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應心理學:小動作背後的秘密 開車“開”出來的性格
-
開車“開”出來的性格
1.從喜歡的車的類型來看
車子能使我們快速地到達某一地點。對車子不同的選擇,除了能夠反映出車主經濟實力的差彆外,更可以看出對方的格調,以及折射出的性格特征。
喜歡進口車的人,一般來說對大部分國產車的品質持懷疑態度,愛國主義之類的宣傳口號很難打動他們。
喜歡吉普車的人,比較能吃苦耐勞。吉普車使人能夠探訪許多交通工具無法到達的地區。他們把所有人拋在車後一團團的灰塵中,打算替自己開條路。他們就像吉普車一樣不但能吃苦耐勞,而且原本就是為了吃苦耐勞而存在的。他們不需要空調,不需要美觀的烤漆,不需要動力方向盤或電動刹車,他們所需要的,是在被太陽烤乾的嘴邊吸一根萬寶路香菸。
喜歡豪華車的人,可能很有錢,也可能很窮,不過他們喜歡讓自己看起來很有錢。他們希望表現出與眾不同,具有影響力,從他們衣服的剪裁和房子的大小,也可以看出這點傾向。然而,他們心中成功的感覺,多半來自於他人的讚美,而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看到彆人開勞斯萊斯,可以讓他們一整天都不舒服。
喜歡敞篷車的人,不想與世隔絕。當然,他們希望這世界也能進入他們的車裡,有風輕輕吹過髮梢,有陽光親吻他們的臉,他們喜歡敞篷車帶給他們的那份逍遙自在。
喜歡雙門車的人,喜歡控製彆人。彆人一進入他們車子的後座,就成了他們真正的俘虜,冇有出入方便的逃生門。雙門車對於有控製慾的人來說,的確具有某種特殊的吸引力,他們控製了旁人的生命,而且隻顧自己輕鬆舒適,並不在乎彆人的感受。
喜歡四門車的人,尊重彆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出入口,可以自由進出他們的車子,因為他們討厭被人催促的感覺。他們給每個人一個出口,表示尊重他人選擇的權利,即使對方選擇離開他們,他們還是同樣尊重對方的決定。然而,就因為他們不企圖控製彆人、限製彆人,彆人反而願意搭他們的車。
喜歡省油車的人,大多很現實。隨著油價飛漲,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交通工具能夠經濟省油。所以,如果他們選擇這一類的汽車,表明他們很可能是個腳踏實地的人,而且非常現實。對他們而言,童年那種放縱自己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現在必須穿著得體,舉止優雅。他們最關心的不是如何獲取身份和地位,而是保有目前已經擁有的身份和地位。
2.從對車身顏色的喜好上看
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對車的顏色的喜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出他的性格。喜歡紅色的人,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對自己充滿自信,對人熱情,喜愛開快車。喜歡黑色、白色的人,工作熱情高,萬事追求完美的境界。喜歡藍色的人,做事冷靜,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喜歡黃色的人,樂觀,好交際,朋友眾多。喜歡綠色、銀色的人,處事中庸,行事穩當,性格堅強。
3.從駕車的方式看
一個人控製汽車的方式與控製自己的方式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果把車子視為一個人肢體的延伸,那麼開車的方式就是肢體語言的機械化身。一個人在方向盤後的舉動,反映出他每天的心情與態度。
按規定速度開車的人,對他們而言,開車不過是帶他們去要去的地方,而不是一種真正快樂或刺激的體驗。他們守法,儘自己應儘的義務,通常以平穩、容易控製的速度開車。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中庸的態度,即使有很大的把握,也不會驟然冒險。他們為人可靠,不馬虎,可能很適合在政府機關上班。
行車速度比規定速度慢的人,坐在方向盤後麵令他們覺得害怕,覺得無法操縱一切。他們總是避免把東西放在自己手裡,隻要有人授權給他們,他們立刻把權限縮至最小。他們嫉妒他人不斷超越他們,而他們膽小怕事的個性也令他們的家人、朋友失望。
超速行駛的人不會受製於任何人,他們很積極,而且憎恨權勢。他們不允許他人為他們設限,如果有人企圖這麼做,他們會找出極端而且可能很危險的方法來維護自己的獨立自主。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很有可能都十分嚴格,而這是他們發泄心中怒氣的唯一方法。
大聲按喇叭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喜歡尖叫、大喊、發脾氣;在馬路上,他們則使勁按喇叭。他們對挫折的應變能力極差,經常覺得受彆人的威脅。他們通常以一連串的高聲謾罵來表達心中的焦慮和不安,發怒的程度完全和刺激他們生氣的原因不合。他們做事無效率、無能力,即使哪兒也冇去,也總是顯得匆匆忙忙。
不換擋的人,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好好的。他們比較喜歡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有時候這麼做遭遇的困難比較多,他們也很少向他人請教。冇有人告訴他們該往何處去,可能常常是他們告訴彆人該怎麼做。他們是實踐家,憑直覺行事,而且喜歡把事情攬在自己身上。綠燈一亮,搶先往前衝,凡事比彆人搶先一步是他們生存的方式,他們喜歡勝利的感覺,因為他們不想被烙上失敗者的標記。他們已經學會隻有積極且有競爭力才能夠成功。隻要有一條線,他們總是第一個站在線上的人。他們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後看彆人離他們還有多遠。
綠燈亮後最後發動車的人,會覺得這樣很安全,有保障,用不著和他人競爭。冇有人會傷害他們,他們讓彆人擠破頭去拿第一。他們早已學到,隻要不鋒芒畢露,就不會遭人拒絕或被人傷害。他們把這個觀念也用在其他地方,讓他人先走,他們就不必與之競爭了。
不學開車的人,不學開車使他們置身於依賴和無助的情境中。這增加了他們的自卑感,因為他們受製於他人。在他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他們也是習慣退居積極者的背後。他人對他們的評價駕馭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永遠冇有駕照的人,擅長告訴彆人他們要怎麼做,但做出來的成果,卻往往與他們所說的相去甚遠。不過,隻要有足夠的刺激,他們最後還是會把事情做完。他們把自己想象成贏家,但心中卻暗自害怕會輸。他們天花亂墜的言辭可能說得斬釘截鐵,但他們的行為卻消極得很。他們的拖延戰術不但已經變成了一種再自然不過的行為,而且已經形成了一種模式。
習慣坐後座的人,他人的成就令他們有被威脅之感,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想貢獻心力時,不為他人信任與接受。他們喜歡彆人依賴他們,希望彆人在作決定之前,先來問問他們的意見。總之,他們需要一再地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