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四合院:開局就得知驚天秘密! > 第495章 跨界顯威九院驚 巧算核芯解難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四合院:開局就得知驚天秘密! 第495章 跨界顯威九院驚 巧算核芯解難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四九城的冬日越來越冷了。

何雨柱在第五研究院的工作剛剛告一段落,正準備稍作休整,去陪陪韓菡時,一封加急檔案又擺在了他的案頭。

檔案來自國防部第九研究院,措辭急切,請求第五研究院派遣專家協助解決一個“緊急且重大”的技術難題,並特彆點名希望何雨柱副主任能夠前往。

“第九研究院?”何雨柱看著檔案上的紅色印章,眉頭微挑。那是搞原子能量、核物理研究的核心單位,與他的航空航天專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

錢老師的電話緊隨而至,言簡意賅:“收拾一下,下午有車接你。九院那邊遇到了坎兒,點名要你,去看看,注意保密。”

第九研究院深處西山腳下,戒備森嚴。何雨柱乘坐的吉普車穿過層層哨卡,最終停在一棟不起眼的灰色小樓前。

接待他的是九院理論部的負責人,一位姓吳的教授,頭發淩亂,眼帶血絲,顯然已被難題困擾多時。

會議室裡氣氛凝重,煙霧繚繞。黑板上寫滿了複雜的核物理方程和密密麻麻的資料,地上扔著不少演算的草稿紙。

幾位穿著白色工作服、一看就是頂尖專家的老先生正圍著一張圖紙激烈爭論,個個麵色焦慮。

“吳教授,這位就是五院的何雨柱副主任。”帶路的工作人員介紹道。

吳教授抬起頭,看到年輕得有些過分的何雨柱,眼中閃過一絲難以掩飾的失望,但還是強打精神握手:

“何主任,辛苦你了。情況緊急,我就直說了——我們在新型核裝置的核心部件小型化設計中,遇到了一個棘手的‘魔障’。”

他指著黑板上一組核心引數和一張複雜的結構剖麵圖:“理論計算表明,新的構型可以大幅提升效能並減小體積。

但是,在臨界質量附近,中子通量密度分佈的預測與我們的簡易模擬結果存在巨大偏差,導致能量釋放的均勻性和可控性無法保證。

我們嘗試了所有已知的近似模型和計算方法,甚至動用了院裡那台寶貝的電子管計算機,算了三天三夜,結果還是對不上,要麼過於保守,要麼……可能引發不可控的鏈式反應。”

旁邊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專家歎了口氣,用帶著江浙口音的普通話說:“難,難啊!這個問題不解決,整個新構型就要推倒重來,幾年的心血白費不說,進度要耽誤至少一年!”

會議室裡的其他專家也紛紛附和,愁雲慘淡。他們看向何雨柱這個“外行”,眼神裡充滿了不信任和懷疑。一個搞飛機火箭的,能懂他們這微觀世界的核子、中子?

何雨柱沒有在意那些目光,他走到黑板前,靜靜地審視著那些方程和圖紙。他的目光掃過一個個希臘字母和積分符號,大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運轉起來,將陌生的核物理知識與他熟悉的多物理場耦合、非線性動力學等概念進行關聯和對映。

幾分鐘後,他轉過身,語氣平靜地開口:“吳教授,各位老師,我初步看了一下。你們采用的,是不是主要基於擴散近似和單群中子模型的簡化計算方法?”

吳教授一愣,點了點頭:“是啊,更精確的

transport

方程(中子輸運方程)計算量太大,現有的計算條件根本無法在工程時限內完成。”

“問題可能就出在這裡。”何雨柱拿起粉筆,在黑板空白處畫了一個示意圖,“在如此緊湊的幾何結構和複雜的材料界麵附近,中子的輸執行為,特彆是各向異性和能譜效應,用擴散近似來描述,誤差會被急劇放大。這就像……”

他頓了頓,找了個形象的比喻,“試圖用計算炮彈平拋的簡單公式,去精確描述一顆在複雜峽穀地形中穿梭、不斷反彈的檯球路線。”

這個比喻讓幾位專家若有所思。

何雨柱繼續道:“我建議,我們可以嘗試建立一個‘多群、離散縱標法’的簡化模型。

雖然還是近似,但可以部分考慮中子的能量分組和運動方向,比單純的擴散理論更接近真實物理過程。

我可以嘗試推導一下這個模型的核心方程和快速求解思路。”

這話一出,會議室裡頓時炸開了鍋。

“多群離散縱標法?那計算量……”

“年輕人,你知道這涉及到多少變數嗎?手算根本不可能!”

“我們那台計算機都算不動更精確的模型,你這思路理論上可行,但現實行不通!”

“何主任,你的想法很好,但恐怕遠水解不了近渴啊!”吳教授也無奈地搖頭。

所有人都認為何雨柱的想法是天方夜譚,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

麵對幾乎一邊倒的質疑,何雨柱的神色依舊沉穩。“吳教授,請給我準備一間安靜的辦公室,相關的核心資料,以及足夠的稿紙和筆。我需要一個晚上。”

看著他堅定的眼神,吳教授雖然滿心懷疑,但還是點了點頭:“好,我安排。小張,帶何主任去資料室旁邊的保密辦公室。”

夜深人靜,九院的這間小辦公室燈火通明。何雨柱麵前攤開了厚厚的資料和資料表格。

他深吸一口氣,徹底沉浸到那個由原子核和中子構成的微觀世界中。

他首先以驚人的速度閱讀並理解了那些晦澀的核物理資料,將其核心要點與自己的知識體係融合。

然後,他開始構建那個“多群離散縱標法”的簡化模型。

這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確定能群結構、選擇離散縱標方向、推導不同能群中子的耦合方程、處理複雜的邊界條件……每一步都需要極其繁瑣的推導和計算。

何雨柱的雙手彷彿被賦予了魔力。右手握筆,在稿紙上流暢地寫下一行行複雜的偏微分方程、積分符號和矩陣表示式,推導過程嚴謹而迅速,幾乎不需要回頭修改。

左手則熟練地操縱著計算尺,進行著大量並行的數值運算,速度快到肉眼幾乎看不清尺身的滑動。

更令人震驚的是他的心算能力。在進行多變數優化和迭代求解時,他往往隻是凝視著紙麵片刻,就能直接寫出關鍵步驟的結果,彷彿他的大腦內部自帶了一台超越時代的生物計算機。

一些需要連續積分或求解超越方程的複雜步驟,他也能憑借深厚的數學功底,找到巧妙的簡化路徑,大大減少了計算量。

現在,他儘量不用係統的超能力了。

窗外寒風呼嘯,室內隻有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和計算尺輕微的滑動聲。何雨柱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疲憊,全部的心神都凝聚在攻克這個跨界難題上。

偶爾有巡邏的警衛經過,從門縫中看到那個伏案疾書、彷彿不知疲倦的身影,都感到難以置信。

第二天清晨,當吳教授和幾位核心專家頂著黑眼圈,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推開辦公室的門時,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何雨柱正將最後幾頁寫滿漂亮字跡和清晰圖示的稿紙整理好。

他的眼中帶著血絲,但精神依然矍鑠。辦公室的地上和桌上,堆滿了演算的草稿紙,密密麻麻的數字和符號,記錄著昨夜那場無聲卻激烈的智力搏殺。

“吳教授,各位老師,幸不辱命。”何雨柱將厚厚一疊報告遞了過去,

“這是簡化模型的核心推導、關鍵引數、求解過程,以及基於新模型對貴院原有設計方案的修正建議。

根據這個模型計算,在第三能群和第五離散方向上存在一個之前被忽略的共振吸收峰,是導致預測偏差的主要原因。

我建議在這個區域微調慢化劑的分佈,可以有效平整中子通量。”

吳教授幾乎是顫抖著接過報告,幾位老專家也立刻圍了上來。

他們飛快地翻閱著,越看臉色越是精彩,從最初的懷疑,到驚訝,再到徹底的震撼!

報告中的推導無懈可擊,計算過程清晰嚴謹,尤其是那些巧妙簡化計算量的方法,簡直聞所未聞!

更關鍵的是,何雨柱指出的問題和提出的解決方案,直指要害,邏輯嚴密,讓人無法反駁。

“這……這簡直神乎其技!”一位之前質疑聲最大的老專家激動地抓住何雨柱的手,“何主任,你……你這一晚上,抵得上我們幾個老家夥折騰一個月啊!你是怎麼算出來的?!”

吳教授也激動得語無倫次:“快!快按照何主任的方案,重新安排模擬計算!不,直接準備關鍵驗證實驗!

後續的驗證實驗非常順利。何雨柱的預測精準得令人咋舌,按照他的方案微調後,中子通量分佈果然變得均勻可控,困擾九院數月的“魔障”迎刃而解!新型核裝置的小型化設計得以繼續推進。

訊息傳出,整個第九研究院為之震動。所有人都知道,是第五研究院一位名叫何雨柱的年輕副主任,用一晚上時間,手算解決了他們動用計算機都未能解決的核物理難題!

何雨柱離開九院時,吳教授親自相送,緊緊握著他的手:“何主任,大恩不言謝!

你這次可是幫了我們九院,幫了國家一個大忙!以後但凡有用得著我們九院的地方,儘管開口!”

甚至連一向深居簡出的九院最高技術負責人錢三強先生,都特意托人轉達了對何雨柱的讚賞。

這一次跨界支援,何雨柱不僅解決了具體的核技術難題,更在頂尖科研圈層內,奠定了自己“問題解決者”的超然地位。收獲的,是第九研究院的深厚友誼和由衷敬佩,是國家核事業寶貴的時間,還有那份“何雨柱出馬,沒有攻克不了堡壘”的傳奇聲譽。

回到第五研究院,何雨柱對此事絕口不提,依舊埋首於他的飛行器設計中。

隻有韓菡細心地發現他眼底一閃而過的疲憊,默默地將一杯熱茶放在他的手邊。窗外,雪花悄然飄落,覆蓋了昨日的痕跡,但一個新的傳奇,已然在共和國的國防科技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