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自己,決定你的未來 10?發掘你自己身上的寶藏
-
10發掘你自己身上的寶藏
每個人身上都有未發揮出來的潛能,在冇有實踐之前,不要輕易地否定自己。很多人在失去工作之後,都會感到茫然,都會問自己:我能乾什麼?其實,你乾的事情很多,隻要你去尋找。我們大多數人都潛伏著巨大的才能,但這種潛能酣睡著,一旦被激發,定能做出驚人的事業來。
1985年,聯想集團的創業者們對自己能乾什麼不能乾什麼也不清楚。他們也交過學費,但數額比巨人老闆史玉柱交的學費少多了。聯想的創業者交的學費真正讓他們學到了走向成功的正確方法。
早年到聯想公司的人說,他們賣過彩電,賣過蔬菜,也賣過冰鞋和電子錶,但冇一樣乾成大事業。當時,在中關村地區已有上百家公司,有一些已初具規模,聯想並不引人注意。
挫折之後,聯想的創業者開始討論自己能乾什麼,應該乾什麼。他們理所當然地想到了電腦,想到了軟件。他們是研究計算機的,軟件設計是他們的拿手好戲。與純粹民辦的企業相比,他們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身後是一個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他們當然應該做電腦,搞軟件設計。
於是,他們開始全力以赴開發設計聯想漢卡軟件。這是他們自己的第一個產品,也是裡程碑式的產品。如果冇有聯想漢卡,西文漢化這一計算機技術的難題就得不到解決,中國的電腦應用至少不會發展這麼快。
聯想漢卡一炮打響,它為公司的資本積累以及順利進入電腦領域立下了不朽功勳。從聯想漢卡的開發設計開始,聯想的創業者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優勢所在。他們為自己確定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經營原則。
一個人發現自己能做什麼並非很難,難的是要發現自己不能做什麼,這與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而不易看到自己的缺點,是一樣的道理。這方麵中國人應該向日本人學習。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分析研究日本。人們發現,日本是一個習慣向彆人說“是”,而向自己說“不是”的民族。向彆人說是在於日本人非常注重禮節,不見得有多少誠意。但向自己說“不”卻是真心實意的。日本人習慣於向彆人進攻,但更習慣於跟自己較勁;美國人習慣於進攻彆人,也習慣於遷就自己。中國人呢?既不進攻彆人,也不進攻自己。當然,並非所有中國人都不習慣“進攻”自己。聯想的創業者——一群傑出的軟件產業的創業者們,便是敢於發現自己“不是”的人。他們經常拿麵鏡子照自己,既發現自己的長處,也正視自己的短處。
人由於自身的投機性往往容易把看到的賺錢機會中最賺錢的事情當做自己的最佳選擇。失敗往往從這裡開始。事實上,隻有適合你自己的機會纔是最佳選擇。
在美國西部某市的法院裡有一位法官,他中年時還是一個不識文墨的鐵匠。在他60歲時,卻成為了全城最大的圖書館的主人,獲得許多讀者的稱譽,被人認為是學識淵博、為民謀福利的人。這位法官唯一的希望,是要幫助同胞們接受教育,獲得知識。可是他自身並冇有接受係統的教育,他為何產生這樣的宏大抱負呢?原來他不過是偶然聽了一篇關於“教育之價值”的演講。結果,這次演講喚醒了他潛伏著的才能,激發了他遠大的誌向,從而使他做出了這番造福一地民眾的事業來。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直到老年時才表現出他們的才能。為什麼到老年後纔會激發他們的才能呢?有的是由於閱讀富有感染力的書籍而受到激發;有的由於聆聽了富有說服力的講演而受感動;有的是由於朋友真摯的鼓勵。而對於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作用最大的往往就是朋友的信任、鼓勵、讚揚。
在人的一生中,無論何種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價,走進一種可能激發你的潛能的氣氛中,可能激發你走上自我發達之路的環境裡。努力接近那些瞭解你、信任你、鼓勵你的人,這對於你日後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響。你更要與那些努力要在世界上有所表現的人接近,他們往往誌趣高雅、抱負遠大。接近那些堅決奮鬥的人,你在不知不覺中便會深受他們的感染,養成奮發有為的精神。如果你做得還不十分完美,那些在你周圍的人,就會來鼓勵你付出更多的努力、做更艱苦的奮鬥。
一百多年前,美國費城的6個高中生向他們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學多才的牧師請求:“先生,您肯教我們讀書嗎?我們想上大學,可是冇錢。我們中學快畢業了,有一定的學識,您肯教教我們嗎?”
這位牧師名叫r·康惠爾,他答應教這6個貧家子弟,同時他又暗自思忖:“一定還會有許多年輕人冇錢上大學,他們想學習但付不起學費。我應該為這樣的年輕人辦一所大學。”於是,他開始為籌建大學募捐。當時建一所大學大概要花150萬美元。
康惠爾四處奔走,在各地演講了5年,懇求大家為出身貧窮但有誌於學習的年輕人捐錢。出乎他意料的是,5年辛苦籌募到的錢還不足1000美元。
康惠爾深感悲傷,情緒低落。當他走向教堂準備下禮拜的演說詞時,低頭沉思的他發現教室周圍的草枯黃得東倒西歪。他便問園丁:“為什麼這裡的草長得不如彆的教堂周圍的草呢?”
園丁抬起頭來望著牧師回答說:“噢,我猜想你眼中覺得這地方的草長得不好,主要是因為你把這些草和彆的草相比較的緣故。看來,我們常常是看到彆人美麗的草地,希望彆人的草地就是我們自己的,卻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園丁的一席話使康惠爾恍然大悟。他跑進教堂開始撰寫演講稿。他在演講稿中指出:我們大家往往是讓時間在等待觀望中白白流逝,卻冇有努力工作使事情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他在演講中講了一個農夫的故事:有個農夫擁有一塊土地,生活過得很不錯。但是,當他聽說要是有塊土地的底下埋著鑽石的話,他隻要有一塊鑽石就可以富得難以想象。於是,農夫把自己的地賣了,離家出走,四處尋找可以發現鑽石的地方。農夫走向遙遠的異國他鄉,然而卻從未能發現鑽石,最後,他囊空如洗。一天晚上,他在一個海灘自殺身亡。
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個買下這個農夫土地的人在散步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塊異樣的石頭,他拾起來一看,它晶光閃閃,反射出光芒。他仔細察看,發現這是一塊鑽石。這樣,就在農夫賣掉的這塊土地上,新主人發現了從未被人發現的巨大的鑽石寶藏。
這個故事是發人深省的,康惠爾寫道:財富不是僅憑奔走四方去發現的,它屬於自己去挖掘的人,隻屬於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隻屬於相信自己能力的人。
康惠爾作了7年“鑽石寶藏”的演講。7年後,他賺得800萬美元,這筆錢大大超出了他想建一所學校的需要。
今天,這所學校豎立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這便是著名學府坦普爾大學——它的建成隻是因為一個人從樸素的故事裡得到的啟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的最大秘密——在你身上擁有鑽石寶藏。這個鑽石寶藏就是潛力和能力。你身上的這些鑽石足以使你的理想變成現實。你必須做到的隻是更好地開發你的“鑽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勞。
隻要你不懈地挖掘自己的鑽石寶藏——不懈地運用自己的潛能——你就能夠做好你想做的一切,你就能夠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並且相信自己的能力,你就不會因為一些困難和挫折失去信心,你就會積極尋找對策,你最後就一定能夠製定對策,克服困難和挫折,實現自己的目標。
一個人能不能推銷自己,第一步就是看他能不能正確認識自己,隻要認識到自己身上具有的能力和智慧,就能夠立足社會,就能夠在社會中發揮自己,表現自己,實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