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算了,隨便吧 想什麼呢
想什麼呢
“你到底是愛工作還是愛我?”
當這句話從男友口中帶著不滿問出時,蘇念辰拿著手機,怔住了。她從未想過會麵臨這樣的質問。
她理解他初入職場的壓力,也試圖體諒。在她自己也剛結束學業、踏入工作崗位,同時還要引導小她兩屆、剛成為自己直係學妹的林晚星適應新環境時,她已然在儘力平衡。幸好導師仁慈未曾延畢,否則她真不知該如何在陪伴林晚星這程“長跑”後,再分出多餘的精力去細致安撫一個在工作中受挫、便渴望全方位情感慰藉的男友。
而他,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精力的傾斜。他開始抱怨,總覺得蘇念辰對他的感情,比不上他的投入和專注。
“想什麼呢,這不是應該的嗎?”
這是蘇念辰聽到抱怨後,內心最直接的反應。
在她看來,這近乎理所當然。他作為最初的表白主動方,早該預見到這種情況。他認識她時,就清楚她身邊有一個羈絆極深的林晚星,明白她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著清晰的主見和執行力。他當初欣賞的,不也正是她的這份獨立與擔當嗎?
為何關係確立後,反而要求她將生活的軸心完全轉向他呢?
冷靜下來,蘇念辰開始回溯這段關係的。她意識到,自己答應他的表白,並非源於某種非他不可的強烈愛意。某種程度上,它更像是一種對特定人生階段的被動響應。
她想起父母時不時“建議她找一個”的嘮叨;想起從高中到大學,老師們在課堂間歇,總愛用那些關於情感、學業、身份認同的普遍焦慮作為閒談,無形中營造出一種“大學是戀愛黃金期”的集體潛意識。氛圍如此,彷彿不參與其中,便是一種落伍或缺憾。
甚至,一個更隱秘、連她自己都不願深究的念頭也曾閃過:既然林晚星(哪怕是假的)都曾有過一段“戀情”,那我擁有一個,也未嘗不可吧?
這種基於外部期待、環境暗示乃至一絲微妙攀比之下做出的選擇,使得這段戀情對她而言,更像是一種嘗試,一種對“正常人生軌跡”的實踐。她蘇念辰,談戀愛,可以;不談戀愛,也行。這段關係是生活的一道可選配菜,卻遠非維持生命的主食。她內心真正看重、願意持續投入大量心力的,始終是自身的職業發展,以及那份與林晚星在漫長時光裡共同淬煉出的、幾乎已成生命一部分的深刻聯結。
然而,這一切錯綜複雜的緣由,這份戀情在她心中的真實權重,是她從未向林晚星透露分毫的。林晚星隻看到她接受了彆人的告白,隻看到她身邊多了一個陪伴的身影,卻無從知曉,在那看似親密的關係背後,蘇念辰的內心始終為更重要的人和事保留著絕對優先的席位。而那席位的首位究竟屬於誰,或許連蘇念辰自己,都仍在迷霧中未能徹底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