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早穿20年 第121章 哭笑不得
-
毛大姐看著劉飛遠去的背影,又看看桌上那張寫著“成本1999元,售價28元”的合同,再看看一臉“奸商”笑容的黨建國,整個人都石化了。
足足過了半分鐘,她才猛地一個激靈,像被踩了尾巴的貓一樣跳起來,以與她年齡不符的速度衝向財務室,邊跑邊喊,聲音都變了調:
“科長!科長您先彆管我!我得趕緊把這筆賬記上!
發了!咱們發了!一天要是能產一百個,那就是兩千八百塊啊!
科長!您趕緊把保衛組給我擴編!加雙崗!不,加三崗!
這廠子現在就是個金疙瘩!可不能有閃失啊!”
劉飛將這批意義非凡的高壓鍋送到科工委時,正巧種蘋果部長也在。
種蘋果部長拿起一個沉甸甸的鍋,仔細端詳著上麵粗獷的鑄造紋路,眼中滿是欣慰:
“好!好!這是我們自己造出來的!意義重大!”
他當即吩咐工作人員:“挑十個品相最好的,立刻送到大長老那裡去!報喜!”
花香書屋。大長老正在親切接見幾位來自基層的工人代表,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工作人員輕步進來,在他耳邊低語了幾句。
大長老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對工人們說:
“正好,今天食堂用咱們自己剛生產出來的‘新式武器’做了幾個菜,大家都嚐嚐,提提意見!”
晚餐時,燉得軟爛脫骨的雞肉、入口即化的紅燒肉,贏得了工人們的一致稱讚:
“這食堂大師傅手藝見長啊!這肉燉得,絕了!”
大長老嗬嗬一笑,指著旁邊一個擦得鋥亮的高壓鍋說:
“這可不全是大師傅的功勞哦!
這‘新式武器’叫高壓鍋,是咱們工人兄弟自己動手造出來的!
用它燉肉燉雞,又快又爛!”
工人們一聽,都驚訝地圍了過來。
不少人都在供銷社見過那貴得嚇人的進口高壓鍋,冇想到國家這麼快就自己造出來了!
大家激動地議論著,自豪感油然而生。
大長老看著工人們興奮的臉龐,感受著這質樸而熱烈的氣氛,心情格外舒暢。
席間,有人問起這鍋叫什麼名字。
大長老略一沉吟,看著工人們樸實的麵容,又想到這個產品出自“民工科”之手,朗聲笑道:
“我看啊,就叫‘民工牌’!樸實,有力!代表咱們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
他興致極高,當即揮毫潑墨,寫下蒼勁有力的“民工牌”三個大字,囑咐工作人員務必送到廠裡。
當這幅帶著領袖體溫和期許的題字送到高壓鍋廠時,整個廠區都沸騰了!
黨建國捧著那幅字,激動得手都有些抖。
他立刻找來廠裡的美工,指著題字說:
“就用這個!做咱們的商標!另外,”他靈機一動,想起“民工”的兄弟情誼和奮鬥精神,而且為了以後出口好用,就翻譯成
“再設計個英文商標,就叫‘brother’!要體現出咱們工人階級團結一心、親如兄弟的勁兒!”
他生怕美工不理解,還親自在紙上畫了兩個勾肩搭背、頂天立地的火柴人簡筆畫作為創意參考。
於是,一個極具時代特色和中西合璧的商標誕生了:
中文是領袖親題的“民工牌”,英文則是黨建國欽定的“brother”,圖案則是兩個充滿力量感的簡筆工人兄弟形象。
這在將來會不會成為未來響徹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的標誌?
而此刻,它則正安靜地躺在黨建國的辦公桌上,預示著一段充滿希望與挑戰的嶄新征程。
年關將近,民工科駐地內外都瀰漫著一股子忙碌又期待的氣息。
高壓鍋廠馬力全開,但黨建國清楚,要想真正站穩腳跟、持續發展,光靠設備不行,人纔是根本。
他拿起電話,直接撥給了劉飛。
“領導,是我,建國。還得麻煩您個事兒。”黨建國的聲音帶著少見的直率,“廠子現在規模上來了,人手還是緊巴。
想請您再幫忙協調招一批人,技術工人優先,另外有傷殘的,隻要不影響基本勞動能力,我們也要一些!”
電話那頭的劉飛早已見怪不怪。
自從認識黨建國,這小子要人、要物、要政策,就冇消停過。
特彆是聽到“要殘疾人”,劉飛瞬間就明白了黨建國的用意——這不僅是解決用工,更是想給那些為國家流過血、如今生活可能困頓的傷殘軍人一個出路,一份尊嚴!
他心裡一暖,毫不猶豫地應承下來:
“行!包在我身上!正好原來獨立師有一批老兄弟,轉業安置上還有些困難,我這就去聯絡!保證給你挑踏實肯乾的!”
劉飛的效率一如既往。
冇過幾天,六十多名或拄著拐、或戴著墨鏡(失明)、或手臂空蕩的傷殘軍人,穿著洗得發白的舊軍裝,帶著軍人的挺拔和一絲對新生活的忐忑,整齊地站在了民工科高壓鍋廠的院子裡。
他們的眼神裡有好奇,有感激,更多的是對一份工作的渴望。
劉飛親自把人送來,還帶來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禮物”——一份蓋著鮮紅大印的“軍品配套生產定點單位”資質檔案!
“拿著!”劉飛把檔案拍在黨建國手裡,壓低聲音,帶著點“你懂的”笑意,
“有了這個‘護身符’,你們廠的保衛級彆自動提檔,原料調撥、產品運輸都能走‘綠色通道’,省不少麻煩!”
黨建國心領神會,用力握了握劉飛的手。這份“貼心”,價值千金。
很快,廠區門口增設了崗亭,保衛人員也統一配發了裝備,氣氛明顯肅穆了許多。
高原邊防的需求像雪片一樣飛來,催貨的電話幾乎打爆了劉飛的辦公室。
壓力傳導到高壓鍋廠,所有設備都開足了馬力。
原料(主要是生鐵錠)被一車皮一車皮地運進來,堆成了小山。
車間裡機器轟鳴,日夜不息。工人們實行兩班倒,人歇機器不歇。在巨大的產能壓力下,日產量竟然被硬生生推到了1100個的驚人數字!
月產量更是突破了33000個大關!
流水線上,一個個黝黑厚重的鑄鐵鍋體魚貫而出,帶著灼熱的氣息,彷彿在訴說著這個初創工廠的蓬勃生命力。
然而,如此龐大的產量,暫時也隻能優先保障部隊和少數關係緊要的機關單位。
市場上依舊是“一鍋難求”。
看著倉庫裡堆積如山的成品,黨建國知道,這隻是暫時的。
市場的大門,遲早要打開。
臨近年關,黨建國的心思放在了穩定隊伍和提升士氣上。
他安排廠裡組織了技工等級考覈,手藝精湛的老師傅們評上了更高的等級,工資待遇自然水漲船高。
他又指示後勤組著手準備春節福利——米麪油、花生瓜子糖,甚至計劃著殺幾頭自養的肥豬分肉。
要求很簡單:規格要高,東西要實在,讓工人們過個肥年!具體采買跑腿的活兒,自然丟給了後勤組去頭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