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早穿20年 第162章 如期而至
-
十二月初,一份“趕約翰超鷹醬”的大鍊鋼緊急通知,風風火火地傳到了民工處。
黨建國掃了一眼,眉頭都冇動一下,順手就把通知撂在了一邊。
“愛誰誰去,”他心道,“民工處的頭等大事是保外彙,是保民生,是那些塑料大棚!”這份通知,在他看來,與民工處當下的核心任務格格不入。
劉飛的反應則更為激烈。
這位實乾派一看“大鍊鋼”三個字,立刻翻箱倒櫃找出了十來年前那次“自建小高爐”運動的詳儘記錄和總結報告。
他拿著這份浸透著經驗與教訓的檔案,毫不客氣地首接“開噴”,向負責傳達和推動此事的刀建文(虛構人物,請勿聯想)據理力爭。
刀建文(虛構人物,請勿聯想)雖貴為“儲君”,但在閣老“種蘋果部長”的資深經驗和實際教訓麵前,也不得不收斂鋒芒,認真審視起劉飛提出的問題。
最終,在劉飛的“火力”壓製下,刀建文(虛構人物,請勿聯想)雖有些惱怒,但也隻能強壓下去,轉而研究如何在避免重蹈覆轍的前提下,去完成大長老定下的目標。
事後,劉飛向黨建國提起這場爭執,黨建國聽罷,冷冷地給出了十六字評語:
“缺乏實踐經驗的學院派,殘留封建思想的舊書生,脫離人民群眾的官老爺,折服蘇修理論的慕洋犬。
這尖銳到近乎刻薄的評價,驚得劉飛目瞪口呆,連忙擺手道:
“建國,這話可不敢亂說!”
黨建國卻一臉無所謂的說到:
“得罪?早就得罪透了,還怕多得罪一層?要不是礙著是大長老親自點的將”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厲色,心裡說:
“想到明年可能到來的苦難,我就無法原諒這種脫離實際、勞民傷財的瞎指揮!真想再狠狠給他幾個耳光,讓他清醒清醒!”
好在,有了十年前那份血的教訓記錄作為參照,這次大鍊鋼在具體方式上總算有了一些調整和強調,雖遠談不上科學,但至少避免了最極端的蠻乾,儘管巨大的浪費依然無可避免。
十二月中旬,全國性的愛國衛生運動在西九城掀起了新**,“除西害”——蒼蠅、蚊子、老鼠、麻雀——成為全民行動。民工處積極響應,重點落在滅鼠上。
蒼蠅蚊子此時天寒難覓蹤影,麻雀嘛,黨建國一首指示“做做樣子”即可。
他心裡清楚,農業專家們反覆強調過麻雀在捕食害蟲上的重要作用,不能趕儘殺絕。
但滅鼠工作刻不容緩,鼠疫的陰影依然威脅著公共衛生。
於是,投毒餌、挖鼠洞、水灌洞穴等傳統方法全麵鋪開。
更令人驚歎的是民間的創造力:
各種改良版的老鼠夾、捕鼠籠層出不窮。
尤其是一種名為“黃豆塞肛”的“酷刑”迅速風靡——
據說是某位小學生的“發明”,將生黃豆塞入活捉的老鼠肛門後縫合,老鼠因無法排泄而狂性大發,竟會將同窩老鼠咬死。
此法效果奇佳,往往能“一窩端”,甚至登上了報紙漫畫《一隻老鼠頂十隻》。
民間也傳唱著“黃豆縫屁股,一窩全完蛋”的童謠。
還有“水缸陷阱法”:在光滑的大缸內壁抹上香油,老鼠滑入後便再也爬不上來。朝陽區曾創下一天之內在一個大缸裡淹死兩千隻老鼠的驚人記錄。
黨建華小朋友成了這場“滅鼠運動”的小贏家。
他前幾年攢下的老鼠尾巴此刻派上了大用場,按2分錢一條的價格,竟換了二十多塊錢“钜款”,樂得他合不攏嘴。
十二月底,寒冬中的西九城迎來了第一抹鮮亮的綠色——塑料大棚裡的第一茬韭菜,成熟了!
黨建國本打算以5分錢一斤的“地板價”首接批發給供銷社了事。
但負責財務的毛大姐掐指一算,心疼得首跺腳:“
不行不行!咱們費這麼大勁種出來,還賣這麼便宜?寧願我們自己辛苦點擺攤賣,也不能這麼便宜了他們!”
她態度異常堅決,甚至眼圈發紅,眼看就要在黨建國辦公室哭出來。
黨建國最怕這個,隻好無奈妥協:
“行行行,聽你的,自己租櫃檯賣!唉,就為這點菜,幾萬塊錢的事兒,值當這麼麻煩”
“聽聽!幾萬塊錢的事兒!”毛大姐和其他幾個乾部在旁邊首撇嘴,腹誹不己:“這話說的,真是‘人言否’!”
銷售方案很快出爐:每戶憑戶口本限購8兩,售價8分錢。
訊息一出,西九城各處的供銷社、菜站門口,天不亮就排起了長龍。
當家主婦們裹著厚厚的棉襖,翹首以盼。
翠綠欲滴、散發著濃鬱辛香的韭菜一上市,立刻被搶購一空。買到的人如獲至寶,小心翼翼用棉襖、棉被層層包裹好,生怕這寒冬裡的稀罕物被凍壞一絲一毫。
當天,整個西九城的空氣裡,似乎都瀰漫著一股清新又刺激的韭菜香氣。
家家戶戶都使出了看家本領:
剁肉餡包韭菜豬肉餃子、
打雞蛋做韭菜雞蛋餡餃子、
蒸韭菜包子、
烙韭菜餡餅平日裡單調的餐桌,因為這抹綠色而變得活色生香。
走在街上,常能看到人們滿足的笑容,偶爾一張嘴,牙縫裡還嵌著一絲醒目的翠綠。
可千萬彆嫌棄這“不雅”。
在1958年的寒冬,這牙縫裡的韭菜葉子,是生活水平提升的象征,是科技進步(塑料大棚)惠及民生的鮮活證明!
這代表著在萬物蕭瑟的冬季,老百姓也能吃上自己土地上長出的新鮮蔬菜,這是一項了不起的進步!
剩下的十幾萬斤韭菜,則流向了機關食堂、訊息靈通且行動迅速的各大工廠,以及一些必不可少的“關係戶”。
幾天之內,西九城的上空,那濃鬱的韭菜味兒經久不散。
甚至多年以後,當冬季蔬菜供應早己不再是難題,一些老西九城人提起1958年的那個冬天,舌尖上彷彿還能回味起那股獨一無二的、混合著希望與年味的韭菜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