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三部曲 ●二代將軍秀忠
-
●二代將軍秀忠
江戶幕府的第二代將軍是德川秀忠,因為他曾在上田城下被真田昌幸父子玩得團團轉,其後又一直窩在老爹羽翼之下,當了好幾年的傀儡將軍,所以傳統對其評價不高,認為他隻是個老實木訥的二世祖而已。然而家康去世後,秀忠大權獨攬,又當了整整七年的征夷大將軍,讓位給兒子家光後在幕後還指揮了整整九年,江戶幕府卻一直維持著蒸蒸日上的局麵,因此若說秀忠無能,恐怕是太過偏頗了。
或許秀忠是冇有領軍之才,但其治國之能未必比其父遜色。江戶幕府的整體統治架構是在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完成的,跨度為四十九年,其中秀忠直接執政或參與執政的時代超過一半。
與其說德川家康創立了江戶幕府的統治架構,不如說家康隻是一個理論指導者和規劃者,大部分實際工作都是由二代將軍秀忠完成的。家康畫成了圖紙,秀忠蓋起大廈,三代將軍家光最後裝修完成,這纔有了完整的江戶幕府,有了兩百餘年的一統江山。德川秀忠的主要功績有以下幾條——
首先,秀忠改變了家康時代獨斷專行的做法,改之以將軍與幕府重臣的合議製政治。家康時代就曾設置“老中”一職作為將軍的最高輔佐官,“德川四天王”之本多忠勝、榊原康政,以及軍師本多正信、主要奉行大久保長安等人全都擔任過這一要職。到了秀忠時代,開始提升部分老中的權柄,至家光時代首次出現“大老”的稱呼。大老就是首席老中,並不常設,權力僅次於幕府將軍,無人可以並肩。首席大老是土井大炊頭利勝,乃是秀忠的寵臣。
但這並不意味著幕府將軍放鬆了權柄,也並不意味著權臣政治的出現。秀忠設立合議政治的目的是為了加快行政效率,使得當幕府將軍年幼或暫時無力視事的時候,整個幕府體製仍能照常運作。秀忠本人雖然看似軟弱,其實並不能容忍權臣的出現,本多正純的“失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本多正純乃是德川家康的軍師本多正信之子,家康就任幕府將軍以後,麾下勢力最大的家臣就是本多正信和首任老中大久保忠鄰(忠鄰擔任此職是在1593年,幕府開設的十年之前)。本多父子被稱為“駿府派”,大久保忠鄰被稱為“江戶派”,兩派的矛盾逐漸激化,到了慶長十八年(1613年),駿府派揭發江戶派的大久保長安有貪汙之嫌,忠鄰受到牽連,次年(1614年)遭到放逐,從此本多父子獨掌幕府權柄。
秀忠親政後,重用親信土井利勝、酒井忠世等人,刻意打壓本多正純的勢力(正信已先過世)。元和七年(1622年),秀忠前往東照宮參拜家康的靈位,回來時原計劃留宿正純的封地宇都宮,但是其姐龜姬揭發說正純在所安排的將軍臥室天井上佈置了刺客(其實或許是保護將軍安全的忍者),於是秀忠臨時改變計劃,並立刻派人詰問正純,不久後更將其流放。一般認為龜姬是憤恨本多正純奪取了自己的領地(宇都宮原為龜姬的丈夫奧平家昌的封地,家昌死後遭到改易,正純入居),所以造謠誣告。但此誣告漏洞百出,如果將軍秀忠秉公而斷的話,正純是根本不可能獲罪的。
秀忠的第二大功績,乃是繼承老爹的政策,繼續打壓外樣大名。那個在關原合戰中起過重要作用的福島正則,因為私自修城被秀忠抓到把柄,於元和五年(1619年)遭到改易,此外,最上義俊、蒲生忠鄉、田中吉政等人也都先後失去了領土。秀忠把三個最年幼的兄弟——德川義直、賴宣和賴房——分彆分封到常陸水戶、尾張和紀伊和歌山,稱為禦三家,作為幕府的屏障。他定下規矩,隻有幕府本家和禦三家才準許使用德川的苗字,其餘近親全部恢複鬆平舊氏,而一旦幕府將軍絕嗣,則由禦三家的後裔入繼為一門總領。
秀忠的又一功績,乃是進一步控製朝廷。元和五年(1619年),他以家康遺願為名上洛,請後水尾天皇娶其女和子為妃,雖然此舉遭到公卿們的一致反對,但秀忠用威嚇、流放等手段把所有反對聲音都壓了下去。和子入宮後,生下一個女兒興子,寬永元年(1624年)更在幕府的支援下進位中宮。寬永六年(1629年),因不滿幕府的高壓政策,後水尾天皇宣佈退位,秀忠擁立外孫女興子內親王坐上天皇寶座,就是明正女帝——稱德女帝後經過了八百五十九年,終於又一位女帝誕生了。
在打壓和控製天皇朝廷的同時,秀忠還加大對寺社勢力的管理。寬永六年(1629年),後水尾天皇任命數十名僧侶為僧正,頒發“紫衣敕許”(高位僧侶可著紫衣),秀忠藉口其中某些僧侶資格不夠,立身不正,宣佈朝廷旨意無效,並在嚴格審查後將部分僧侶流放邊遠地區。從此以後,朝廷連對寺社的名義上的控製權也喪失了——此事也是導致後水尾天皇退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秀忠做出瞭如此偉大的功績,但他終究是守成之主,被迫要一直活在老爹家康的陰影之下。家康還在世的時候,秀忠就曾經口出怨言:“大禦所的謊話,就算人人知其為假,都會被迫相信;而我的謊話,就算再如何努力地說,都不會有人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