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齋異聞錄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一枕浮生,終作煙塵散
陳思源死了。
死在了太子主辦的東宮夜宴之上。
訊息傳出,舉城皆驚。
畢竟陳思源是最近風頭最盛的大才子大詩人。
一時間,各種猜測層出不窮,甚囂塵上。
有人說,是陳思源才華太過驚世駭俗,遭了天妒。
曆史上有不少大才子英年早逝。
也有人說,是他那篇《白骨賦》太過不祥,引來了鬼神索命。
也有人說他在太子夜宴上寫這種不吉利的詩,是為了嘩眾取寵,後來自知罪孽深重,服毒自殺。
也有人說陳思源是為了博佳人一笑,用自己的死亡來震撼那個佳人。
不過這個說法流傳度最小,因為從來沒有聽說陳思源對哪個千金小姐暗送秋波,或者為她吟詩作賦。
忘憂齋內,宋雪凝靜靜地坐在窗邊。
她雖然知道前因後果,並且知道陳思源的目的,但是她無法阻止,隻能眼睜睜看著他飛蛾撲火。
或許陳思源是滿足的,他完成了心願。
或許是男女有彆,她始終無法理解陳思源做這一切的真實目的。
如果陳思源隻是為了成名的話,他寫出那篇《登高賦》之後,就已經成名了。
即便後麵他不再寫詩,他的名頭也夠了。
何況他當上了太子侍讀,前途不可限量。
可能他真的隻是為了李婉兒一笑而已。
“宋姑娘。”一個聲音傳過來。
宋雪凝回頭,隻見國子監祭酒柳崇文。
“柳祭酒,您來了。”宋雪凝慌忙起身行禮。
“我是為了陳思源和竊詩魂一事而來。”
“此事不是已經結束了嗎?”
柳崇文長歎一聲:“是已經結束了,但是我們希望你不要把這件事的真相說出去。”
“這是為何?知道真相不是百姓的權利嗎?”
“無論是竊詩魂,還是文遺山的憾念,這些都已超出了凡俗的範圍。若公之於眾,可能會引起極大的恐慌。聖上與太子殿下,也不希望看到一位剛剛親口褒獎的才子,轉眼就與鬼神之事扯上關係。這於國體、於皇家顏麵,皆是有損。而且這也會開一個不好的頭,很多人都會去尋找竊詩魂,希望成為下一個陳思源。”
宋雪凝不得不承認柳祭酒說的有道理。
嚮往成功的人絕對不止陳思源一個。
想博得佳人一笑的人也不在少數。
“所以,此事需要一個能讓所有人都接受的‘真相’。估計會有很多人來問你,希望你跟我們保持統一的口徑。”
宋雪凝輕輕一笑。
“我明白了。我知道該怎麼做,我也不希望這件事繼續傷害李婉兒。”
幾天後,京城對此事作出了說明,讓人貼了告示。
東宮侍講陳思源,出身寒微,然天縱奇才。為報君恩,殫精竭慮,苦心孤詣,於東宮夜宴之上,耗儘畢生心血,寫就千古奇文《白骨賦》。
文成而力竭,心神俱疲,終至油儘燈枯。
此乃為才華而殉道,為藝術而獻身,當為後世文人所敬仰。
……
“文成而力竭”。
這幾個字,為陳思源短暫而又璀璨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完美而又悲壯的句號。
這也不算是說謊,隻不過是隱瞞了部分事實。
不管如何,陳思源成了無數寒門學子心中敬仰的偶像。
而那個在東宮夜宴上行刺的周子軒,就倒黴了。
他本來因為被竊取了才華而遭人白眼。
後來居然敢在太子夜宴上持刀行凶。
好在他並沒有造成嚴重的傷害,而且事出有因,太子也知道了他對陳思源動手的原因,所以也沒有重罰他。
但是周子軒沒有臉繼續在京城待下去了,回到了鄉下老家。
一路灑淚。
而打暈周子軒的王衙內,因護駕有功,撈得了太子的嘉獎。
此事算是告一段落。
宋雪凝一直留意著竊詩魂的去處。
它看似煙消雲散了。
但是有一縷青煙,回到了文遺山曾經燒毀的舊宅。
這竊詩魂將陷入長久的沉睡,
可能在將來,它還是會被喚醒。
或許是十年,或許是百年。
直到出現下一個陳思源。
尤其是願意犧牲自己性命的陳思源。
這樣的人肯定會出現。
至於那些被竊取才華的詩人們才子們,他們的才華慢慢完璧歸趙。
而回到老家的周子軒,反倒是心情舒暢。雖然前途儘毀,但他的才華失而複得。
這讓他驚喜萬分。
他也找到了比功名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才情本身。所以他也不再熱衷科舉。
後來他給摯友柳青寫了一首詩:
“半生癡狂半生夢,一朝醒來萬事空。
從此山高水長路,唯有明月與清風。”
對周子軒來說,這個結局倒也不差。
李婉兒為陳思源的逝去,感到了真切的惋惜與哀傷。
或許說,陳思源真的是成功了。
這一天,宋雪凝走到書齋的角落。
那裡堆放著一疊尚未修複的古籍。
她抽出最上麵的一本。
書頁殘破,墨跡模糊,如同那些被時光掩埋的往事。
她拿起工具,專注修複。
恍惚之間就到了夏天,京城又發生了一件怪事。
權傾朝野、三代帝師的周太傅病倒了。
周太傅已經年過八旬。
他是朝堂上的一根定海神針,門生遍佈天下,皇帝倚為柱石。
多少年他都屹立不倒,身體健康,精神矍鑠,但終究歲月不饒人。
他病得很厲害。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在床臥床數月,病得越來越嚴重。
禦醫換了一撥又一撥,都是束手無策。
因為他這不是病,是壽命將儘,走到了儘頭。
一個人的壽命再長,也會最終油儘燈枯而死。
畢竟周太傅已經八十多歲了。
禦醫向皇帝暗示,周太傅陽壽將儘,又暗示周家早點準備後事。
周太傅快不行的訊息根本壓不住,很快傳出去了。
太子一派憂心忡忡,因為周太傅是太子最大的靠山。
幾位皇子則暗中觀望,各自盤算。
曾經遭太傅打壓過的政敵則是摩拳擦掌,等待周太傅倒下,就要露出獠牙爭奪權力。
所有京城文武百官,甚至老百姓都盯著周太傅的家,都等待著周太傅辦喪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