飛測幽陰

-

解析:蜻蜓緩緩飛行,似乎在引領著詩人去感受這份寂寥;飛蛾撲動翅膀,好像在丈量這屋內的幽深與陰暗。詩人通過描寫蜻蜓和飛蛾的活動,以它們的視角來側麵烘托環境的寂寥與幽陰。蜻蜓和飛蛾本是微小的生物,在這空蕩蕩的屋子裡,它們的活動顯得格外突兀,卻又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它們的存在彷彿在提醒詩人,如今的生活是如此孤獨、冷清。這裡詩人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蜻蜓和飛蛾以感知寂寥和幽陰的能力,實際上是詩人將自己內心的情感投射到了這兩種生物身上,進一步強化了詩歌所營造的孤寂氛圍,使讀者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詩人內心的孤獨與淒涼。

5.

乃抱生死悼,豈伊離彆心

-

解析:詩人在這裡直接抒發感慨,表明自己內心所承受的是生死相隔的沉痛悼念,絕非普通離彆所能比擬。“乃抱”強調詩人緊緊懷抱、無法釋懷這種悲痛,“生死悼”明確指出悲痛的根源是與妻子陰陽兩隔。“豈伊離彆心”以反問的語氣,強烈地突出了這種生死之痛的深刻程度,將詩歌的情感推向**。詩人通過這兩句,直白地表達出對亡妻的深厚情感以及失去妻子後的極度痛苦,讓讀者深切地感受到他內心深處那無法言說的哀傷,同時也點明瞭全詩的主題,即對亡妻的深切悼念和對生死離彆的無奈與悲歎。

句譯

1.

窗塵歲時阻,閨蕪日夜深:窗戶上積滿灰塵,隨著歲月流逝越發厚重,閨房外的雜草,日複一日長得愈發幽深。

2.

流黃夕不織,寧聞梭杼音:黃昏時分不再見她織那流黃絹,又怎能再聽到織布機的梭杼聲。

3.

涼靄漂虛座,清香蕩空琴:寒涼的霧氣在她空著的座位上漂浮,淡淡的清香在無人彈奏的琴上回蕩。

4.

蜻引知寂寥,蛾飛測幽陰:蜻蜓飛舞,彷彿引領我感知這無儘的寂寥,飛蛾撲動,好似丈量這屋內的幽深沉暗。

5.

乃抱生死悼,豈伊離彆心:我懷著的是生死相隔的沉痛悼念,哪裡隻是尋常離彆時的哀傷心情。

全譯

窗戶上積滿了灰塵,彷彿歲月都被阻隔在了這裡,閨房外的雜草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長得越來越深。

黃昏時分,本應織布的她卻不在了,再也聽不到織布機發出的梭杼聲。

寒涼的霧氣在她曾坐過的空座位上漂浮著,那架無人彈奏的琴似乎還蕩漾著往昔的清香。

蜻蜓緩緩飛動,好像在引領著我感受這無儘的寂寥,飛蛾輕輕撲騰,似乎在探測這屋內的幽深沉暗。

我心中懷著的是與妻子生死相隔的沉痛悼念,哪裡隻是普通離彆時的那種哀傷心情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