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四合院:開局就得知驚天秘密! > 第496章 重返冰城顯神威 巧解彈道定軍魂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四合院:開局就得知驚天秘密! 第496章 重返冰城顯神威 巧解彈道定軍魂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臘月將至,北國冰城已是銀裝素裹。

何雨柱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請——他的孃家,冰城軍工大學,在新型遠端火炮的研製中遇到了一個極其棘手的技術瓶頸,專案陷入停滯。

校方和專案總師幾經輾轉,最終通過層層關係,懇請這位被譽為“問題剋星”的優秀校友回校支援。

何雨柱欣然接受,畢竟,他還是冰城軍工大學駐四九城辦事處的副主任,雖然他是副的,雖然這裡連兵帶將,就他光桿一個。

冒著凜冽的寒風,何雨柱踏入了熟悉的校園。

紅磚砌成的蘇式教學樓在白雪映襯下更顯莊重,空氣中彷彿還彌漫著他當年在此求學時的青春氣息。

然而,他無暇感慨,直接被引到了火炮研究院那間氣氛凝重的會議室。

會議室裡煙霧彌漫,暖氣開得很足,卻驅不散眾人心頭的寒意。

牆上掛著巨大的新型火炮結構圖和密密麻麻的彈道曲線圖,幾位頭發花白的老教授——其中就有何雨柱一個教研室的,彈道學泰鬥陳老夫子——正圍著長條桌激烈爭論,個個眉頭緊鎖,麵前堆滿了演算稿紙。

“雨柱!你可算來了!”專案總師,也是軍工大學的副校長,一見到何雨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連忙迎上來,“情況緊急,新型155毫米榴彈炮在進行極限射程驗收試驗時,炮彈落點散佈遠超設計指標,是允許值的三倍以上!

我們查遍了所有可能的原因,從身管製造精度、裝藥批次,到氣象條件修正,甚至懷疑過炮彈本身的動平衡,但所有的檢測資料都在設計公差之內!問題就是找不到!”

陳老夫子推了推厚厚的眼鏡,看著自己昔日的學生,歎了口氣,用帶著濃重膠東口音的話說:“柱子,這事兒邪門啊!理論上不該這樣的。

我們反複覈算了內彈道和外彈道模型,都沒發現明顯漏洞。就像……就像有隻看不見的手,在炮彈飛出炮口後,胡亂推了它一把。”

其他參與專案的教授和工程師們也紛紛訴苦,他們已經連續攻關了快一個月,各種方法用儘,甚至進行了多次代價高昂的實彈射擊來收集資料,問題依然如故。

專案的延期已經引起了上麵的關注,壓力巨大。

何雨柱靜靜地聽著,目光掃過牆上的圖表和桌上雜亂的資料。

他走到黑板前,上麵畫著標準的炮彈飛行姿態和受力分析圖。他凝視著炮口部分,手指輕輕點在那個代表炮彈脫離炮膛的瞬間位置。

“各位老師,”何雨柱轉過身,聲音清晰而沉穩,“我們是否過於關注炮彈脫離炮膛之後的‘外彈道’,而忽略了炮彈與炮管分離那一瞬間的‘初始擾動’?”

“初始擾動?”一位負責結構設計的教授疑惑道,“這個因素我們考慮過,按照經典理論,在炮彈達到最大膛壓、脫離膛線約束的瞬間,其姿態和初速偏差對遠距離落點的影響,在我們的精度要求下應該是高階小量,可以忽略。”

“在大多數情況下,確實如此。”

何雨柱點了點頭,但話鋒一轉,“但是,如果存在某種‘耦合共振’呢?”

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振動模型,“炮管在發射時是一個巨大的懸臂梁,它本身存在多階固有振動頻率。

炮彈在膛內運動,是一個激勵源。如果炮彈離膛的瞬間,正好與炮管某階特定的、我們之前未曾充分重視的彎曲振動模態(比如二階或三階彎曲)達到某種臨界耦合狀態,那麼就可能將一個微小的初始擾動,在炮彈自身的馬格努斯效應、靜動不平衡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急劇放大!”

他邊說邊快速寫下一組描述這種耦合作用的微分方程雛形。“這就像輕輕推一下蕩到最高點的鞦韆,時機對了,就能讓它越蕩越高。我們之前可能忽略了這個‘時機’和‘耦合’的關鍵作用。”

(或者說

這就是蝴蝶效應。)

會議室裡頓時一片嘩然。

“耦合共振?這……太理想化了吧?”

“炮管的振動模態我們測過,影響微乎其微!”

“何主任,你這個想法聽起來有道理,但是不是有點……‘紙上談兵’?我們更需要能指導工程實踐的方案。”

“驗證這個假設需要極其精細的測試和複雜的計算,時間上根本來不及!”

就連陳老夫子也持保留態度:“柱子,你這個想法很有啟發性,理論上存在這種可能。但如何量化?如何證明?又如何消除?這比我們之前麵對的任何一個問題都要複雜和抽象。”

所有人都覺得何雨柱的思路雖然新穎,但虛無縹緲,遠水難解近渴,對解決眼前的困境幫助不大。

麵對質疑,何雨柱沒有辯解。他走到桌邊,拿起一疊空白的演算紙和一支鋼筆,對副校長說:“請給我炮管最詳細的結構圖紙、材料引數、實測的振動頻譜資料,以及最近幾次失敗試射的完整彈道記錄和當時的環境引數。再給我兩個小時。”

材料很快備齊。何雨柱就在會議室的一角坐了下來,將紛雜的資料表格和圖紙在麵前鋪開。他深吸一口氣,彷彿進入了某種忘我的狀態。

接下來的場景,讓所有在場的專家教授們終身難忘。

何雨柱的右手執筆,在稿紙上飛速書寫,一行行複雜的結構動力學方程、流體力學方程、以及描述耦合作用的非線性項被流暢地列出。

他的左手則同時操作著計算尺,進行著同步的數值估算和引數敏感性分析。他的眼神專注,大腦如同最高精度的模擬計算機,將炮管的振動、炮彈的運動、空氣的動力相互作用整合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綜合分析模型中。

他不需要查閱繁瑣的手冊,各種材料的彈性模量、空氣在不同溫度密度下的引數、複雜的積分變換公式……

彷彿都早已烙印在他的腦海裡。在進行一個關鍵的多引數優化計算時,他甚至完全拋開了計算尺,隻是閉目沉思了片刻,便直接寫出了最優解的範圍,其速度之快,讓幾位同樣精通計算的老教授看得目瞪口呆,暗自掐算後,發現結果竟然分毫不差!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會議室裡鴉雀無聲,隻有何雨柱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和偶爾調整計算尺的輕微響動。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著,看著他如何將那個看似“玄妙”的假設,一步步轉化為嚴謹的數學推導和量化的工程判斷。

一個半小時後,何雨柱放下了筆。他拿起最終的那幾頁稿紙,走到黑板前。

“各位老師,”他的聲音帶著一絲疲憊,但充滿自信,“計算結果表明,在特定的裝藥溫度、炮管仰角組合下,炮彈離膛時間與炮管二階彎曲振型的某個相位點確實存在強烈的耦合效應。

這個耦合放大因子,在不利條件下,足以將微小的初始擾動放大到足以解釋我們觀測到的落點散佈。”

他在黑板上畫出了他計算得到的“耦合風險區間”曲線,並與失敗試射的記錄資料進行比對——高度吻合!

“解決方案並不複雜,”何雨柱繼續道,“不需要修改核心結構。

第一,優化發射流程,通過簡單調整裝藥預溫規程和引入一個基於實時溫度的發射延遲微調指令,主動避開這個危險的耦合區間。

第二,在炮口製退器上,增加一組經過我計算的、特定角度和質量的微小配重,用於有針對性地抑製那階特定的有害振動模態。”

會議室內一片寂靜,隨即爆發出熱烈的議論和讚歎!

“神了!真是神了!”結構設計教授激動地拍著大腿,“我怎麼就沒想到從結構動態響應的細微之處入手!”

“這計算過程……簡直是藝術!”一位數學出身的老教授捧著何雨柱的草稿,如獲至寶,“這簡化思路,這求解技巧,聞所未聞!”

陳老夫子更是老懷大慰,用力拍著何雨柱的肩膀,眼眶都有些濕潤:“好!好小子!”

副校長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隻是緊緊握著何雨柱的手:“雨柱!你這次可是救了整個專案,救了咱們軍工大學的招牌啊!”

後續的驗證試驗毫無懸念地獲得了成功。按照何雨柱的方案調整後,新型火炮的射擊精度不僅完全達到了設計指標,甚至在多數情況下還有所超越!

何雨柱在冰城軍工大學停留了三天,不僅徹底解決了問題,還應母校要求,做了一場非正式的報告,分享了他的科研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引起了巨大反響,激發了無數在校學子的崇拜與嚮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