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764章 江淹《 雜三言?構象台》
雜三言構象台
江淹
予上國不才,黜為中山長史。待罪三載,究識煙霞之狀。既對道書,官又無職,筆墨之勢,聊為後文。
曰
上妙兮道之精,道之精兮俗為名。
名可宗兮聖風立,立聖風兮茲教生。
寫經記兮記圖刹,畫影象兮在丹青。
起淨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
網紫宙兮洽萬品,冠璿寓兮濟羣生。
餘汩阻兮至南國,跡已徂兮心未扃。
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
累青杉於澗構,積紅石於林欞。
雲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
金燈兮江籬,環軒兮匝池。
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
栽異木而同秀,鐘雜草而一香。
苔蘚生兮繞石戶,蓮花舒兮繡池梁。
伊日月之寂寂,無人音與馬跡。
躭禪情於雲徑,守息心於端砵。
永結意於鷲山,長憔悴而不惜。
《雜三言·構象台》賞析
《雜三言·構象台》是江淹被貶期間所作,融合個人遭際、佛道感悟與自然描繪,展現獨特藝術魅力與深邃思想。
一、主題思想
1.
對佛道思想的感悟與宣揚:詩開篇闡述“道之精”與“俗為名”的關係,借佛道思想探討名與道、聖風與教化的聯係。提及佛法從西方興起,傳至遠方,強調其普度眾生、融洽萬物的力量,表達詩人對佛道智慧的尊崇與感悟,流露出藉助宗教思想尋求心靈慰藉與解脫的意圖。
2.
自我處境與心境的表達:小序表明被貶經曆,詩中“餘汩阻兮至南國,跡已徂兮心未扃”體現雖身處困境,心卻未封閉,仍對精神追求保持開放。於山間江畔構建居所,反映遠離塵世、回歸自然,在自然與宗教修行中尋找寧靜與意義的心境。
3.
對寧靜超脫境界的嚮往:描繪居所周邊奇幻美妙的自然景色及寂靜無人的環境,如“雲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伊日月之寂寂,無人音與馬跡”,結合對禪情、息心的追求,展現對寧靜、超脫塵世境界的嚮往,渴望在精神層麵擺脫世俗煩惱,實現心靈的安寧與升華。
二、藝術特色
1.
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從對佛道思想的闡述,到自身處境描述,再到對周邊環境與內心追求的刻畫,層層遞進。先探討抽象思想,再引入個人經曆,最後具體描繪環境與心境,邏輯連貫,使讀者逐步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與思考。
2.
語言優美,辭藻華麗:運用豐富色彩與形象詞彙,“金燈兮江籬”“雲八重兮七色”等描繪出絢爛畫麵;“累青杉於澗構,積紅石於林欞”對仗工整,增強詩歌形式美與節奏感,營造出富有詩意與美感的氛圍。
3.
情景交融,意境深遠:自然景色描寫融入情感與精神追求,景為情設,情因景生。寂靜的山林、絢麗的雲霞不僅是美景呈現,更烘托出詩人超脫的心境,構建出深遠空靈的意境,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詩人追求的精神世界。
解析
序:予上國不才,黜為中山長史,待罪三載,究識煙霞之狀。既對道書,官又無職,筆墨之勢,聊為後文。
-
解析:這是文章的小序部分,作者江淹自述身份與經曆。“上國不才”是自謙之語,表明自己在朝廷中才能不足。“黜為中山長史”說明被貶職至中山擔任長史。“待罪三載”體現其任職期間心懷謹慎,“究識煙霞之狀”則道出在這三年間,他對山水景色有了深入瞭解。“既對道書,官又無職”,寫其在任職時,官職清閒,得以研讀道書。最後“筆墨之勢,聊為後文”,表明他憑借筆墨,以眼前景、心中情為依托,寫下這篇《構象台》。此序為全文奠定了背景與基調,展示出作者因貶謫而生的特殊心境及創作緣由。
1.
上妙兮道之精,道之精兮俗為名
-
解析:此句開篇點明主旨,探討“道”的本質。“上妙”強調“道”的至高無上與精妙深邃,是宇宙萬物執行的根本規律。詩人認為“道之精”在世俗之中,往往通過各種“名”來體現。這裡的“名”可理解為世間萬物的名稱、概念以及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和定義,它們是“道”在世俗層麵的具體呈現,但並非“道”本身,反映出詩人對道的深刻理解以及道與世俗之間關係的思考。
2.
名可宗兮聖風立,立聖風兮茲教生
-
解析:進一步闡述“名”的作用,若這些世俗之名能夠被尊崇、遵循,那麼聖人的風範就能得以樹立。聖人的風範一旦確立,基於此的教化便應運而生。這裡的“聖風”代表著高尚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茲教”則指的是基於聖人風範而形成的教育和引導人們的理念與方式。此句強調了道德典範和教育傳承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也暗示了通過遵循正確的理念和規範來引導社會風氣的思想。
3.
寫經記兮記圖刹,畫影象兮在丹青
-
解析:從思想層麵過渡到具體的宗教行為。“寫經記”指抄寫佛教經典,記錄下其中蘊含的教義和智慧;“記圖刹”即記載寺廟佛塔等佛教建築,這些都是傳承佛教文化的重要方式。“畫影象兮在丹青”則是用繪畫的方式,以丹青顏料描繪出佛像等形象。通過抄寫經文、記錄寺廟與繪製佛像,將佛教文化以文字和影象的形式儲存和傳播,體現了詩人對佛教傳播和文化傳承的重視。
4.
起淨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
-
解析:講述佛教的起源與傳播。“淨法”指純淨的佛法,點明佛法起源於遙遠的西方(西海)。“梵音”代表佛教誦經之聲,它隨著佛法的傳播,一路流淌,直至遙遠的北方(索溟,當作“玄冥”)。此句形象地描繪出佛法跨越地域界限,廣泛傳播的情景,強調了佛法影響力的廣泛和深遠。
5.
網紫宙兮洽萬品,冠璿寓兮濟羣生
-
解析:此句進一步強調佛法的宏大力量。“網紫宙”形象地比喻佛法如一張大網,籠罩著整個宇宙(紫宙),使世間萬物(萬品)都能融洽共處。“冠璿寓”表示佛法在整個天下(璿寓)居於首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能夠救濟天下蒼生(濟羣生)。這展現了詩人對佛法普度眾生、和諧萬物能力的高度讚美和認同。
6.
餘汩阻兮至南國,跡已徂兮心未扃
-
解析:詩人筆鋒一轉,敘述自身境遇。“汩阻”表明自己遭遇困境,仕途不順,被貶謫到南方(南國)。雖然身體已來到此地,足跡已踏上這片土地(跡已徂),但內心並未因此封閉、消沉(心未扃),體現出詩人在困境中仍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對未來的精神追求並未放棄。
7.
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
-
解析:描繪詩人在貶謫之地的生活場景。在山峰(山岫)之上,詩人建起一座孤台;在江邊的平地(江汀),搭建了半間房屋。“孤台”與“半室”,一方麵體現出生活環境的簡樸,另一方麵也暗示了詩人在孤獨中堅守自我,在自然山水間尋找心靈寄托的心境。這種遠離塵世喧囂,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為下文對自然景色和內心感悟的描寫做鋪墊。
8.
累青杉於澗構,積紅石於林欞
-
解析:繼續描寫居所的建造細節。在山澗的建築上,層層堆疊著青杉;在林間房屋的窗戶邊,堆積著紅石。“累”和“積”兩個動詞,生動地展現出詩人用心構建居所的過程。青杉與紅石的色彩對比,使畫麵富有層次感和美感,同時也營造出一種質樸而又充滿自然氣息的氛圍,反映出詩人對自然材料的喜愛以及與自然相融的生活態度。
9.
雲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
-
解析:以誇張且富有想象力的筆觸描繪周邊自然景觀。天空中的雲層,重重疊疊,呈現出七種絢爛的色彩;山巒在不同角度的光影下,產生十種影子,呈現出九種形態。此句通過對雲與山的細致描寫,展現出大自然的奇幻與美妙,變幻無窮的景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體現出詩人對自然景色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審美感受。
10.
金燈兮江籬,環軒兮匝池
-
解析:描繪居所周邊的植物景觀。“金燈”(山慈姑)和“江籬”(香草名)兩種植物,環繞著軒廊,圍繞著水池。金燈與江籬皆為富有詩意的植物,它們的環繞不僅增添了環境的清幽與雅緻,更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展現出居所周邊生機盎然又充滿詩意的景象。
11.
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
-
解析:“豫章”樹在這裡被賦予相思的情感內涵。詩人看到豫章樹頂著雪、抱著霜,不畏嚴寒,堅韌生長。豫章樹的這種形象,既是對自然植物頑強生命力的讚美,也可能是詩人以樹自比,借豫章樹在冰雪中堅守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困境中堅守內心追求,不屈不撓的精神。
12.
栽異木而同秀,鐘雜草而一香
-
解析:詩人栽種的不同樹木,共同茁壯成長,呈現出一片繁茂的景象;彙聚在一起的各種雜草,卻能散發統一的香氣。此句通過描繪植物生長的和諧景象,傳達出一種萬物和諧共生、相互包容的思想,即使是不同種類的植物,也能在同一環境**同展現美好,體現出詩人對和諧、包容境界的嚮往與追求。
13.
苔蘚生兮繞石戶,蓮花舒兮繡池梁
-
解析:描繪居所周邊的微觀景象。苔蘚在石門周圍生長蔓延,蓮花在池邊的橫梁處舒展綻放。苔蘚的環繞給石門增添了古樸、清幽之感,蓮花的盛開則為池梁繡上了美麗的圖案。這兩個場景細膩地展現出自然的生機與美感,營造出一種寧靜、清幽的氛圍,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
14.
伊日月之寂寂,無人音與馬跡
-
解析:此句描繪出所處環境的寂靜。“伊”為發語詞,在這片天地間,日月無聲地執行,周圍寂靜無聲,既沒有人聲的喧鬨,也沒有馬跡的紛擾。這種極度的寂靜,不僅體現出自然環境的清幽,更反映出詩人遠離塵世喧囂,享受寧靜獨處的心境,為下文表達對禪修生活的追求做鋪墊。
15.
躭禪情於雲徑,守息心於端砵
-
解析:詩人表明自己在雲霧繚繞的山徑中,沉浸於禪修之情,專注於對佛法的領悟;手持缽盂,堅守著息心(佛教中勤修善法、息滅惡行之意)的修行理念。“躭”體現出詩人對禪修的癡迷與投入,在寧靜的自然環境中,通過禪修來淨化心靈,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解脫,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佛教修行的虔誠和對精神升華的追求。
16.
永結意於鷲山,長憔悴而不惜
-
解析:“鷲山”即靈鷲山,是釋迦牟尼說法之地,象征著佛教的聖地和精神源泉。詩人表示要永遠在靈鷲山結下佛緣,即便為此長久地憔悴,也毫不吝惜。此句將詩人對佛教的虔誠和對精神追求的執著推向**,表達出詩人願意為了追求佛法真諦,實現精神上的解脫,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的堅定決心。
句譯
序:予上國不才,黜為中山長史,待罪三載,究識煙霞之狀。既對道書,官又無職,筆墨之勢,聊為後文。
-
翻譯:我在京城本是無才之人,被貶為中山長史,在任三年,詳儘瞭解了山川景色。既然每日麵對道家書籍,又沒有具體官職事務,便借著筆墨的情致,姑且寫下後麵這些文字。
1.
上妙兮道之精,道之精兮俗為名:最為精妙的啊,是道的精髓,道的精髓在世俗中體現為各種名稱。
2.
名可宗兮聖風立,立聖風兮茲教生:這些名稱若能被尊崇,聖人的風範便可樹立,聖人風範樹立後,教化便由此產生。
3.
寫經記兮記圖刹,畫影象兮在丹青:抄寫佛經並記錄下寺廟佛塔,用丹青顏料描繪出佛像。
4.
起淨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清淨的佛法興起於西方,梵音流淌一直傳到極遠的北方。
5.
網紫宙兮洽萬品,冠璿寓兮濟羣生:佛法籠罩宇宙使萬物融洽,在天下居於首位以救濟眾生。
6.
餘汩阻兮至南國,跡已徂兮心未扃:我淪落啊到了南方,足跡已經遠去但心沒有封閉。
7.
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在山峰上建起孤獨的高台,在江邊平地上搭建半間房屋。
8.
累青杉於澗構,積紅石於林欞:在山澗的建築上堆疊青杉,在林間的窗戶邊堆積紅石。
9.
雲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雲層有八重啊呈現出七種顏色,山巒有十種影子啊呈現出九種形狀。
10.
金燈兮江籬,環軒兮匝池:金燈草與江籬草,環繞著軒廊啊環繞著水池。
11.
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令人相思的啊是豫章樹,它頂著雪啊抱著霜。
12.
栽異木而同秀,鐘雜草而一香:栽種不同的樹木啊共同茂盛生長,彙聚各種雜草啊散發一種香氣。
13.
苔蘚生兮繞石戶,蓮花舒兮繡池梁:苔蘚生長啊環繞著石門,蓮花舒展啊點綴著池邊的橫梁。
14.
伊日月之寂寂,無人音與馬跡:那日月寂靜無聲,沒有人聲和馬的蹤跡。
15.
躭禪情於雲徑,守息心於端砵:在雲霧繚繞的山徑中沉溺於禪情,在端著的缽盂中堅守息心。
16.
永結意於鷲山,長憔悴而不惜:永遠在鷲山結下佛緣,長久地憔悴啊也不吝惜。
全譯
-
小序:我本是朝廷中無才之人,被貶為中山長史,待罪任職三年,深入瞭解了煙霞的情狀,麵對道書(有所感悟),憑借筆墨的情勢,姑且寫下這篇後文。
-
正文
-
曰上妙兮道之精,道之精兮俗為名:啊,最為精妙的是道的精髓,道的精髓在世俗中體現為各種名稱。
-
名可宗兮聖風立,立聖風兮茲教生:這些名稱若能被尊崇,那麼聖人的風範就能樹立,聖人風範樹立後,教化便由此產生。
-
寫經記兮記圖刹,畫影象兮在丹青:抄寫佛經並記錄下佛塔寺廟,用丹青顏料來描繪佛像。
-
起淨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清淨的佛法興起於西方,梵音流淌傳播一直到極遠的北方。
-
網紫宙兮洽萬品,冠璿寓兮濟羣生:佛法籠罩宇宙使萬物融洽,在天下居於首位以救濟眾生。
-
餘汩阻兮至南國,跡已徂兮心未扃:我遭遇困境啊來到南方,足跡已經遠去但我的心沒有關閉(沒有被封閉、沒有灰心之意)。
-
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在山峰上建起孤獨的高台,在江邊的平地上搭建半間房屋。
-
累青杉於澗構,積紅石於林欞:在山澗的建築上堆疊青杉,在林間的窗戶邊堆積紅石。
-
雲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雲層有八重啊呈現出七種顏色,山巒的影子有十種啊卻呈現出九種形態。
-
金燈兮江籬,環軒兮匝池:金燈草和江籬草,環繞著軒廊啊環繞著水池。
-
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令人相思的啊是豫章樹,它頂著雪啊抱著霜。
-
栽異木而同秀,鐘雜草而一香:栽種不同的樹木啊它們共同茂盛生長,彙聚各種雜草啊散發一種香氣。
-
苔蘚生兮繞石戶,蓮花舒兮繡池梁:苔蘚生長啊環繞著石門,蓮花舒展啊點綴著池邊的橫梁。
-
伊日月之寂寂,無人音與馬跡:那日月寂靜無聲,沒有人聲和馬的蹤跡。
-
躭禪情於雲徑,守息心於端砵:在雲霧繚繞的山徑中沉溺於禪情,在端著的缽盂中堅守息心(讓內心平靜、止息雜念)。
-
永結意於鷲山,長憔悴而不惜:永遠在鷲山結下佛緣佛意,長久地憔悴啊也毫不吝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