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三部曲 ●越前討伐戰
-
●越前討伐戰
足利義昭一心恢複室町幕府的榮光,想儘各種辦法想把織田信長籠入麾下,信長卻始終不肯入彀。義昭在失望之餘,不免心生忐忑,他害怕信長步細川父子、三好長慶、鬆永久秀等人的後塵,隻把幕府將軍當作號召天下諸侯的旗幟和玩弄於股掌之上的傀儡——義昭的擔心一點也不多餘,但他當時應該料想不到,信長的野心和能量較之上述諸人都要強過萬倍。
於是義昭一方麵繼續拉攏信長,甚至在書信中稱信長為“禦父”——他倒是很希望信長如同周公之輔成王一般輔佐他,永遠不起異心——另方麵卻封官賞爵,想將畿內豪族全都收服到自己麾下。對此,織田信長在元龜元年(1570年)向足利義昭提出了《五條書》,其後又擬就《異見十七條》。這兩份檔案的內容,是如同父親教導孩子一般,告訴義昭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潛台詞很簡單:“你隻要乖乖聽話就好了,如敢胡作非為,我定嚴懲不饒!”
如此嚴格限製幕府將軍的權力,令足利義昭大為惱火,並且徹底失望了。於是將軍與霸王間互相利用的蜜月期很快終結,義昭遂仿效其兄足利義輝在受三好氏控製時所采取的策略,開始秘密寫信給各地有力大名,請他們上京討伐織田信長,從水深火熱中拯救自己和室町幕府。
對應足利義昭的策略,織田信長一方麵派家臣羽柴秀吉(即木下藤吉郎秀吉)等人守備京都,隨時監視幕府的動向,另方麵脅迫和拉攏幕臣,把明智光秀、細川藤孝等人都納入自己的體係中來。同時,在元龜元年(1570年)正月,信長為了向天下展示自己纔是日本真正的統治者,以足利義昭的名義寫信給畿內及附近地區的二十一家大名,要求他們上洛覲見朝廷和新將軍。然而書信送到越前的一乘穀城,越前守護朝倉義景卻棄而不理。
朝倉氏傳說是開化天皇或孝德天皇的後裔,賜姓日下部——開化天皇本是傳說中的人物,孝德天皇在位時期是七世紀中葉,相關記載也不很詳細,這個氏源有多不靠譜,那就可想而知了。比較真實的來源,是已知平安時代末期在但馬國朝倉地區居住的一個家族,以朝倉為苗字,就是戰國大名朝倉氏的始祖。
南北朝時代,朝倉廣景成為幕府重臣斯波高經的被官,受封越前阪井郡的部分領地,建築主城黑丸。當時越前國的守護代乃是甲斐氏,長祿二年(1458年),堀江氏等北陸有力被官打著守護斯波氏的旗號攻擊甲斐氏,在朝倉氏的協助下,甲斐氏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就此,朝倉氏因功受賞,領土和威望都日益擴大。
朝倉廣景六傳為孝景(敏景),正如前文所述,此人在“武衛家騷動”和“應仁之亂”中曾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孝景本屬西軍,文明三年(1471年)五月,他轉而歸附東軍,被授予越前守護之職(一說是在文明十三年也即1481年才正式替代斯波氏就任守護),隨即將甲斐氏驅逐到加賀國,自己掌控了越前國的實權,將本城設在一乘穀。
上麵所講的朝倉孝景也被稱為初代孝景,因為他傳位給兒子氏景,氏景傳貞景,貞景的兒子和繼承人也叫孝景,是為二代孝景——使用與先祖相同的名字,在日本古代是很常見的事情。二代朝倉孝景傳位給其子義景,當時作為義景後見(監護人)存在的,乃是初代孝景之子,也即義景的高叔祖——朝倉教景。
朝倉教景號為宗滴,他幾乎一輩子都在和加賀、能登、越中等周邊地區的一向一揆作戰,勇猛頑強,據說七十九歲高齡的時候還提刀上陣,也算戰國時代一段佳話。朝倉義景在這位高叔祖的羽翼下安享太平,隻知享樂,不知戰爭為何物,等到弘治元年(1555年)宗滴去世以後,義景更加肆無忌憚地歌舞宴遊,朝倉家就此走向衰弱。
朝倉義景熱愛京都文化,不但大量收留貧困公卿,還把本城一乘穀搞成北陸地區難得一見的繁榮淨土——當時一乘穀的朝倉文化、山口的大內文化與駿河的今川文化,並稱為京都文化的三大分支,而義景也與大內義隆、今川義元並列為三大風流大名。隻可惜論起戰國爭雄,義景是三人中能力最弱的,前此足利義昭流亡到一乘穀,他明明具備上洛的能力,卻空置寶貨而不能用,使義昭灰心喪氣,走投織田信長,由此可見其政治眼光之短淺。
但等織田信長擁足利義昭進京以後,朝倉義景卻又後悔不迭,好象被曹操搶先奪得漢獻帝的袁紹一般。他一鬨脾氣,根本不理會信長要求進京覲見新將軍的書信,於是信長就以此為藉口,於元龜元年(1570年)四月親統大軍,並會合三河的德川家康,通過盟友淺井氏的領地進攻越前。
朝倉軍節節敗退,連名城金崎也開城降伏。然而就在織田信長駐馬金崎,準備繼續前進的四月二十七日晚間,他卻突然得到了淺井氏背盟來襲的訊息。這個訊息,傳說是其妹、嫁到淺井家的市姬傳遞出來的,市姬派人送來了一小袋豆子,口袋兩端都用絲線緊緊捆紮,很難解開。織田信長沉思良久,忽然想起當年的第二次小豆阪合戰,織田軍就是被太原雪齋切斷後路,這才一潰千裡的——妹妹傳遞來的資訊,一定是要自己注意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