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青雲山知青林場走來 第88章 為了未來的美好生活
這處物件了,林鴻彬在空間裡乾的更起勁了,美好生活還得靠空間支援。這有了愛情的滋潤,乾活都用心不少,不像之前有點散漫。
先弄了塊水田,把今天弄到的粳稻穀給撒進去,也沒做浸種之類的步驟,主要的原因還是不會,就空間這尿性,好像也沒必要學。
木梨、茉莉的枝條也做了扡插。
忙完了田裡的,繼續喂野豬、竹鼠和魚,這是每天的在空間裡的工作,不能少的。
今天特地關照了那幾群禽類。
在縣裡買的雞蛋、鴨蛋、鵝蛋孵化後都養了一些天了,還有過年前那些為林場孵化的雞蛋,已經能從羽毛、腳、嘴等分辨出來是不是不同品種了。
雞都長大了,能分辨出來有5~6種,畢竟是一家家農戶拿來賣的的,肯定有不同的。
一種是河田雞,這個重生前經常吃,所以認得,畢竟“三黃三黑三叉冠”特征太明顯了。河田雞體型不大,但蛋白質多、脂肪適宜、肉質細嫩、皮薄肉脆、肉湯清甜,就兩字:好吃!
這個品種不多,就二十隻,是縣裡買的雞蛋孵化的,這個品種可以繼續繁育。但河田雞個頭真的不大,正常的成年公雞也才三斤多,母雞成年也才2斤半左右,而且母雞8個月以上才能成年生蛋,希望在空間裡能有所進化。
一種是斤黃雞,穿越前家裡養過。九斤黃雞,為華夏本土品種,多為棕黃色,背部寬,胸部肥厚,臀部發達,成年雄雞體重一般在九斤左右,十斤以上的也不少見,所以被稱為“九斤黃”,俗稱“九千歲”。
公雞閹割後,最高可達14斤。這肉多的雞太合適現在社會的需求,可以重點的繁育。
這個品種的也不多,也就30來隻,個頭明顯比其他雞大了一號,林鴻彬把最大的一隻抓來拎了拎,應該有10斤左右,看了看雞冠和羽毛生長情況,又算算時間,這雞還沒成年,這些雞在空間裡也才孵化100多天,個頭還能長一長。
九斤黃雞個頭大,生長期當然也長,當年他家養了8個月左右才成年。
雞裡麵最多的是與林場、村裡養的同一個品種,林鴻彬通過觀察,這個品種的雞適應性強、耐粗飼,產蛋量大,蛋也大,出肉率高,且肉質細嫩、肉味芳香、皮薄骨細。
這個品種很不錯,能被普遍飼養也是有原因的。第一批在空間裡孵化長大的雞看羽毛和雞冠的長勢應該是成年了,看著比村裡和林場的大了一號,目測有大了兩成左右,成年大公雞普遍7斤多接近8斤,快趕上普通9斤黃了。
算算時間也要養5個月多才能成年,不知道在空間裡繁育幾代後會是什麼樣的。林鴻彬決定林場以後就主養這個了品種的雞了,5個月就能出欄了,快一點的4個月多就能出欄。
還有幾種雞也各有特色,個頭比河田雞大一些,但綜合肉質、產蛋率、成長時間等,暫時不太想推廣。
水鴨的羽毛也都長齊了,有兩種。一種是黑羽,品種名不知,行走靈敏、體態輕盈,是最早買的那10個鴨蛋孵化的,5公4母,還有一個沒孵化成功,已經開始產蛋了,產蛋量看著很不錯。
另一種是白羽水鴨,品種名也不知,嘴巴和腳蹼是黑的,公鴨6隻,母鴨11隻,還沒有開始產蛋。
不是所有的鴨蛋都孵化成功,就算在空間裡,鴨鵝孵化的時候也有出現死蛋,看來孵化鴨鵝不像孵雞那麼容易啊,或者有自己沒有掌握的細節。
番鴨隻有一個品種,有白羽、黑羽或黑白相間。第一批9隻番鴨已經成年,紅色瘤頭很明顯,體型大,跟林場養的鵝差不多,凶猛好鬥,還會飛,但不會長時間待在水中,聽說番鴨還會像雞一樣孵蛋,現在還沒看到。
鵝的品種應該有三種,看羽毛的長勢都還沒成年。
一種白鵝,這個是最早孵化的那一批,也已經成年,品種名也不知,與林場裡養的一個模樣。
一種是灰鵝,品種名還是不知。
最後一種毛羽也是灰的,但脖子更長,頭更大,吃的還多,體型也比同時孵化的灰鵝更大一些,按這模樣可能是獅頭鵝。
林鴻彬暫時還不想雜交育新出品種,先保種,擴大種群後再考慮雜交新品種,現在得把這些禽類處理一下。
林鴻彬又弄了七個雞舍,雞舍隔開,把雞分成四群,河田雞一群,類似九斤黃雞的一群,跟村裡養的同一品種的一群,剩下的一群,生下的雞蛋也是分開放。剩下的雞舍要養第二代的。
然後又弄了10個池塘,池塘裡撒了一些田螺,引了一些半大的魚,移來一些荷和芡實,又在池塘周圍移種了蘆葦。把不同品種的鴨、鵝分開養。剩餘的池塘也是準備培育第二代的。
整這些禽類就把林鴻彬弄的疲憊不堪,連野豬、竹鼠、魚都沒喂就先休息了,等休息好了才起來繼續乾活。
現在每天都勻一些時間挖新湖,新湖準備挖兩個,靠近兩條溪流下遊的位置,與舊湖各隔著50來米的距離,預計半徑50米左右。挖好後把淡水魚移進新湖,空間自然生成的湖準備灌海水養海鮮。
為了未來的美好生活,加油!林鴻彬暗自給自己打氣。
新的一天,照樣的鍛煉做早操,自從林鴻彬提建議說用唱歌糾正口語發音後,晨練又多了一項唱歌的專案。
“向前!向前!向前!預備起!”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張建華很會選歌啊,選的都是慷慨激昂的歌曲,一首歌後,整個林場的精神都亢奮了。
早飯後,生產隊安排犁田人來了,是下厝那一房的,按輩份是林鴻彬的叔公輩。
林鴻彬算是長房的長孫,也是這一輩的老大哥,輩份低,但在村裡的地位還可以,村裡人現在還認這個,當然也有自己家爺孫倆都是“乾部”的關係!
這位村裡的叔公背著犁,趕著牛。牛的背上還有一捆半乾的地瓜藤。
“叔公,沒想今天安排你過來,今天要辛苦你了。”
“莫得事,田在哪裡?”
林鴻彬把表弟叫出來:“建新,你帶師傅過去。”
又找到祝曉燕,“曉燕,我過會出去割點草喂牛。”這要談物件了,要做什麼事情還是需要溝通一下。
空間裡芒草、茅草、蘆葦正新鮮那,弄點出來喂牛。它這難得出趟差還不給吃頓好的?
至於人的午飯就不用安排了,他會和蓋土坯房的鄉親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