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早穿20年 第358章 人口問題
-
“但這絕不是終點!
我們要在合作過程中,
想儘一切辦法,學習、消化、甚至逆向他們的晶片製造(fabrication)工藝!
目標是在南洋建立我們自己的晶圓廠(waferfab)!
哪怕是最早期的、製程落後的產線!
這纔是核心!
有了製造能力,我們就不再是單純的代工苦力!”
“秀梅,這是未來的趨勢!
仙童的模式,就是未來半導體產業的雛形!
他們專注於最核心、利潤最高的環節——
晶片設計(design)!
而將重資產、高汙染、需要大量人力的製造和封裝環節外包出去(fabless模式的雛形)!
我們要做的,
就是成為他們,乃至未來無數晶片設計公司最可靠、最高效的‘製造夥伴’!
讓他們舒舒服服地在加州畫圖紙賺大錢,
把流汗流淚的活交給我們!
我們賺製造的錢,
同時積累最寶貴的生產工藝和技術人才!”
陳秀梅聽著黨建國激情澎湃的描繪,
眼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但秀眉卻微微蹙起:
“黨生,你的藍圖很宏大,
對未來的判斷我也很認同。
但是,你似乎一首執著於研發和生產製造端。
可無論是軍工、汽車,
還是現在的半導體,
這些環節的利潤,尤其是初期的利潤,
都遠遠低於品牌運營和市場銷售端啊!
我們投入巨資建立工廠、培養工人、承擔技術風險,
最終可能隻賺取微薄的加工費。
而勞德、漢德他們,
拿著我們的產品,轉手就能賺取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利潤!
這
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作為南洋大族的代表,
陳秀梅對商業利潤有著本能的敏感。
黨建國看著陳秀梅充滿困惑的美麗臉龐,
深深地歎了口氣,臉上露出一絲無奈說到:
“秀梅,你說得對,銷售端的利潤最高。但是,”
黨建國指了指窗外,苦惱的說到:
“你看看外麵!
看看那些,等著上工養家餬口的工人!
看看南洋那些嗷嗷待哺、需要庇護的同胞!
我們現在首要的目標是什麼?
是活下去!
是解決就業!
是儘可能多地養活人!
研發和生產製造,再苦再累利潤再薄,
它能提供成千上萬個實實在在的工作崗位!
能讓工人有口飯吃,讓家庭有瓦遮頭!
這是現在我們最首接、最迫切的!”
“其次,我們在國外冇有現成的、強大的銷售網絡和品牌影響力!
勞德、漢德他們深耕西方市場幾十年,
擁有成熟的渠道、深厚的政商關係和強大的品牌溢價。
我們一個新興勢力,想繞過他們,
自己把產品賣到歐美主流市場,談何容易?
強行去建銷售網絡,投入巨大,風險極高,還可能引來他們的圍剿!
與其在陌生的領域冒險,不如先發揮我們的優勢——
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逐漸積累的工程能力、
以及你背後南洋華人的組織效率——
先把製造的基本功打紮實!”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技術!人才!
利潤薄沒關係,
隻要我們能在這個過程中,
學到真本事,培養出自己的工程師隊伍,掌握核心的製造工藝!
這些無形的積累,纔是真正的金礦!
纔是未來我們不再受製於人、
甚至反過來製定規則的底氣!
賺小錢是手段,
練內功、養人才、積累技術,纔是根本目的!
等到我們有了足夠的技術儲備和人才池,
再向利潤更高的設計和品牌端延伸,
那樣的話就水到渠成!
研發是我們為了發展的重心,
生產是我們為瞭解決研發問題的養料。”
陳秀梅沉默了。
黨建國的話,
從更高的戰略層麵和更樸素的生存需求出發,
衝擊著她固有的商業思維。
她承認黨建國說得有道理,
尤其是在南洋這樣根基未穩,
強敵環伺的環境下,
生存和培養自身造血能力,
確實比追求短期暴利更重要。
但她內心對高利潤的渴望並未完全熄滅,
隻是暫時被更宏大的目標所壓製,
陳秀梅最終選擇了理解和執行:
“好吧,我明白了。
現在確實不是爭論這個的時候,
先把眼前的人手和項目理順吧。”
話題不可避免地回到了最緊迫的瓶頸——人口運輸。
南洋需要海量的工人和技術人才,
去填充那些正在拔地而起的工廠、農場和未來的兵工基地!
但現有的運力,如同杯水車薪。
陳秀梅彙報著現實的情況:
“和勞德那邊的交易達成了。
用極其‘優惠’的價格,以‘廢舊鋼鐵回收利用’的名義,
買下了福特汽車公司一條即將退役的、生產老式轎車(fairne)的整車生產線。
設備狀態尚可,性價比確實很高,很快就能運抵和平市。
這解決了汽車製造的燃眉之急。
“但是,蘇珊那邊尋找高精度工業母機(機床)的工作,進展很不理想。
英國倉庫裡翻出來的大多是粗加工用的老古董,精度勉強能達到二戰水平。
而製造槍管、炮管、精密齒輪、發動機缸體這些,
需要的是能加工到微米級精度的車床、銑床、磨床和座標鏜床!
這些屬於戰略物資,西方管控極嚴,
即使是淘汰的二手貨,也很難流出,價格更是天文數字!
更關鍵的是,
我們極度缺乏,能操作和維護這些精密機床的高級技術工人!
內地過來的工人,
熱情很高,但基礎太薄弱,多是初級工甚至學徒。
培養一個合格的高級技工,
冇有年苦功加上好師傅帶,根本不可能!”
黨建國痛苦地揉著眉心,彷彿要把那深不見底的焦慮揉散,說到:
“唉設備和廠房還能想辦法砸錢、想辦法淘換。
可這人
特彆是這種需要時間沉澱、經驗積累的高級技術人才
真是急死也冇用啊!”
黨建國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也許大長老他們也是麵臨這樣的問題的吧?
“先把能建起來的廠房建起來吧,
設備到位了就安裝調試,
工人一邊乾一邊學吧。
我們的人口基數,還是太小了!”
人口仍然是製約南洋工業化的核心軟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