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過既明 062
往事
書房的門輕輕合上,將外界的喧囂隔絕開來。陳景書踱到窗邊,目光望向庭院深處的夜色,方纔的震驚仍在他眼中揮之不去。
“太像了……”他喃喃低語,“那眉眼,那神態……老周,我幾乎以為是時光倒流,她又站在了我麵前。”
周晟遠為他斟了杯熱茶,語氣平和而沉穩:“我問過了,那孩子的母親確實姓劉。看這相貌,應當就是她的女兒無疑。隻是景書,這孩子今年二十有六,與你……終究是沒有那父女的緣分。”
陳景書沉默良久,最終化作一聲悠長的歎息。他何嘗不知道,他與劉芸一彆三十餘載,各自天涯,更何況,當年他們相處,從來都是發乎情,止乎禮,與那孩子的身世,實在無從談起。
可當看到那丫頭眉眼間與她母親如出一轍的神韻時,沉寂多年的心潮仍不免劇烈翻湧起來——他從未想過,有生之年還能以這樣的方式,見到她的骨血。
“老周,”他轉過身,眼中帶著某種下定決心的神色,“將來……將來若這丫頭隨既明回京發展,她的前程,由我來安排。”
周晟遠微微一怔,隨即失笑:“你這想的,是不是也太遠了些?”
“就當是……我對她母親的一點補償吧。”陳景書的聲音低沉下去,帶著曆經歲月沉澱的愧悔,“當年,是我對不起她。”
那段被歲月塵封的往事,始於三十多年前京都的一個暮春雨夜。
年輕的陳景書剛結束海外求學歸來,因不願按家族安排進入政界,與父親爆發了激烈爭吵。
他憤然衝出那座令人窒息的深宅大院,在漸密的雨絲中漫無目的地走著。行至京師大學堂附近時,雨勢驟然轉急,他渾身濕透,索性站在路旁,望著雨幕發怔。
就在這時,一把略顯陳舊的油紙傘悄無聲息地舉過他頭頂,為他隔出了一方乾燥的天空。
他愕然回頭,看見一個穿著藍布學生裙的年輕姑娘。她梳著兩條烏黑的長辮,眉眼清亮如洗,懷裡抱著幾本線裝書,袖口還沾著些許墨跡。
“春雨寒重,先生當心著涼。”她的聲音也像這春雨,清清潤潤的。
他一時怔住,竟忘了道謝。
那姑娘見他無事,便將傘柄輕輕遞到他手中,自己則將書本護在懷裡,快步跑進了不遠處的京師大學堂校門。雨水打濕了她的肩頭,她卻渾然未覺。
陳景書握著那把還帶著體溫的竹製傘柄,站在原地,看著那個消失在雨幕中的纖細背影,心底某個角落忽然被輕輕觸動。
傘麵上繪著幾枝疏淡的墨梅,彷彿還縈繞著淡淡的書卷氣息。
那一夜,他徹夜未眠。眼前總是浮現出那雙清亮的眼睛,和她在雨中護書奔跑時裙裾飛揚的模樣。
此後數日,他幾乎天天去京師大學堂附近徘徊。他本就是京都圈子裡備受矚目的陳家少爺,想要打聽一個姑娘,並非難事。很快他便知道,她叫劉芸,是國文係的學生,母親病逝,父親在中學教書,標準的書香門第,雖清貧,卻清白。
那是個婚戀自由之風初興的年代。陳景書便是新思潮的追隨者。
他設法認識了劉芸,從最初的感謝還傘,到後來的相約去圖書館、聽講座、逛琉璃廠的書店。
劉芸起初是矜持的,她很清楚兩人家世的懸殊。可陳景書不同於她印象中的紈絝子弟,他思想新穎,卻尊重傳統,加上他那樣真誠、熱烈,帶著她從未接觸過的廣闊世界的氣息,最終,她還是沉溺在了他那雙飽含深情的眼睛裡。
他們在未名湖畔討論詩詞,在西山腳下采摘紅葉,他帶她去看未對公眾開放的皇家園林殘跡,在昆明湖的冰麵上牽著她的手教她滑冰…
那段時光,是陳景書灰色家族生涯中唯一鮮亮的色彩。
然而,如同所有類似的故事一樣,風言風語終究吹進了高牆深院。
陳家長輩得知他竟與一個清貧教員之女往來甚密,勃然大怒。
在陳老爺子看來,這比兒子拒絕從政更不可接受。
“蘇家小姐蕙質蘭心,與你自幼相識,纔是良配。”父親的書房裡,沉香嫋嫋,話語卻冰冷如鐵,“下月初六,便是你們的訂婚之期。”
陳景書激烈地反抗,他甚至絕食明誌。
可母親含淚的哀求與父親最後的通牒,讓他徹底絕望:“你若執意妄為,京師大學堂將再無劉芸立錐之地。她父親……恐怕也要另謀高就了。”
與此同時,劉芸也在校園裡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先是獎學金資格被重新審核,然後是留校任教的推薦名額莫名擱置。
劉芸不傻,她隱約感覺到了什麼。
直到有一天,一場精心策劃的“誤會”發生了。
劉芸在報紙上看到了陳景書與某位世交千金的“訂婚啟事”,白紙黑字,言之鑿鑿。
幾乎同時,幾個自稱是陳家女眷的人找到劉芸,用極其侮辱性的言語,讓她“認清自己的身份”,“不要癡心妄想耽誤景書的前程”。
內外交攻之下,劉芸的心碎了。
她本就因門第之差而敏感自卑,此刻更感屈辱和絕望。
她不相信陳景書會如此負她,可那報紙上的訊息和那些貴婦輕蔑的眼神,像一把把淬毒的刀。
在一個霧氣彌漫的清晨,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京都姑娘,帶著一顆破碎的心和簡單的行囊,沒有告訴任何人,獨自登上了南下的火車。
她要去一個沒有陳景書,沒有這些傷心往事的地方。
她具體去了哪裡,沒有人知道。
當陳景書幾經周折,終於衝破封鎖跑出來尋找劉芸時,隻得到她家“已舉家搬遷,不知去向”的訊息。
他像瘋了一樣找遍了所有她可能去的地方,卻一無所獲。
那個在雨夜為他撐傘的姑娘,如同水滴彙入江河,從他的世界裡徹底消失了。
心力交瘁的他回到家中,麵對的是父親冰冷的最後通牒,和母親以死相逼的眼淚。劉芸的“不告而彆”徹底擊垮了他的反抗意誌。
他像一具被抽空了靈魂的木偶,不再掙紮,不再言語。
最終,他接受了家族的安排。
成為陳家的繼承人後,他在事業上取得了遠超父輩的成就。然而他終身未娶——即便曾經的未婚妻蘇婉後來另嫁他人,他也始終獨自一人。
許多年後,他知曉了當年的誤會,也得知家人曾給過她那樣的羞辱,心痛如絞。他曾在暗中派人尋訪她的下落,隻斷續得到一些模糊的訊息:說她去了南方一座小城,似乎……已經嫁人了。
直到今天,在周家老宅,看到林薇與那酷似劉芸的眉眼,所有被時光深埋的記憶,裹挾著那個雨夜的氣息,洶湧而至。
如果當年沒有分離,劉芸或許不需要經曆那些磋磨,她也會是個養尊處優的太太,他們的女兒,也該是這樣,既有書卷氣的優雅,又不失應對世事的從容。
即便生活平凡,即便經曆了那麼多不如意,劉芸依然把女兒教得這樣好。
那個曾經在雨夜為他撐傘的姑娘,終究沒有向生活低頭,而是在另一個城市,用另一種方式,活出了自己的風骨。
隻是,他永遠失去了問她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