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木匠的煙火人間 第53章 三板斧的震懾
“聯合生產質量管控中心”外協入廠檢驗組的牌子掛起來容易,但真正運轉起來,並讓各外協廠心服口服地接受一個年輕四級工的“裁決”,卻絕非易事。林墨深知自己稍有不慎,不僅個人威信掃地,更會影響整個訂單的進度和質量。不過對於這些,前世的他並不少見,無非就是個裝修材料的驗收,他立刻展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沉穩與行動力,祭出了他的三道板斧。
第一板斧,編製標準,立規明矩。林墨沒有急著去檢驗台,而是將自己關在臨時騰出的辦公室裡三天。他結合陳枋安提供的核心圖紙要求、趙山河強調的“規矩”,以及自己前世對質量管理的理解,開始編製一份前所未有的《外協部件入廠檢驗標準細則》。這份細則摒棄了以往“的模糊表述,采用了後世質量標準化的要求製定極其精確、可量化的標準,要求所有外協件必須清晰標注生產廠代號、部件編號、生產批次,確保問題可追溯。
這份細則圖文並茂,條款清晰,要求嚴苛到近乎不近人情。林墨將其呈送給陳枋安和聶廠長審閱時。陳枋安看後拍案叫絕:“好!要的就是這個‘死’標準!有了它,檢驗纔有依據,說話纔有底氣!”聶廠長也大筆一揮:“印發!作為質檢中心一號檔案,發至所有外協廠及我廠相關部門!即日起嚴格執行!”
第二板斧,強化培訓,統一尺度。林墨深知,再好的標準,執行者理解不一也是白搭。他利用合並後新廠帶來的“新鮮血液”和廠裡建立外檢組的名額,從原木器三廠和合作社挑選了十來個年輕、識字、手穩、腦子靈活的工人,又從原來趙山河的小組調來兩個經驗豐富、做事認真的老師傅,組成了外檢組班底,其中一個就是他的師兄李鐵牛,這個是跟師父趙山河學足了守規矩的人,另一個師兄王小柱則是跟著師傅去了車間。
他親自當教官,連續一週高強度培訓,逐條解讀《細則》,確保每個人理解每項要求背後的質量意義。手把手教授使用遊標卡尺、千分尺、角度尺、塞尺、水平儀等精密量具,進行反複測量練習,直到讀數精準、手法一致。設立“缺陷樣本展示台”,收集各種典型不合格品。開展模擬檢驗考覈,讓組員互相檢驗對方“加工”的部件,現場判定,林墨點評,統一判定尺度。
第三板斧,設計獎懲,明確導向。林墨深知,光靠覺悟不夠,必須有明確的利益導向。他製定了嚴格的《外檢組工作獎懲製度》,個人月度獎勵糧票、肥皂等緊俏物資,檢出重大質量問題,額外重獎。檢驗失誤導致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視情節扣罰獎金、通報批評,屢犯者調離崗位。外協廠,建立“質量檔案”。首次送檢批次合格率低於95,書麵警告;連續兩次低於95,暫停接收該廠部件,上報總廠及輕工局協調;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通報表揚,並在後續任務分配上優先考慮。所有檢驗結果,定期彙總排名,抄送各外協廠領導及輕工局。
新標準執行的第一週,果然遇到了阻力。最大也最不服管的,是同樣實力雄厚、一直視龍成為競爭對手的華藝廠。他們仗著老資格,首批送來的茶幾腿部件,在尺寸公差和表麵毛刺上就“踩了線”。
檢驗員小張嚴格按照標準測量,判定其中三成不合格,貼上紅標。華藝廠的送貨員是個老師傅,一看就火了:“什麼?!就這點毛刺?這點尺寸差?以前不都這麼乾的嗎?你們龍成搞什麼名堂!是不是故意刁難我們華藝?”聲音很大,引來不少人圍觀。
林墨聞訊趕來,拿起一個被判不合格的部件,用千分尺和塞尺當場複測,資料清晰無誤地顯示超差。他又拿起一個合格品做對比,差距一目瞭然。他平靜但不容置疑地對華藝廠送貨員說:“李師傅,這不是刁難。您看,標準細則上寫得清清楚楚,測量方法也演示過。這批貨,按標準,就是不合格。請拉回去返工,或者重做。下次送檢,請務必按標準來。這是檢驗單,請簽收。”
李師傅還想爭辯,林墨直接拿出《細則》檔案和聶廠長、陳枋安的批複:“這是總廠和輕工局認可的標準。如果您有異議,可以找貴廠領導向我們總廠質檢中心或輕工局反映。但這批貨,按標準,不能接收。”態度堅決,有理有據。
李師傅最終悻悻地簽了不合格單,拉著被退回的部件走了。這件事迅速在各外協廠傳開。大家意識到,龍成這次是動真格的了,那個年輕的林組長,不是好糊弄的!之後送檢的部件,明顯更“規矩”了,合格率開始穩步上升。
林墨這三板斧,快、準、狠,迅速在混亂的初期建立了外檢組的權威和工作秩序。他用鐵一般的標準、嚴格的執行和公正的態度,逐漸贏得了組員的敬畏和外協廠的認可。他在這個關鍵崗位上,初步站穩了腳跟。
林墨的有板有眼讓陳枋安更是刮目相看,自從林墨給他出了主意讓廠子合並解決產能問題後,他就知道這個小子的政治手腕管一個小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晚飯時分,林家飯桌上。程秀英看著兒子略顯疲憊但眼神明亮的臉,又是心疼又是驕傲:“木頭,當組長了?管著十幾號人?還管著彆的廠送來的東西合不合格?聽起來就很了不起。
林墨扒拉著飯,簡單地說:“媽,就是份工作,按標準辦事,沒啥。”
林賢則一臉崇拜:“哥!你真行!才進廠多久啊,就當組長了!還是管外廠產品的質量,這麼重要的崗位!我們同學家長在廠裡熬多少年都不一定能當上小組長呢!”
林巧眨著大眼睛:“哥,那你是不是能管好多好多木頭啊?”
林墨被妹妹逗笑了:“嗯,管好多木頭,讓它們都變成好傢俱。”
訊息傳到中院賈家,氣氛就複雜多了。賈東旭聽著秦淮茹轉述三大媽從廠裡聽來的訊息,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他剛被易中海訓斥在鉗工台上進步太慢,正憋著一肚子火。
“哼!檢驗組長?不就是拿著尺子量來量去的活嗎?有什麼了不起!”賈東旭語氣酸溜溜的,“還不是靠著巴結了領導纔有的機會?四級工當組長,管外廠的老師傅?我看就是瞎胡哄!等著看吧,遲早得出事!”
後院劉海中家,二大爺劉海中正擺弄著他那台寶貝收音機,聽到二大媽說起林墨當組長的事,撇了撇嘴:“一個檢驗組長,芝麻綠豆大的官兒,還是個臨時的!跟我家光齊那技術員能比嗎?光齊那是坐辦公室畫圖的!乾部編製!”他刻意提高了音量,彷彿要讓全院都聽見。
閆埠貴推著眼鏡,算盤精又開始撥動:“嘖嘖,林墨這小子…不得了啊!檢驗組長,管入廠驗收,這權力…可大可小啊!手指縫裡漏一點…嗯…”他鏡片後的眼睛閃著精光,琢磨著以後是不是該對林家更“客氣”點。
外協入廠檢驗組的工作終於從最初的忙亂和試探中,逐漸走上了正軌。那些經過嚴格培訓的組員們,在明確的獎懲製度和林墨近乎嚴苛的要求下,也慢慢形成了嚴謹的工作習慣。檢驗台前,遊標卡尺、千分尺、塞尺的金屬摩擦聲,記錄員筆尖劃過表格的沙沙聲,以及組員間簡潔專業的交流聲,取代了初期的爭執與抱怨,形成了一種高效而略帶緊張的秩序。
然而,林墨並沒有滿足於此。他深知,再嚴格的程式和量具,也無法完全替代經驗與直覺,尤其是當問題隱藏在細微之處或涉及木材本身的“脾氣”時。每天下班前,當喧囂的車間逐漸安靜下來,林墨總會獨自一人走向當天檢驗合格、已分類堆放的外協部件存放區。
這裡如同一個巨大的木料迷宮,彌漫著鬆木、櫸木、水曲柳等不同木材混合的氣息。林墨放慢腳步,目光緩緩掃過整齊碼放的一垛垛板材、一捆捆腿腳、一箱箱榫卯連線件。他並非漫無目的,而是調動起全部的感官和心神,尤其是那份《魯班經》賦予的、對木材和結構近乎本能的“靈巧感應”。
他伸出手,指尖輕輕拂過板材的邊緣,感受著表麵的平整度是否真的如檢驗單上記錄的“≤02”;他拿起一個榫頭,指腹在光滑的表麵上摩挲,體會著木材的紋理走向和潛在的應力點;他凝視著榫眼的內壁,彷彿能“看”到它與榫頭結合時是否會有微不可察的滯澀。
大多數時候,一切如常,那些部件安靜地躺在那裡,散發著合格品應有的規整氣息。但偶爾,當林墨走過某一堆部件時,心頭會莫名地掠過一絲極細微的“不協調”感。這種感覺難以言喻,彷彿空氣中多了一縷不該有的毛刺,或者木材的“呼吸”中帶著一絲沉悶。
每當此時,林墨便會停下腳步,目光鎖定那堆讓他感到“不適”的部件。他會隨機抽取幾件,親自帶回檢驗台,用最精密的量具,按照比《細則》更嚴苛的標準,進行“複檢”。
起初,組員們對此不以為然,覺得組長是過於謹慎。然而,幾次下來,林墨的“直覺”竟屢屢應驗!
一次,一批來自木器三廠的茶幾麵板,檢驗單上合格率高達98。林墨走過時,卻感到一絲不易察覺的“浮”氣。他抽檢了三塊,用高精度水平儀和塞尺反複測量,結果發現其中兩塊在極其微小的對角線方向上存在肉眼無法察覺的扭曲,最大間隙竟達到08,遠超05的極限!一旦裝上桌腿,必然導致桌麵不平整!
還有一次,一批沙發椅的扶手粗坯,表麵檢驗合格。林墨拿起一個,手指摩挲間,感到木紋深處有一絲異常的“澀”感。他仔細檢查,最終在一個不起眼的側邊,發現了一條極其細微、被淺色木紋掩蓋住的暗裂!這種裂紋在初期可能不影響使用,但隨著環境溫濕度變化或受力,極易擴大,導致斷裂!
更讓組員們心驚的是一次榫卯連線件的抽檢。檢驗報告顯示榫頭尺寸完美。林墨卻感到這批部件的“氣場”過於“硬”直,缺乏應有的韌勁。他親自用遊標卡尺測量榫頭根部與頂部的細微尺寸差,又用特製的小錘輕輕敲擊榫頭側麵聽音,最終發現這批榫頭因加工時進刀過快或木材處理不當,導致根部應力集中,韌性不足!這樣的榫頭,在長期受力下,脆性斷裂的風險極大!
每次發現問題,林墨都會召集全組,當場複盤。他平靜地展示問題所在,講解其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然後嚴厲地追責:是哪位檢驗員負責這批貨?檢驗步驟是否嚴格按照流程執行?量具讀數是否準確?是疏忽大意,還是心存僥幸?
對於確屬工作失誤的組員,林墨毫不留情,第一次警告,扣除當月部分獎金;第二次,全組通報批評,調離關鍵檢驗崗位,甚至退回原車間!他深知,在質量關口,一絲一毫的鬆懈都可能釀成大錯。幾次“殺雞儆猴”下來,組員們徹底服氣了。他們看林墨的眼神,除了敬畏,更多了一層不可思議的“神乎其技”的佩服。沒人再敢偷懶耍滑,檢驗流程的每一步都執行得一絲不苟。林墨“鐵尺量方圓”的名聲,不僅在龍成總廠內部傳開,甚至在外協廠中,也成了一個令人敬畏的傳說——“龍成那個小林組長,眼睛比尺子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