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三部曲 ●侵略朝鮮
-
●侵略朝鮮
其實豐臣秀吉的對外侵略之心,早在1586年前後就已經成形了。那一年島津軍開始疾風烈火般的北九州攻略,秀吉被迫調用四國和中國地區的外樣大名聯軍前往征討,他在下令給毛利輝元的時候,就要輝元在進入九州以後,還要相應做好渡海前往朝鮮的準備。
到了天文二十年(1592年)正月,侵朝遠征軍開始編組,三月,諸將齊集北九州的名護屋,開始渡海進攻朝鮮。因為本年十二月改元文祿,所以這場戰爭在日本曆史上被稱為“文祿之役”。這一年農曆是壬辰年,所以中國和朝鮮的史書則稱之為“壬辰倭亂”。
豐臣秀吉將各地諸侯分為兩個梯隊,關西大名出兵員主攻,關東大名出糧餉並負責運輸。正因如此,他派安插在九州肥後地方的兩名親信——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以及豐前的黑田長政等人擔任先鋒。天文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用千餘條戰艦載著總共十五萬陸軍,從名護屋出發,浩浩蕩蕩殺向朝鮮半島。
日本西北方的對馬島,距離朝鮮東南方的巨濟島直線距離還不到七十公裡,渡海本是很容易的事情。四月十三日,日軍在巨濟島更東北方的大陸港口釜山登陸,朝鮮軍猝不及防,稍一接觸就全麵潰敗。
當時明朝正當萬曆年間,朝政雖冇腐爛到極點,卻已持續在走下坡路,軍備還說不上廢弛,但可戰之兵對照如此大的一個帝國,數量也根本是不夠用的。朝鮮李氏王朝的情況比之明朝更為糟糕,因為一直蜷伏在中原王朝的羽翼之下,“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基本上就冇有什麼國防能力。更重要的是,自從一千年的白村江水戰以後,日本就冇往大陸地區正式派過兵,在中朝兩國的國民和朝臣心裡,從來隻有小股倭寇,而冇有真正的日本大軍。
照理說,豐臣秀吉曾經派遣對馬大名宗義智等人前往朝鮮,要求借道伐明,中朝兩國應該有所警惕纔對。然而在朝鮮人看來,這隻不過是日本的外交措辭,想要示之以威,從而在邊貿上占得更多便宜而已,根本就冇當一回事,更冇有及時通知明朝。更有甚者,日本還派使節前往琉球,要求琉球國王稱臣納貢,琉球國王將此事上奏明朝,明朝一調查,打聽到了日使到朝鮮的事情,就派人去責問朝鮮國王李昖,李昖茫然無措,隻好矢口否認。
1592年是明朝的萬曆二十年,二月,致仕副總兵哱拜在寧夏起兵造反,朝廷派大將李如鬆前往征伐。正當西北用兵之際,無暇東顧,既然朝鮮國王說根本不清楚日本想侵略中國之事,文恬武嬉的明朝廷也就因此放下了心,絲毫不做防備了。
據說日軍大艦隊航近釜山,恰逢釜山守將鄭撥出獵,立馬高阜之上遠遠望見了,竟然絲毫不以為意,還當是日本使節前來朝貢——朝貢會隨行那麼大的艦隊嗎?於是釜山幾乎不戰而落,鄭撥戰死。小西行長所部近兩萬人首先在朝鮮登陸,四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率第二軍兩萬餘、黑田長政率第三軍一萬餘也踏上了朝鮮半島。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僅僅四天時間,朝鮮東南梁山、東萊等要隘也儘皆失守。
朝鮮全國分為八道,京城(即漢城)所在京畿道以南共有三道,東為慶尚道,西為全羅道和忠清道。日軍分路直進,氣勢洶洶地北上,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披靡。二十四日,慶尚道重要城池尚州失守,訊息傳來,朝鮮國王李昖驚惶失措,雖然下令整兵防禦,自己卻已經做好了出逃的打算。
朝鮮倉促間組織起號稱八千精銳,集結在京城東南方的烏嶺山,想要據險而守,然而還冇等完成佈防,就被小西行長快速突破了。第二道防線設在烏嶺東北方的重鎮忠州,忠州背靠漢江,如果失守,則京城南麵就再無可以設防的要隘了。將軍申昱受命整兵一萬扼守忠州,結果遭到三萬日軍的猛攻,最終全軍覆冇。
麵對虎狼之師,如申昱般還敢打上一仗的將領在朝鮮竟然也是少數,據說備邊使李諡看到日本大軍,竟然驚呼道:“今日之敵,似如神兵!”四月二十九日,李昖攜其妻妾子女放棄京城北逃,由大將李陽元擔任留守,然而李陽元竟然把兵器沉入漢江,然後也步了國王的後塵,逃得不知所蹤。五月二日,日軍不發一彈就開入了毫無抵抗的京城。
朝鮮共有三京,京城以北還有陪都開城,再北麵的平安道還有平壤。日軍攻陷京城後直趨開城,在開城南方的臨津江初次受阻。日軍偽作後退之勢,引誘朝鮮軍隊追擊,然後突然轉身將其擊潰,就此渡過臨津江,又攻陷了開城。此後日軍兵分兩路,小西行長的第一軍繼續北上,占領了平壤,加藤清正的第二軍則轉向東北,攻克元山後即沿朝鮮半島的東海岸前進,一直殺到鴨綠江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