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攬春歡 第445章 怕是隻差將那鋪蓋卷搬來了吧
-
登聞鼓一響,上京震動,訊息旋即傳遍京外,牽動天下人心。
畢竟,永寧侯府這一連串變故,實在太過驚人。
怕是連話本寫手,也不敢這般肆意編排。
如此曲折,如此慘烈。
永寧侯縱容早在大婚前便已暗通款曲的莊氏算計髮妻蕭氏,親手為自己戴上了綠冠。髮妻遭休棄後,更假借“供養”之名行囚禁之實。
一朝有孕,終成死劫。
蕭氏於生產之時無人施救,最終血崩,香消玉殞。
堪堪呱呱墜地的親女被莊氏換出,這樁借債埋下十四年後“真假千金”這場荒唐戲碼的禍根。
永寧侯更趁著淮南水患、瘟疫橫行,人心惶惶之際,一手策劃了那場令世人痛心疾首,更因瘟疫失控,釀成無數家破人亡的民亂,隻為以此為契機親手除掉蕭氏所出的嫡長子。
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這世間素來不乏痛打落水狗之事。
在百姓的口耳相傳間,裴臨慕私慾作祟,嫉妒之下毒殺裴謹澄一事的罪魁禍首順理成章地變成了永寧侯。
但凡提及此事,百姓無不先啐一聲,罵句“上梁不正下梁歪”,隨即搖頭點評“養不教,父之過”,他的兒子們能有今日兄弟相殘的慘劇,全是他這老子的家風給帶壞的!歸根結底,禍根就在永寧侯身上。
人人不齒其行。
那些篤信因果輪迴的百姓則是在慨歎,真真是天理昭彰,報應不爽。永寧侯與莊氏昔日造下的孽障,如今悉數報應於後輩之身,以致子息凋零,無一善終。
到頭來,隻留了一個被下堂的蕭氏在彆莊生下,又流落在外多年的裴桑枝。
民聲鼎沸,眾目所集。主審官員皆感壓力懸於眉睫,無一人敢有半分懈怠,連日秉燭達旦,恨不能以衙門為家。
更何況,坐鎮此處的周域,資曆深、能力卓絕,更有鐵打的骨頭和一張不饒人的利嘴。有他壓陣,調查得以排除萬難,強勢推進。
更讓官員們頭疼的是,榮妄幾乎把衙門當成了第二個家。他一天來回三趟,追問、察看、催促,步步緊逼,那架勢彷彿在說:若案子不破,他便要搬來衙門同吃同住了。
誰不知道,榮妄是元和帝的心頭寶。
榮妄在此,就說明元和帝的耳目亦在此。
查案的進度如被無數眼睛寸寸檢視,這差事辦得人喘不過氣,彷彿頭頂始終懸著一柄利劍。
一聽到那熟悉的腳步聲,正在埋頭查案的三司官員們便心頭一緊,無需通傳也知曉,定是榮國公大駕光臨。
然而,凡事有弊亦有利。
榮國公每次前來,總會帶上雲霄樓的精緻點心和清香提神的佳茗,倒也稍稍撫慰了眾人焦灼的心緒。
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榮國公將帶來的茶點輕輕置於一旁空桌,並無言語,以免驚擾官員思緒。他如同此前每一次那樣,輕車熟路的落座於周域身側的雕花大椅上,手臂閒閒地搭著扶手,目光緩緩掠過堂間碌碌一眾官員。
待官員們忙罷手頭公務,稍得清閒,榮妄方會出言,與周域攀談幾句,詢問一番案子的進程。
周域慢條斯理地啜了口茶,眼風淡淡掃向榮妄,打趣道:“當初遴選重審裴驚鶴一案的官員時,我本就有意將你從禦史台調出。偏你當時百般推脫,一口一個避嫌,生怕落人口實。如今倒好,一天三趟地往這兒跑,雷打不動,怕是隻差將那鋪蓋卷搬來了吧?”
“既然這般放心不下,乾脆這主審官的位子,由你來坐如何?”
榮妄笑著為周域續上茶,方耐心解釋道:“世人皆知我傾慕桑枝,情有獨鐘,非卿不娶。前番謝寧華之事雖已搪塞過去,然明眼人皆洞悉,是我回絕於她,而非楊家兒郎。有此前提,我若參與重審此案,即便自問公私分明,也難敵瓜田李下之嫌,眾口鑠金之危。”
“桑枝她走到今天這一步,不易。”
“登聞鼓敲響,天下人皆側目,隨隨便便一點兒小疏漏,都會被無限的放大,繼而被人緊咬著不放。”
“我被幾條瘋狗撕咬無妨,但絕不能因此,毀了桑枝的清名與前程。”
“如今朝堂上風聲鶴唳,百官無不夾緊尾巴,謹言慎行,恨不得能憑空消失。如此一來,禦史台倒是清閒了不少。”
“故而,我有的是時間和精力來回跑。”
周域:“有我把關,你還有什麼可擔心的?我查案的手段,你家老夫人最是清楚。”
榮妄笑道:“有您老人家在此,我豈有不信之理。實不相瞞,我今日是專程為表叔父交代的差事而來。”
周域心知肚明:“是為了那塊祥瑞之石的鑄造工藝而來?”
榮妄:“周老大人果然深知聖意。陛下吩咐時便說,隻需提及他,您便一切明瞭。”
周域聞言,暗自腹誹,當年的榮後好比散財童子,天女散花般揮灑銀票,走不通的路,就用銀票來鋪通。怎的到了她獨子陛下這兒,就變得如此見錢眼開了?
非但貪財吝嗇,更是杞人憂天,恨不得將府庫塞得滿滿噹噹,去防備那不知來不來、何時來的災禍。
罷了,這也算不得什麼壞事。
陛下繼位後,遠離奢靡,躬行節儉,既不沉湎酒色,亦不興修宮室,更將稅賦取之於民用回於民,夙夜在公,一心踐行仁政的明君。
他思忖著,或許是當年榮後帶領大乾百姓度過那場漫長嚴冬的經曆太過艱難,刻骨之寒在陛下心中了留下深重烙印,這才驅使陛下如今未雨綢繆,以抵禦任何可能降臨的災禍。
“早已備下。”
“原就打算,待裴驚鶴一案真相大白之日,好事成雙,再將此法詳陳於密奏,稟報陛下。”
自他決定借獻瑞重返朝堂、主審裴驚鶴舊案的那一刻起,他便清清楚楚,以陛下的眼界、見識與務實作風,絕不會相信所謂的天降祥瑞。
但他更清楚,陛下是對神乎其神的祥瑞不感興趣,卻絕不會放過一個絕妙的生財之道,尤其是一個能令天下人信服、又能讓天下人心甘情願獻出銀子的法子。
陛下龍心大悅,對他所請之事,自是無不應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