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三部曲 ●戰國時代的起止
-
●戰國時代的起止
廣義的戰國時代,是指從應仁元年(1467年)開始的“應仁之亂”為其發端,到元和元年(1615年)德川幕府消滅豐臣氏,製定武家諸法度,即所謂的“元和偃武”最終結束。此外,還有一種狹義的劃分法,即從應仁之亂到永祿十一年(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這一百年的動亂才稱為“戰國時代”。此後就是織田信長統治的“安土時代”和豐臣秀吉統治的“桃山時代”。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得到征夷大將軍的名號,開設幕府,標誌著桃山時代的終結。
僅以狹義的戰國時代來論,其實也可以劃分爲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應仁之亂”直到延德三年(1491年)北條早雲進入關東,舊的守護大名紛紛衰弱,曾經兩分天下的細川、山名家族分崩離析,並且勢力極大收縮,新的戰國大名們紛紛崛起。第二個時期,是從延德三年(1491年)到永祿三年(1560年)的“桶狹間之戰”,戰國大名們惡戰不休,逐一吞併周邊弱小勢力,在很多地區都形成了一兩個家族獨大的局麵——比如甲信的武田信玄、北陸的上杉謙信、關東的北條氏康、中國地區的毛利元就,等等。
永祿三年(1560年)爆發了著名的“桶狹間之戰”,尾張小諸侯織田信長在爭霸戰爭中脫穎而出,很快就統一尾張、降服三河、吞併美濃和北伊勢,隨即擁末代室町將軍足利義昭入洛,開始了他“天下布武”的艱難曆程——這是狹義的戰國時代的第三個時期。
永祿十一年(1568年),織田信長擊敗六角、三好、鬆永等畿內戰國大名,控製了京都及其周邊地區,他以足利義昭為傀儡,發動了頻繁而有效的兼併戰爭。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放逐足利義昭,徹底滅亡有名無實的室町幕府。天正四年(1576年),織田信長三分天下有其一,將統治中心遷到琵琶湖南岸的安土城——因此他統治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爆發了“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在進京途中夜宿本能寺,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襲擊,被迫自殺。僅僅數月後,信長的重臣羽柴秀吉就在山崎合戰中用武力消滅明智光秀,在清州會議中用政治手段擊敗競爭者柴田勝家,攫取了信長遺留下來的大部分領地。其後羽柴秀吉就任關白,受天皇賜姓豐臣,逐步統一了整個日本。因為豐臣秀吉長時間滯留京都南部的伏見地方,處理政事,此處密植桃樹,故其統治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文祿元年(1592年),豐臣秀吉來到北九州的名護屋坐鎮指揮,派十六萬大軍入侵朝鮮,並妄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明朝,掀起了所謂的文祿·慶長之役,朝鮮史上稱為“壬辰倭亂”。這次對外侵略當然可恥地以失敗告終了,而豐臣政權的內部矛盾也隨之極大爆發出來。慶長三年(1598年)八月,豐臣秀吉憂憤而歿,他最有力的支援者、關東大名德川家康趁機挑動豐臣家中文治、武斷兩派之爭,並於慶長五年(1600年)七月兩分天下的“關原合戰”中打敗文治派,收服武斷派,掌握了全日本的實權。
其後德川家康開設江戶幕府,並最終滅亡豐臣氏,重新統一日本。這就是整個戰國時代的基本流程。
戰國時代在日本曆史中占有非常獨特的地位,一則如上所述,它是從莊園製向領主製演化,從諸子析產向總領繼承演化的關鍵時期,二來動亂維持時間之長,戰爭規模之大,全日本無處不燃起烽火,這也是前所未有的。僅以戰爭而論,因為戰爭頻度的增強,規模的擴大,使得戰爭的基本模式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的變革。
首先是野蠻時代殘餘的騎馬武士一騎挑模式徹底冇落,步兵集群戰術被廣泛運用;其次,火藥武器從“南蠻”(指乘船從南方航來的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新興勢力)傳入,火銃、大炮很快就被日本人吸收,並大規模大範圍運用到實戰中去。正因為如此,日本戰國時代群雄並立,纔會對後代曆史愛好者造成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本書,也將用最大的篇幅、最詳細的描寫,來介紹整個戰國時代的方方麵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