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四合院:木匠的煙火人間 > 第57章 秋交與對抗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四合院:木匠的煙火人間 第57章 秋交與對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九月中旬一封來自輕工部的檔案,再次打破了龍成總廠專注於生產的平靜,將龍成廠再次推向了風口浪尖,也讓龍成廠的人都知道了蘇建新空降龍成的目的。

檔案要求各輕工出口企業,立即著手準備秋季廣交會參展展品!要總結經驗,推陳出新,力爭再創佳績!部裡領導的批示還特意點了龍成總廠要再接再厲。

聶廠長立刻召集了總廠領導班子和技術骨乾擴大會議。會議室裡煙霧繚繞,氣氛凝重而充滿機遇感。

“同誌們,春季廣交會的成功,是我們龍成廠曆史上光輝的一頁!但成績屬於過去!”聶廠長開門見山,手指敲著桌麵,“秋季廣交會,近在眼前!輕工部的要求很明確,要‘總結經驗,推陳出新’!我們龍成廠,作為春季的創彙明星,壓力更大,期望更高!這次展會,隻能成功,不能失敗!大家談談,我們拿什麼去?”

所有人的目光,自然聚焦到新派設計的靈魂人物——陳枋安身上。

陳枋安深吸一口氣,顯然早有思考:“聶廠長,各位領導。我認為,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春季這套已經被國際市場認可的設計!它的舒適性、空間利用率和獨特的東方現代融合風格,是核心競爭力。我的建議是在春季款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優化升級和係列拓展!”

“這樣做的優勢很明顯,”陳枋安總結道,“風險可控,能充分利用現有成熟工藝和供應鏈,快速形成產能,確保秋交會供貨穩定。同時,深度優化也能體現我們的進取心,滿足客戶升級需求!”

聶廠長頻頻點頭,顯然傾向於這個穩健且高效的方案:“嗯,老陳的思路很務實!在成功的基礎上深耕,穩中求進,我看可行!就由老陳牽頭,技術科全力配合,儘快拿出優化方案和樣品!”

就在這時,一個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語氣的聲音響起:

“聶廠長,陳科長的方案,穩妥有餘,但進取不足啊!”

眾人循聲望去,說話的是坐在聶廠長旁邊的一位中年男子。他梳著整齊的乾部頭,戴著黑框眼鏡,穿著筆挺的深灰色中山裝,正是書記的李明遠。

李書記扶了扶眼鏡,慢條斯理地說:“春季的成功,固然可喜,但也容易讓我們固步自封。國際市場瞬息萬變,客戶口味求新求異。僅僅優化老產品,恐怕難以在秋交會上再次脫穎而出,甚至可能被視為缺乏創新力!”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部裡對龍成廠寄予厚望,希望我們成為引領潮流的標杆,而不是守成的工匠。我認為,秋交會,我們應該拿出全新的、更具時代感和國際視野的設計!大膽突破,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場和影響力!”

他話鋒一轉,指向坐在他下手位蘇建新:“蘇建新同誌!蘇同誌畢業於美術學院,精通現代設計理論,對國際傢俱潮流有深入研究。部領導特意將他安排到我們龍成廠,就是為了加強我們的設計創新力量!”

蘇建新微微欠身,推了推眼鏡,嘴角帶著一絲矜持的笑意,目光掃過陳枋安等一乾“老師傅”。

李書記繼續說道:“我的意見是:成立秋交會專項設計攻關小組,由蘇建新同誌擔任主設計師,全麵負責新產品的創意和設計工作!陳枋安同誌經驗豐富,對生產工藝熟悉,可以擔任副組長,協助蘇同誌將設計理念轉化為可生產的圖紙,並負責工藝實現。這樣,新老結合,理論實踐結合,才能確保我們秋交會的展品既新穎獨特,又具備量產可行性!”

這番話,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一塊巨石!會議室裡瞬間鴉雀無聲。

讓一個剛畢業、還沒有多少實踐經驗的大學生擔任主設計師?讓立下汗馬功勞的陳枋安給他當副手?這簡直是對陳枋安和整個技術團隊的巨大否定!聶廠長的臉色瞬間沉了下來。

陳枋安更是氣得臉色鐵青,拳頭在桌子底下攥緊。他辛辛苦苦摸索出來的道路,用實際成果證明的設計理念,在部裡空降兵眼裡,竟然成了“守成”和“缺乏創新”?

蘇建新似乎沒感受到這凝重的氣氛,或者感受到了卻毫不在意。他清了清嗓子,帶著一種學院派的優越感開口了:

“李書記的指示高瞻遠矚。陳師傅春季的設計,能獲得訂單,確實有其…市場適應性。”他刻意停頓了一下,彷彿在斟酌一個不那麼傷人的詞,但接下來的話卻充滿了諷刺,“不過,恕我直言,從純粹的設計美學和前沿理念來看,那套傢俱…缺乏藝術張力和引領潮流的基因。能成功,或許…有不少運氣成分?畢竟,外商的口味有時也難以捉摸。”

這話一出,會議室裡響起一片壓抑的吸氣聲!陳枋安氣得渾身發抖,猛地就要站起來反駁,被身邊的趙山河用眼神死死按住。

蘇建新渾然不覺,或者根本不在乎,他繼續侃侃而談,描繪著他腦海中充滿“藝術張力”和“解構主義”的傢俱藍圖,充斥著“流線型”、“有機形態”、“複合材質”等新鮮詞彙。

李書記滿意地點點頭,對聶廠長說:“聶廠長,你看,蘇同誌的理念非常前沿!這纔是我們龍成廠未來該走的方向!我建議,立刻按照這個思路組建團隊,由蘇建新同誌主導設計!”

聶廠長強壓著怒火,沉聲道:“李書記,蘇同誌的理念很新穎。但是,秋交會時間緊迫,從零開始設計全新產品,風險極大!陳科長的優化方案,更穩妥,更能保證我們按時拿出高質量的產品!我們不能拿國家創彙任務當兒戲!”

“風險與機遇並存嘛!”李書記不以為然地擺擺手,“有蘇同誌的天才設計,加上陳科長的工藝保障,我相信沒問題!就這麼定了!設計小組由蘇建新同誌任組長,陳枋安同誌任副組長,技術科全力配合!散會!”

李書記一錘定音,帶著蘇建新起身離開,留下會議室裡一片壓抑的沉默和憤怒。

陳枋安臉色鐵青,一言不發地坐在那裡。聶廠長重重歎了口氣,拍了拍他的肩膀:“老陳,先彆急…走一步看一步。工藝實現這塊,還得靠你把關!”

林墨被陳枋安拉著來列席會議,全程目睹了這場交鋒。他心中一片淡漠?

李書記和蘇建新強行主導秋交會設計的決定,在龍成總廠內部激起了不小的波瀾。新派傢俱車間和技術科裡,老師傅們議論紛紛,對蘇建新那‘運氣’的言論和陳枋安被壓製的遭遇感到憤懣不平,但礙於李書記的權威,敢怒不敢言。

林墨回到外協入廠檢驗組,組內氣氛也有些微妙。組長小張拿著一疊剛收到的圖紙和一份檔案,有些遲疑地走到林墨麵前:“林組長,這是…新來的蘇設計師那邊剛送過來的,秋交會新產品的部件圖紙,還有…這個。”

小張把檔案遞給林墨。林墨一看,是一份由蘇建新起草、李書記簽批的《關於秋交會新產品外協部件檢驗標準製定的指示》,要求林墨的外檢組“緊密配合蘇建新同誌的設計理念”,“根據新設計圖樣中涉及的新型材料和特殊工藝要求,儘快製定出相應的入廠檢驗標準及驗收卡具,確保設計意圖完美實現”。

林墨翻開那些圖紙,眉頭立刻皺了起來。圖紙上充斥著流線型、異形切割、嵌入式金屬連線件等元素,確實“新潮”。但問題在於,新材料標注不清,所謂的“進口材料”,隻標注了一個模糊的商品名,林墨根據前世的經驗對他的要求一清二楚,但是現在這個實驗室要完成這些東西的驗收,至少還有加一個金屬相關和新材料相關的實驗室。

而且圖紙中具體物理效能引數很多缺失!沒有這些基礎資料,林墨根本不可能給他製定檢驗標準,哪怕林墨心裡是有標準的,但是現在拿出來,到時候出問題他隻要一句你的標準依據是什麼,能讓林墨乖乖背鍋?

更何況圖紙上還有很多處標注“特殊曲麵工藝要求”、“金屬螺絲的精密配合”、“金屬嵌件無縫連線”等要求,但具體要達到什麼樣的精度、金屬韌體使用哪種檢測方法,完全沒有說明!

這簡直是無米之炊!沒有材料效能資料,沒有明確的工藝精度要求,要他製定科學的檢驗標準?這就是明晃晃的在挖坑。現在跳進去就是等死,現在不理他,大不了回車間繼續做木工,哪怕是書記也不敢無故開除他一個工人。

林墨沒有立刻表態,他合上圖紙和檔案,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荒謬感。他對小張說:

“張工,蘇設計師的理念很新穎,涉及的材料和工藝確實超出了我們以往的經驗範圍和實驗室的檢測能力。”林墨的語氣平靜而專業,“我們外協入廠檢驗組的職責,是依據清晰、可量化的技術標準進行檢驗。對於新材料,其效能引數是製定檢驗標準的基石,必須由技術部門或設計方提供權威資料。實驗室也需要蘇設計師牽頭建立,我們這邊更多的是木材檢測和把關,他這些新材料我們也無能為力”

他指著圖紙上那些模糊的“特殊工藝”要求:“同樣,對於‘特殊曲麵工藝’、‘精密配合’、‘無縫連線’等要求,必須轉化為具體的、可測量的公差數值,比如弧度偏差±多少度、配合間隙≤多少毫米和檢測方法,才能執行檢驗。否則,標準無從談起,檢驗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公正性。”

林墨將圖紙和檔案輕輕推回給小張,做出了明確表態:

“我組目前不具備獨立製定此類涉及新型材料和模糊特殊工藝檢驗標準的能力。為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避免因標準不清導致後續生產混亂或質量風險。”

“我建議請技術科或直接由蘇建新設計師提供新材料的詳細效能參數列。所有特殊工藝要求的、可量化、可執行的具體公差標準及檢測方法說明。在收到上述必備的技術檔案之前,我組無法啟動新標準的製定工作。現有春季訂單的外協檢驗工作繁重,我們仍需集中精力確保其質量。”

林墨這番話,有理有據,完全站在專業立場和風險控製的角度。他巧妙地避開了對設計本身的評價,將問題聚焦在製定檢驗標準的前提條件缺失上,並明確指出了責任方——技術科或設計師本人必須提供關鍵資料!這既堅守了質檢工作的專業性和底線,又避免了直接對抗李書記和蘇建新,將難題原封不動地拋了回去。小張鬆了口氣,連忙應下:“是!林組長,您說得對!我這就把您的意見和這些材料一起,正式反饋給技術科和蘇設計師那邊!”

林墨的“無法製定標準”和索要關鍵資料的反饋,很快傳到了蘇建新耳朵裡。蘇建新正沉浸在自己“天才設計”的興奮中,聽聞此事,臉色頓時陰沉下來。

“一個搞質檢的,連個標準都定不出來?還找我要資料?懂不懂什麼叫為設計服務?”蘇建新在自己的臨時辦公室裡,對著空氣憤憤不平。但他問過熟人後也清楚,林墨提出的要求從技術角度看是合理的,這讓他對林墨這個“死腦筋”的年輕工人,產生了一種複雜的情緒——既有被“刁難”的惱怒,也有一絲對其“較真”能力的另眼相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