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早穿20年 第260章 又要為難了
-
最終,十三人的“先鋒隊”,除了外貿部精心挑選有過相關經驗的一名乾部勉強支撐下來,在夾縫中苦苦維繫著一個微小的聯絡點外,其餘人或折戟沉沙,或銷聲匿跡。
這次慘痛的失敗嘗試,如同一盆冰水,澆滅了各部門最初的熱情。
損失了寶貴的人手和資金(尤其是那一萬美金!),讓各部委領導層顏麵無光,更是心疼不己。
他們迅速得出了一個“共識”:
這外貿生意,特彆是明珠那地方,水太深!不是隨便派個人就能玩得轉的!
失敗需要有人“負責”,或者說,需要一個更合適的“背鍋俠”和“探路石”。
於是,各種場合——正式的會議間隙、非正式的茶敘飯局——開始出現微妙的聲音:
“唉,看來明珠這潭水,不是誰都能趟的啊!”
“就是,專業的事還得專業的人乾!瞎派人是浪費國家資源!”
“我聽說民工總局那個黨建國,腦子活,路子野,解放前就在黑市混過?手上還有專利?”
“對!他搞那個民工處哦不,現在叫總局了,創彙可是把好手!讓他去試試嘛!”
這些議論,明裡暗裡,最終彙聚成一股強大的壓力,慢慢地傳遞到了種蘋果部長這裡。
種蘋果部長心知肚明,這背後的目的昭然若揭:
分蛋糕:
黨建國若真被派去明珠(凶多吉少),他留下的民工總局局長寶座和這塊巨大的“外彙肥肉”,自然就成了各方勢力角逐瓜分的對象。
學經驗:
如果黨建國成功了,則說明這件事情可行,有了黨建國在前探探路,看看他是怎麼操作的,給後來者積累點經驗,方便自己人以後“依葫蘆畫瓢”。
這次麵對的部門不止一個,甚至是大部分長老也都持這樣的意見。
麵對這洶湧而來的壓力,種蘋果部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
他現在己經知道了明珠的風險,更清楚黨建國現在的情況——
新婚燕爾,媳婦李春花剛懷上身孕,正是需要丈夫在身邊的時候。
讓他此刻遠赴險地,於情於理,都有些太過分了。
在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的會議上,種蘋果部長據理力爭,最後疲憊的答應了:
“諸位!黨建國同誌的能力,我從不懷疑!
但他愛人剛確診懷孕不久,胎像都還未完全穩固!
這個時候讓他拋妻彆子,遠赴萬裡之外的明珠,於心何忍?
這也不符合我們關心乾部、愛護乾部的原則!我建議,暫緩!”
然而,他的“婦人之仁”立刻遭到了更“理性”甚至冷酷的反駁:
“老種啊,關心乾部是對的,但大局為重啊!
明珠的視窗對我們多重要?”
“恰恰相反!
黨建國以前是孤兒,無牽無掛,那才叫危險!
現在他有了家,有了老婆孩子在國內,這就是‘質子’!
有了牽掛,他反而會更謹慎,更可靠,更會想著完成任務回來!
這難道不是更合適嗎?”
“對啊!家庭是軟肋,也是定心丸!
讓他去,我們反而更放心!”
這番“軟肋即鎧甲”的冷酷邏輯,竟贏得了不少人的點頭附和。
種蘋果部長看著一張張或急切、或算計、
或“深明大義”的臉,隻覺得一陣心寒和無力。
現在自己是孤掌難鳴,再硬頂下去,不僅保不住黨建國,連自己都可能被扣上“不顧大局”的帽子。
最終,在巨大的壓力下,他艱難地做出了妥協,聲音乾澀的說到:
“好吧。我同意黨建國同誌是合適人選。
但請給他一點時間處理家事。
等過了元宵節,讓他去吧。”
“元宵節”,是他能為黨建國爭取到的最後一點緩衝期。
會議結束,種蘋果部長獨自坐在空曠的會議室裡,望著窗外蕭瑟的冬景,愁緒萬千:
“該怎麼跟建國開這個口啊”
對即將降臨到自己頭上的風暴,黨建國渾然不覺。
這個年關,他沉浸在即將為人父的喜悅和對小家的無限眷戀中。
臘月裡的西九城寒風凜冽,但黨建國家的小院裡卻暖意融融,充滿了過年的喜慶和忙碌。
李春花挺著還冇有顯懷的小腹(雖然才三個多個月,但母愛讓她總覺得肚子鼓了些),指揮著妹妹秋月準備年貨。
今年的年景,比往年寬裕不少:
食譜升級:
黃醬和芝麻醬也上桌了,之前兄弟倆基本不買這個,一來冇時間,二來也不知道這些東西怎麼吃。
當濃鬱的醬香和芝麻香在廚房瀰漫開時,黨建國和黨建華兄弟倆不約而同地深吸一口氣,相視一笑,
黨建華更是感慨出聲
“哥,還是結婚好啊!這醬香味兒,以前過年都聞不著!”
物資也更豐富了:
雖然同樣是往年的那些菜,但是吧,兄弟倆是業餘的二把刀,李春華姐妹倆可就算是‘大廚’了,菜色更豐富了也是。
老婆孩子熱炕頭,守著知冷知熱的媳婦,等著未出世的孩子,看著弟弟漸漸成熟,再喝上一口熱乎的二鍋頭
這樣的日子,在黨建國看來,就一個字,爽。
過完熱熱鬨鬨的春節,黨建國收拾心情回到民工總局上班。
屁股還冇坐熱,一份來自最高層的檔案就擺在了他的案頭——
《關於精簡職工和壓縮城市人口的通知》。
檔案的精神很明確:
由於1958年全國突擊招工2500萬人(其中1200萬是從農村招來的勞動力),加劇了城市糧食供應壓力和農村勞動力短缺。
到了1960年前後,糧食危機爆發,國家不得不啟動大規模的城市人口“返鄉”運動,形成了浩蕩的“返農潮”,許多工人被迫或“自願”回到農村謀生。
即使是在依然需要勞動力的地方,也開始大力推行“亦工亦農”製度:農民通過企業(或工程指揮部)與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簽訂的合同,短期進城務工。
他們的戶籍性質不變,依然是農民身份,必須遵守“農忙務農、農閒做工”的原則,本質上是一種更靈活的“臨時工”製度。
黨建國仔細研讀著檔案,嘴角露出一絲複雜的笑意:
“嗬,這‘農民工’、‘臨時工’的帽子,曆史淵源還挺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