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宋朝的脊梁 > 第381章 西湖煮茶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宋朝的脊梁 第381章 西湖煮茶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西湖龍井滌煩憂,邊關急報催新製

天佑二年,八月初,杭州,西湖行宮。

江南的初秋,暑氣漸消,湖麵上吹來的風帶著荷殘桂初的微香,沁人心脾。行宮臨湖而建,推窗便可覽儘西湖秀色。連日來,鑾駕巡遊蘇杭,賞玩山水,品鑒風物,表麵上一派祥和寧靜。太上皇趙佶沉醉於江南園林的精巧與文人雅集的閒適,似乎暫時將朝政煩惱拋諸腦後。皇帝趙桓雖強打精神應酬,但眉宇間那抹揮之不去的凝重,卻如湖麵深處的暗湧,難以平息。

這日午後,一份由八百裡加急送達的奏報,徹底打破了這份刻意維持的平靜。奏報來自太原府,鎮守西北的大將趙虎親筆所書,言辭急切,稟明西北邊境局勢陡然緊張。西夏覆滅後殘餘勢力所建的「大白高國」首領李仁孝,見大宋內部因推行新政而暗流湧動,認為有機可乘,近期頻繁調動兵馬,騷擾邊境哨所,劫掠邊民,似有大規模犯邊之意。趙虎兵力吃緊,疲於應付,懇請朝廷速發援兵,增撥糧餉。

奏報送至趙桓案頭時,他正在翻閱幾份關於各路歲入的簡報,本就因國庫空虛、稅收連年下滑而心煩意亂。此刻再聞邊警,隻覺得一股熱血直衝頭頂,眼前陣陣發黑。他猛地將奏報拍在案上,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焦慮與怒火:「豈有此理!李仁孝蕞爾小醜,也敢趁火打劫!國內百廢待興,哪有餘力應對邊釁!這……這如何是好?」他下意識地望向坐在下首、正凝神看著西湖景色的陳太初,「元晦!西北告急,國庫空虛,朕……朕心亂如麻!」

陳太初緩緩轉過身,神色平靜如水,彷彿那緊急軍情並未在他心中激起太大波瀾。他起身,走到趙桓案前,拿起那份奏報仔細看了看,沉吟片刻,方開口道:「陛下勿憂。邊患之事,自古有之,關鍵在於應對之法。此事,正可檢驗臣此前所建言『樞密院革新』之必要性。」

他指著奏報道:「若依舊製,此類急報直達天聽,陛下需即刻召集群臣,倉促議決,或戰或和,或調兵或遣使,往往因資訊不全、時間緊迫而決策失當,且陛下勞心勞力,負擔極重。」他話鋒一轉,語氣沉穩,「然若依新政設想,樞密院不應僅是傳遞軍情的驛站,而應成為真正的最高軍事參謀機構。其下設之參謀本部,當由精通軍務、曾在邊關及各軍鎮有實際任職經驗的將領、文臣組成。接到此類急報,參謀本部須即刻依據平素所掌握之敵情、我情、地理、糧秣等資料,迅速研判局勢,至少擬出上、中、下三策,並附詳細方略與風險評估,供陛下或樞密院正使決斷。」

他目光深邃地看著趙桓:「如此,陛下決策,便有據可依,而非憑一時意氣或群臣爭吵。陛下之權,在於最終裁決與監督執行,而非事必躬親,陷於瑣碎軍務。此乃『分級授權,專業決策』之道,方能減輕聖慮,提高效率,應對如今這般錯綜複雜的局麵。」

趙桓怔怔地聽著,陳太初的邏輯清晰而有力,如同在他紛亂的思緒中投下了一顆定海神針。他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比以往那種接到急報就焦頭爛額、倉促應對的方式要高明得多。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心緒,問道:「那……以元晦之見,眼下此事,當如何處置?」

「可即刻以陛下名義,敕令樞密院,依新規程式,就西北軍情提出應對方案,限期稟報。同時,諭令趙虎謹守關隘,加強戒備,勿輕易出擊,以待朝命。如此,既不誤事,亦為新製推行立一範例。」陳太初從容答道。

趙桓思索良久,終於點了點頭,提筆擬旨。雖然心中依舊忐忑,但至少有了明確的處理方向,不再像無頭蒼蠅般慌亂。

處理完緊急軍務,趙桓望著案頭那幾份顯示各路稅收銳減的簡報,眉頭又鎖緊了。尤其是素來富庶的江浙地區,今年歲入亦不及往年七成,而朝廷開支,因養兵、俸祿、工程等,卻絲毫未見減少。寅吃卯糧,國庫日漸空虛,這已是迫在眉睫的危機。他張了張嘴,想問問陳太初開源節流的具體之策,卻又有些難以啟齒。畢竟,當初陳太初多次建言改革財政,是他顧慮重重,未能採納,以致今日窘境。

陳太初何等敏銳,早已看出趙桓的窘迫。他心中暗歎,主動開口道:「陛下,財政困窘,臣深知此乃積重難返之果,非一日之寒。改革需循序漸進,當下首要,便是『開源節流』四字。開源之事,涉及稅製、商貿、海外拓殖,需從長計議。而當務之急,在於『節流』。」

他語氣堅定:「臣懇請陛下,率先垂範,敕令各衙門,自上而下,厲行節儉。削減不必要的宮室修繕、儀仗排場、宴會賞賜。嚴核各項開支,杜絕虛耗中飽。讓天下臣民知曉,朝廷確有決心過一段『苦日子』,共度時艱。唯有如此,方能凝聚人心,為後續更深層次的改革贏得喘息之機與民意基礎。」

趙桓聞言,麵露難色。削減用度,勢必引來宗室、勳貴及既得利益者的抱怨。但看著陳太初不容置疑的目光,再想想空虛無物的國庫,他深知已無退路。良久,他沉重地點了點頭:「便依卿所奏。朕……準了。」

次日,為了緩解連日的緊張氣氛,康王趙構特意在蘇堤附近安排了一場小型的「圍爐煮茶」。

秋高氣爽,西湖碧波蕩漾,蘇堤如帶,遠處獅峰山色空濛。一處臨水的精舍內,泥爐小火,上置一把素雅的紫砂壺,壺中正是今年新下的獅峰龍井。一位清麗的茶娘素手烹茶,動作優雅從容。

趙構陪坐在側,笑著介紹:「此乃本地龍井,製法與北苑貢茶不同,不搗不碾,唯以炒青存其本真。飲之,可品其鮮爽甘醇,猶如這江南山水,清雅宜人。」他這番話,既是對茶品的介紹,也隱隱契合了趙佶的文人雅趣。

趙佶果然大感興趣,接過趙桓遞來的白瓷茶盞,隻見湯色碧綠清澈,香氣清幽撲鼻。他細啜一口,頓覺一股鮮爽之氣沁入心脾,滋味甘醇,回味悠長,遠勝往日所飲那些加了香料、搗成粉末的團茶。他不由讚道:「妙哉!此茶清新脫俗,不事雕琢,真乃茶中隱士,深得自然之趣!」

趙桓與陳太初也各自品嘗。趙桓隻覺得這茶入口爽利,似乎將他連日來的煩悶也衝刷去了幾分。陳太初則微微頷首,這龍井茶的品飲方式,簡單直接,重在品味茶葉本身的原味,恰似他心中所追求的政治理念——返璞歸真,去除繁文縟節,直指核心。

趙構見眾人喜歡,便道:「此種飲法,省卻了調膏、擊拂等諸多繁瑣程式,更合文人墨客隨心所欲、清靜無為之意趣。如今在江南士林中,頗為盛行。」

一場茶會,在湖光山色中悠然進行。縷縷茶香,暫時驅散了朝堂的焦慮與邊境的硝煙。趙佶沉浸在藝術與自然的享受中,趙桓緊繃的神經也得到了片刻鬆弛。陳太初則冷靜地觀察著這一切,心中清楚,這片刻的寧靜,不過是暴風雨來臨前的間隙。西北的烽火,財政的危機,以及深藏於杭州繁華表象下的種種暗流,都預示著,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西湖的水,依舊平靜。

但水下的暗礁與漩渦,卻從未停止湧動。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