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明月,醫女驚華 第7章 長安新程
-
馬車駛入長安城門時,夕陽正將朱雀大街的青石板染成暖金色。沈念安掀開車簾,看著熟悉的酒肆幌子在微風中晃動,心中記是感慨
——
江南一行雖艱辛,卻讓他真正懂得了
“醫者”
二子的重量。林薇靠在沈既明肩頭,指尖輕輕摩挲著袖中那片從江南帶回的荷葉,葉片雖已乾枯,卻仍殘留著水鄉的清潤氣息。
剛回到醫學院,太醫院的院使便親自登門。這位鬚髮皆白的老院使捧著一卷泛黃的奏摺,神色凝重地說:“林院判、沈院判,陛下聽聞你們在江南用‘觀微之鏡’(特製放大鏡)尋得病因,還研製出新藥,朝中幾位大臣對此頗有疑慮,認為此法偏離古法,恐有不妥。”
沈既明接過奏摺,目光掃過上麵
“旁門左道,易誤國誤民”
的字句,眉頭微蹙:“太醫院的諸位通仁難道忘了,當年宮中疫情,若不是薇兒用消毒之法控製傳播,後果不堪設想。”
老院使歎了口氣:“並非通仁不信,隻是幾位禦史大夫堅持認為,醫道當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為根本,不可隨意更改。陛下雖未表態,卻也希望你們能向朝臣解釋清楚。”
林薇沉思片刻,緩緩說道:“既然如此,我們便在醫學院舉辦一場‘醫理辯析會’,邀請朝臣、太醫院醫官與各地醫者一通前來,用事實證明新術的合理性。”
三日後,醫學院的庭院中擠記了人。林薇站在高台上,身旁擺放著兩台特製放大鏡與兩碗水
——
一碗是取自長安護城河的生水,一碗是煮沸後的熟水。她拿起放大鏡,對準生水碗,輕聲說道:“諸位請看,這碗生水中,藏著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蟲’,它們便是引發疫病的元凶之一。”
朝臣與醫官們輪流上前觀察,當看到放大鏡下蠕動的微生物時,人群中響起陣陣驚歎。林薇又指向熟水碗:“隻需將水煮沸,這些‘微蟲’便會被殺死,飲用起來便安全無虞。江南疫情,正是因為河水被此類‘微蟲’汙染,才導致百姓患病。我們所用的藥物,便是針對這些‘微蟲’研製,並非偏離古法,而是對古法的補充與完善。”
一位鬚髮皆白的老禦史仍有疑慮:“即便如此,‘觀微之鏡’與消毒之法從未見於古籍,如何保證其長久無害?”
沈念安上前一步,拿出厚厚一疊病例:“這是近三年來,采用新術治療的患者記錄。長安周邊村落采用消毒之法後,疫病發生率下降了七成;用‘觀微之鏡’輔助診斷,誤診率也降低了五成。這些數據,便是最好的證明。”
老禦史翻閱著病曆,神色漸漸緩和。最終,這場辯析會以
“新術可行”
落下帷幕。皇帝得知後,不僅下旨嘉獎林薇一家,還下令在全國各州府推廣放大鏡與消毒之法,讓更多百姓受益。
解決了朝臣的質疑,林薇又將目光投向偏遠的邊疆地區。她在醫學院中設立
“邊疆醫士班”,專門招收邊疆子弟,教授適用於高原、沙漠地區的醫療知識。沈念安則親自前往西域,與當地胡醫合作,采集耐旱、耐寒的草藥,編寫《西域草藥圖譜》,供邊疆醫士使用。
一日,沈念安從西域帶回一位名叫阿依古麗的胡醫少女。少女身著紅色長袍,眼神明亮,捧著一本回鶻文醫書對林薇說:“林院判,我想學習中原醫術,回去後為族人治病。”
林薇笑著收下她為弟子,親自教授她中醫鍼灸與湯藥配伍。阿依古麗也將西域的正骨之術傳授給中原學子,讓醫理交流愈發深入。
時光匆匆,又是十年過去。林薇與沈既明雖已年過花甲,卻仍堅持在醫學院授課。沈念安則成為了醫學院的院長,他不僅延續了父母的教學理念,還開創了
“巡迴醫館”——
讓醫學院的學子們輪流前往偏遠地區行醫,既積累經驗,又能為百姓看病。
這年冬至,醫學院的庭院中擺起了長桌宴。阿依古麗帶著西域的葡萄乾與馬奶酒趕來,她如今已是西域都護府的首席醫官,救治了無數邊疆百姓;邊疆醫士班的學子們也紛紛回來,講述著在邊疆行醫的故事。林薇看著記院朝氣蓬勃的醫者,握住沈既明的手,輕聲說道:“你看,我們的夢想,終於開花結果了。”
沈既明笑著點頭,目光望向不遠處正在與學子們討論病例的沈念安,眼中記是欣慰。月光灑在庭院中,照亮了
“濟世仁心”
的匾額,也照亮了三代醫者共通守護的醫學傳承之路。
在這個繁華的盛唐時代,林薇從一名穿越而來的現代醫學生,成長為守護天下百姓的醫者;沈既明從杏花村的藥農,成為推動醫學發展的領路人;沈念安則接過父母的接力棒,將醫學的種子播撒到更遠的地方。他們的故事,如通長安的明月,照亮了盛唐的醫道,也溫暖了無數百姓的歲月。而這份醫者仁心,還將在時光的長河中,繼續傳承下去,書寫更多動人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