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三部曲 ●不穩定的政權
-
●不穩定的政權
從各地諸侯的配置就可以看得出來,豐臣秀吉的“天下”,基本還是繼承了織田信長的格局,信長在近畿地區鏖戰數年,六角、三好、淺井、朝倉等強力大名都已被掃除乾淨,因此秀吉纔可以將這些土地分給自己的部下和舊日同僚。除此以外,東中國、東四國、北九州都是秀吉親自打下來的,他也可以放心大膽安插親信。至於用外交手段解決的上杉、毛利等豪強,以及壯誌未酬就被壓縮回去的島津、長宗我部、伊達等邊遠勢力,秀吉冇有能力將其一口吃下,就隻好給張所領安堵狀,保證了他們的基本利益不受剝奪。
隻有德川家康是個例外,豐臣秀吉絞儘腦汁把他從老根據地裡趕出去,可是被迫又封給了更為廣大富庶的關東平原。冇有辦法,家康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打敗了秀吉,人氣飆升到頂點,秀吉當時為了及早從一場可能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抽出身來,被迫純以外交壓服,而冇機會再打一仗來挽回麵子。在這種情況下,他肯定要轉封德川氏,以免家康坐大,但表麵上還必須做出重賞家康的姿態,不能讓彆人看出來自己是想給家康穿小鞋。後人不能責難秀吉將家康轉封關東是給自己家族安排好了掘墓人,他當時冇有第二條道路可走。
基於上述情況,豐臣秀吉的統一是很粗略的,國內依舊危機四伏,各方仍有龐大的諸侯勢力虎視眈眈,秀吉本人隻是一個諸侯霸主,而不象真正的全日本最高統治者。正因如此,秀吉不得不將很多外樣大名吸納入決策中心,以保證諸侯們的利益。
豐臣政權的最高決策機構是“五大老”,即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和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後,由上杉景勝繼任),都是擁有一國甚至數國領地的強橫大名。後來又設置了“三中老”和“五奉行”處理具體事務。“三中老”分彆為堀尾吉晴、生駒親正和中村一氏,“五奉行”則是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和增田長盛——這些人基本都是秀吉的親信。
雖然隻是草創的統治班底,但假以時日,相信局麵可以逐漸穩定下來吧,可惜豐臣秀吉卻並不敢長久地等待下去。天正十九年(1591年)八月,也就是下令武士和百姓不得互相轉職的同一個月,他好不容易盼到的嫡子鶴鬆夭折了,年僅三歲。秀吉雖然頗好女色,妻妾無數,兒子卻少,生了也總養不大。天正四年(1574年),他唯一的兒子石鬆丸秀勝去世,為了紀念這孩子,就從織田信長那裡過繼了一個兒子,也起名為秀勝。從那以後,秀吉再也冇得到過一個親生兒子,一直到年逾五十,已經快要絕望了的時候,侍妾澱姬——故主織田信長的外甥女茶茶(淺井長政和市姬的長女)——才為他生下鶴鬆,可是鶴鬆也還冇長大就病死了,這怎能不使他捶胸頓足,痛不欲生呢?
雖然按照日本傳統,並不很注重血緣傳承,可是白手起家的豐臣秀吉卻似乎對此看得很重。況且一般冇有子嗣,都會先考慮同族繼承,再考慮養子或婿養子,豐臣家族人丁單薄,他的兄弟、重要助手豐臣秀長已先在當年一月過世了,秀吉把自己的天下交給誰都不放心。
豐臣秀吉這一年已經五十六歲了,古代人的壽命普遍不長,雖然有七十九歲還能提刀上陣的朝倉宗滴、活到九十七歲才嚥氣的北條幻庵(北條早雲的末子),那終究是特例中的特例,秀吉年逾五十,隨時都可能長眠不起。天下粗定,很多割據勢力都隻是暫時被壓服而已,一旦自己撒手西去,那麼豐臣氏的天下很可能一代就滅亡了。
在這種心理因素下,再加上大環境的製約,豐臣秀吉走了他畢生最大的一招昏棋。鶴鬆是八月夭折的,到了九月,秀吉突然下令,悍然發動了對外侵略戰爭。他想要向朝鮮借路,進攻明朝,因為朝鮮人根本就不理會他的通牒,於是準備首先渡海進攻朝鮮。
對於豐臣秀吉的侵略政策,當時就有很多人提出反對意見,奧州會津的大名蒲生賦秀怒罵說:“這猴子簡直是不死找死!”——據說秀吉長相矮小,好象猴子,因此原本織田信長就經常“猿”、“猿”地稱呼他。
蒲生賦秀的憤怒代表了相當多希求穩定的諸侯的意願,這些諸侯大多是織田信長的家臣,原本勢力並不龐大,廝殺畢生,好不容易可以安享太平了,卻再度要被硬拉上戰場,而且一旦戰敗,恐怕多年積蓄將毀於一旦,這是他們所異常恐懼的。然而更多數量的大名卻並不這樣想,首先,跟隨秀吉起家的那些將領,很多人年歲並不大,還想拚搏一番,以獲取更大的功名,他們希望戰爭可以延續下去。
還有很多外樣大名,尤以島津氏和長宗我部氏為最,如果不對外發動戰爭,他們幾乎就要活不下去了。曾以疾風之勢席捲九州和四國的這兩個家族,領地一下子就被壓縮了回去,原本征召起來大量農兵無俸可發,無地可封,要在短時間內複員是不可能的。日本已經被豐臣氏統一了,他們希望可以到日本以外的地方去搶掠更多的土地和資源,來維持家族的穩定,並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
所以豐臣秀吉之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事實上並非他個人頭腦發熱,而是時勢使然。如果冇有大批封建諸侯和武士在背後撐腰,雖然名為“天下人”,他一個人想要逆潮流而行,也是走不通的,日本國內立刻就會叛亂四起,把他碾成齏粉。然而,對外發動侵略真的是一個好的發泄口嗎?豐臣政權因此就能渡過不穩定期嗎?且讓咱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