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獵國之武正 第50章 籌錢,開商
朝堂風波平息後的第三日,範正鴻終於能下床走動了。
蘇轍府中的庭院,種著幾株老梅,雖不是花季,那虯結的枝乾卻透著一股淩厲的傲骨。範正鴻一襲青衫,負手立於梅樹下,任由清冷的秋風拂過他尚帶病容的臉。他胸口上的傷疤在寬大的袖袍下隱隱作痛,但這疼痛,遠不及他心中的焦灼。
他,範正鴻,一個武人,一個習慣了在刀光劍影中解決問題的莽夫,在這座繁華的都城裡,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力。他護得了他的身,卻護不了她的周全。蔡京的攻擊,不會隻在朝堂之上。那是一張無形的網,由權勢、金錢、人心交織而成,他空有一身武藝,卻不知該從何處下手。
那日朝堂之上,以退為進,三言兩語便化解了蔡京的雷霆之擊,蘇軾聽蘇轍的管家複述時,心中既是驕傲,又是沉痛。驕傲於範正鴻的成長與智慧,沉痛於他不得不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用年少的肩膀去扛起那麵名為“謀逆”的沉重大旗。
“在想什麼?”蘇軾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範正鴻轉身,恭敬地行禮:“恩師。”
“還在為朝堂的事煩心?”蘇轍走到他身邊,遞給他一個暖手爐。
範正鴻接過暖手爐,搖了搖頭:“學生是在想,光有武勇,在這汴京城,終究是寸步難行。蔡京要動學生,不會再用‘謀逆’這麼笨的法子。他會用陽謀,用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刀子。”
“你能想到這一層,說明你病得快好了。”蘇軾微微一笑,“那你覺得,蔡京的刀子,會從何處來?”
“錢。”範正鴻幾乎沒有猶豫,“權勢的根基是錢。蔡京能籠絡朝臣,安插親信,靠的就是錢。他要對付學生,最有效的法子,便是斷其財路,困其羽翼,讓學生成為一個無根的浮萍,任人擺布。”
蘇軾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說得好。那你覺得,我們該如何應對?”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範正鴻的眼中,燃起了一絲火焰,“他有錢,我們也要有錢。甚至,要比他更有錢。錢,就是我們在汴京城,最鋒利的刀,最堅固的盾。”
蘇軾看著他,沉默了片刻,才緩緩點頭:“你終於想明白了。武能安邦,文能治國,而商,可聚財,可通權,可禦敵。在這太平盛世,商,纔是最不流血的戰場。陛下許了你自備鹽鐵,你同時在聞喜不也收了一個大才嗎?”
他轉身,從袖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冊子,遞給範正鴻。
“這是什麼?”
“你的‘兵刃’。”蘇軾道,“這是我們幾個老家夥在朝中多年,積攢下的一些人脈和產業。不多,三間綢緞莊,兩處茶樓,還有一個南貨鋪子。都在城南,不大,但勝在位置不錯,掌櫃的也都是信得過的人,外加有你5000兩金的啟動資金,如今,我把它交給你。”
範正鴻接過冊子,隻覺得它重若千鈞。他看著蘇軾蒼老的麵容,聲音有些哽咽:“恩師……”
“不要謝我們。”蘇軾擺了擺手,“我們這是在投資。投資你,也是在投資大宋的未來。去吧,把你的戰場,從燕雲的風沙,搬到汴京的市井去。讓我看看,我的這個學生,除了能帶兵打仗,會不會做生意。”
“學生定不辱命!”範正鴻躬身下拜,眼神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堅定。
三日後,範正鴻換上了一身半新不舊的錦袍,以“東家”的身份,走進了位於城南哄市的“蘇記綢緞莊”。
綢緞莊的掌櫃姓錢,是個五十多歲的精瘦老頭,跟了蘇軾多年。他見範正鴻進來,連忙迎了上來,滿臉堆笑:“範東家,您可算來了。老朽錢四海,參見東家。”
“錢掌櫃不必多禮。”範正鴻擺了擺手,目光掃過店內。店麵不大,但貨品還算齊全,隻是顧客寥寥,幾個夥計無精打采地靠著櫃台。
“東家,您請看,”錢掌櫃引著他到後堂,奉上香茗,“這是咱們的賬本,您過目。”
範正鴻翻開賬本,粗略一看,便皺起了眉頭。賬目做得倒是清楚,可近三個月來,生意是月月虧損。不是貨賣不出去,就是貨款收不回來。
“錢掌櫃,這生意,為何如此慘淡?”範正鴻問。
錢掌櫃歎了口氣,麵露難色:“東家,您是不知道,如今的生意,難做啊。城西的‘蔡氏商行’,壟斷了江南最好的絲綢貨源,他們賣的料子,比咱們的又好又便宜。咱們的貨,根本沒法比。而且……而且他們還放話,誰敢買彆人的綢緞,就是跟蔡相公過不去。那些達官貴人,誰敢得罪?”
範正鴻明白了。這不是經營不善,這是商業傾軋,是**裸的打壓。
“蔡氏商行……”他喃喃自語,眼中閃過一絲冷光。
他合上賬本,對錢掌櫃說:“錢掌櫃,從今日起,店裡所有上好的蜀錦、湖絲,全部收起來,不再對外售賣。”
“啊?”錢掌櫃大驚,“東家,那……那咱們賣什麼?”
“賣布。”範正鴻道,“去城北的布行,把所有最普通的棉布、麻布,不管多少,全部買回來。”
錢掌櫃徹底懵了。放著好好的絲綢不賣,去賣那些鄉野村夫才穿的粗布?這東家,莫不是腦子有問題?
雖然心中疑惑,但東家的命令,他不敢不從。當天下午,蘇記綢緞莊便掛出了一塊新招牌,上書四個大字——“布衣天下”。
店裡那些光鮮亮麗的綾羅綢緞被撤下,換上了一匹匹顏色單調、質地粗糙的棉布麻布。路過的人看到,無不搖頭嘲笑,說“蘇記”是徹底瘋了。
其實並不是範正鴻真的不會做生意,相反,從未來來的他明白做生意其實就是市場與貨物的相關對調一隻無形的大手會平衡供需關係。他現在既然搶不過蔡家的上遊市場,那就去打下遊市場的主意。
一連三日,店裡更是門可羅雀。
錢掌櫃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範正鴻卻依舊每日來店裡坐上一個時辰,喝喝茶,看看書,穩如泰山,到了第四天,範正鴻終於有了新的動作。他讓錢掌櫃去印了上千張傳單,上麵寫著:“蘇記布衣,暖身更暖心。凡年過六旬的老人,憑身份牌,可免費領取粗布一丈,限前一百名。”
傳單一發出去,整個汴京城都轟動了。
免費送布?還有這種好事?
第二天一大早,蘇記綢緞莊門口便排起了長龍,大多是些衣衫襤褸的老人。他們半信半疑,但一丈粗布,足夠他們做一套冬衣了,還是願意來碰碰運氣。
範正鴻親自站在門口,指揮夥計發布。他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對每一位老人都彬彬有禮,親自為他們量好尺寸,送上布匹。
一時間,“蘇記東家是個大善人”的名聲,在汴京的市井小巷裡傳開了。
錢掌櫃看著店裡熱哄的景象,雖然還是一頭霧水,但心裡總算是鬆了口氣。
然而,真正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發完布,範正鴻又讓錢掌櫃在店門口擺上了幾張大桌子,請來了城中幾位小有名氣的裁縫。
然後,他掛出了第二塊招牌——“以布換衣,巧手天成”。
他宣佈,凡是今天領了布的老人,都可以現場請裁縫免費為他們裁剪製衣。而那些沒有領到布的普通百姓,也可以用低於市價三成的價格,買到蘇記的粗布,並享受半價的裁縫服務。
這下,場麵更火爆了。
老人們領了布,高高興興地請裁縫量體裁衣。而那些圍觀的百姓,看到蘇記的布不僅便宜,連裁縫都請好了,紛紛掏錢購買。
而這一切,都被街對麵茶樓裡,一個管家模樣的人,儘收眼底。
“有趣,真是有趣。”那管家端著茶杯,嘴角掛著一絲不屑的冷笑,“以為用這種小恩小惠,就能挽回敗局?真是天真。蘇家與範家一共纔多少東西?而那些東西的本錢又是多少?他現在又是送又是半價,遲早把自己給吃進去。”
他放下茶杯,對身邊的小廝吩咐道:“回去告訴大掌櫃,不用管他。讓他折騰。我倒要看看,他這些賣不出去的破布,能翻出什麼浪花來。”
接下來的半個月,範正鴻的“蘇記布衣”生意異常火爆。他不僅賣布,還賣成衣,甚至推出了“親子裝”、“情侶裝”等新花樣,價格公道,樣式新穎,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愛。
錢掌櫃每天數錢數到手抽筋,笑得合不攏嘴。他徹底服了這位年輕的東家,雖然說是掙的一件衣服撐死了不超過兩文錢,但是這量是真大。,這簡直是點石成金。
但範正鴻知道,這還遠遠不夠。他賺的,是銅板,是名聲,卻不是真正能與蔡京抗衡的“錢”。他需要的是能撬動京城權貴階層的槓桿。
半個月後趙鼎也養好了傷,逐漸從範正鴻手裡把業務接了過去。現在開始範正鴻要讓這些古代人嘗一嘗後世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