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巔:從中央選調生起航 第363章 故地重遊與院士的冷水
為了給清河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把脈問診、開拓思路,江辰親自邀請了一位重量級人物——我國材料科學領域的泰鬥、工程院院士陳國華教授。陳院士德高望重,不僅學術造詣深厚,而且對產業轉化有獨到見解,更重要的是,他為人正直,敢說真話。江辰在中央部委工作時曾與陳院士有過接觸,對他十分敬重。
陳院士的到訪,受到了清河市高規格的接待。市長方遠親自到高速路口迎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相關局委負責人參加了歡迎座談會。方遠在致辭中熱情洋溢地介紹了清河市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彆是高新技術產業如何“蓬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何“異軍突起”,言語中充滿自豪。
陳院士微笑著聆聽,不時點頭,但眼神中保持著學者特有的審慎。
隨後幾天,在江辰和方遠的陪同下,陳院士實地考察了清河市重點打造的幾家“標杆”高新技術企業。首先參觀的是清河高新技術開發區,展板上琳琅滿目的資料圖表顯示著園區產值連年攀升。他們走進一家生產特種陶瓷材料的企業,車間整潔明亮,自動化程度很高,企業負責人自豪地介紹著產品效能和市場份額。陳院士仔細看著生產線,偶爾拿起產品端詳,問幾個專業問題,負責人對答如流。
接著,他們又參觀了一家新能源汽車電池材料公司和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情況大同小異,都是裝置先進,管理規範,負責人彙報起來成績斐然,前景一片光明。
方遠一路陪同,興致勃勃,不時補充介紹市委市政府如何傾力扶持這些企業,如何優化營商環境。他期待能從陳院士口中聽到一些讚譽之詞。
然而,在最後一站——號稱擁有“國際領先”石墨烯製備技術的“清河創新材料研究院”參觀時,情況發生了微妙變化。研究院負責人慷慨激昂地介紹他們的技術如何突破國外封鎖,即將實現產業化,並展示了實驗室製備出的少量樣品。陳院士看著那些樣品,眉頭微皺,他要求看看他們的研發記錄和關鍵效能檢測報告。負責人略顯遲疑,拿來一部分資料。陳院士翻閱片刻,指著一組資料問道:“這個導電率的資料,是在什麼條件下測得的?重複性如何?與國外同類頂尖產品相比,穩定性差距有多大?”
一連串專業而尖銳的問題,讓那位負責人額頭開始冒汗,回答也變得含糊其辭,隻能反複強調“取得了重大進展”、“處於中試階段”。
考察結束後的意見反饋會上,氣氛輕鬆愉快,方遠準備了一番感謝和期待的言辭。輪到陳院士發言時,他放下茶杯,清了清嗓子,目光掃過在場的市領導,語氣平和卻字字千鈞:
“感謝清河市的盛情接待。這幾天看了不少企業,印象很深啊。”他頓了頓,“看得出,清河市委市政府在推動發展上,花了大力氣,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聽到這裡,方遠臉上露出了笑容。但陳院士話鋒一轉:“不過,既然是老朋友,又是來幫忙出主意的,我就說幾句可能不太中聽的大實話吧。”
會場瞬間安靜下來。
“我看了一圈,有一個總體感覺,不知道對不對哈。”陳院士緩緩道,“清河的產業升級,或者說高新技術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虛胖’現象。”
“虛胖”兩個字,像一根針,刺破了會場和諧的氣泡。方遠的笑容僵在臉上。幾位部門領導的臉色也有些不自然。
陳院士似乎毫無察覺,繼續剖析:“比如,很多企業裝置很新,廠房很漂亮,但仔細一問,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多少是進口的?有多少是真正自己研發、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恐怕不多吧?更多的是引進、消化、吸收,或者說得直白點,是模仿和改進。這在一定階段是必要的,但如果長期停留在這種模式,就會缺乏核心競爭力,容易被人‘卡脖子’。”
他拿起一份資料:“我來的路上,看了你們去年的科技統計公報。清河市的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好像還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吧?而且,投入結構可能也有優化空間,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比例偏低,大部分投向了試驗發展,也就是見效快的環節。這就像蓋樓,隻注重上麵的裝修,卻忽略了地下的基礎,樓是蓋不高的。”
“還有,”陳院士目光看向科技局局長,“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怎麼樣?高校、院所的研發成果,有多少真正在清河落地生根,形成了產業?恐怕也不太理想吧?很多所謂的‘高科技企業’,更像是‘高科技組裝車間’或者‘高科技銷售公司’,而不是‘高科技研發公司’。”
陳院士的話,如同一盆盆冷水,澆得在座的不少領導抬不起頭。他點出的問題,正是清河產業升級的痛點和短板,平時大家或許心知肚明,但被這樣一位權威專家在正式場合毫不客氣地當麵指出,還是讓人臉上火辣辣的。
方遠的表情由僵硬轉為尷尬,他想辯解幾句,卻又無從開口。江辰則始終認真聽著,不時記錄,臉色平靜,眼神中反而流露出思考和讚同。
陳院士最後總結道:“我不是否定大家的成績,發展要一步一步來。但要想真正走上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清河可能需要在思路上做一些調整。要更加註重原始創新,要耐得住寂寞,加大基礎研究投入;要著力培育屬於自己的、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主體;要營造更好的創新生態,讓科技成果能夠順暢地‘走完最後一公裡’。否則,熱鬨是熱鬨,但根基不牢,是經不起風浪的。”
反饋會結束後,送走陳院士,市委會議室內氣氛沉悶。方遠率先打破沉默,語氣有些悻悻然:“陳院士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們一個地級市,怎麼可能像北京上海那樣搞原始創新?能做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就不錯了!我覺得我們的方向沒錯!”
幾位常委也隨聲附和,認為院士的批評過於理想化。
江辰擺擺手,製止了大家的議論,沉聲道:“同誌們,我覺得陳院士的話,雖然刺耳,但句句在理,是金玉良言,是苦口良藥!他給我們敲了一記警鐘,讓我們從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中清醒過來!‘虛胖’這個詞,用得很準!如果我們滿足於眼前的數字和亮點,看不到背後的隱患,那纔是真正的危險!”
他環視眾人,語氣堅定:“看來,我們的產業升級之路,確實需要重新審視,需要一場思想上的革命。不能滿足於‘看起來像’,而要追求‘真正是’!接下來,我們要好好消化院士的意見,研究如何補齊原始創新短板,如何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陳院士的“冷水”,澆滅了短暫的浮躁,也點燃了江辰心中更深層次的思考。這場看似尋常的考察,註定將對清河市未來的發展路徑產生深遠影響。而方遠等人對批評的本能抵觸,也預示著未來的改革必將麵臨不小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