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我從青雲山知青林場走來 > 第297章 遲早要成為一家人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我從青雲山知青林場走來 第297章 遲早要成為一家人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名單是拿到了,可如何妥善安排這些人,成了擺在麵前的問題。

好在仔細梳理後發現,被送上山的這些人級彆都不算高,級彆從

16

級到

22

級不等,年齡跨度也較大,最小的

29

歲,最大的

45

歲。

其中幾位

19

級到

22

級的人員,是大、中專畢業、享受乾部待遇的人員。

這讓林鴻彬心裡稍稍有了些底,至少在人才儲備方麵,還是有可挖掘之處的。

人員崗位分配上,那一位16級的乾部由上級直接指定為育種中心黨委副書記兼副主任,剩下其他人的具體崗位,則需要育種中心自行安排。

按照規定,如此重要的人事安排,必須召開黨委會共同商議決定。

黨委會上,大家圍繞人員的特點、崗位的需求展開了友好且有序的討論。其實就是林鴻彬、黃鎮山、張鈺琪幾人,圍著茶座,邊泡茶邊聊天。

經過反複斟酌,最終確定將5人安排進辦公室,接替原來知青的工作,負責日常行政事務的處理,這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剩下的

24

人,全部送到各專案組,其中級彆高一些的擔任專案組副手,主要負責行政事務,協助專案組技術員盯進度、理瑣事,確保育種工作不耽誤。

人員安排定下來後,蓋章,郵遞給上級部門,算是上報了。

上報之後,人員便陸陸續續來報道了。

報到的場景各異,有些人是一個人背著簡單的行囊獨自前來,眼神中帶著對新環境的期待與忐忑;

還真有幾位則是拖家帶口,拎著被褥、鍋碗等行李,全家都帶著一股怯意,生怕育種中心在這方麵做文章。

林巧玲,陳曉慶他們負責接待。

“同誌,不用緊張,也不用有什麼顧慮。”

“我先給你們介紹一下住宿的安排:5歲以下的小朋友跟你們自己住,大一點我們統一安排住集體宿舍,單位領導的孩子也都是這樣的。”

“這是臨時安排,那邊在蓋樓房,等蓋好了,你們一家就可以住一起了。”

“還有,你們把行李放好後,最好把個人衛生也搞一下,洗個澡什麼的。

我們單位在內務方麵是按部隊的要求管理的,對個人衛生要求比較高。

需要熱水可以自己燒,澡堂旁邊都有土灶。

不用擔心找不到,我會安排人先帶你們走一圈,熟悉熟悉環境。”

等所有人員到齊,育種中心召開一次行政會議。

陸誌高在南繁,雜交水稻專案到了最後的技術總結階段,他一時間還離不開,水稻育種基地就由小林代替陸工來開會。

會議一開始,林鴻彬便嚴肅地說道:“有幾條規矩,新到的同誌一定要記住。”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繼續說道:“第一,育種中心是生產單位,要始終堅持以技術為核心,以服務為導向的理念,行政部門的所有工作都必須圍繞技術團隊的需求展開......”

林鴻彬將在育種中心第一場行政會上,關於核心任務和工作要求,一字一句地複述給這些新到的同誌聽,生怕他們理解不到位。

緊接著,他又強調:“第二,育種中心是生產單位,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生產,我不希望在青雲山看到這個鬥爭、那個鬥爭的。

在座的同誌,有的受過委屈,有的挨過批評,可這都是過去的事情。

到了青雲山,都是一條船上的人。誰要是想搞小動作,拉幫結派,或者拿過去的事說三道四,發現一個處理一個,絕不姑息!”

林鴻彬之所以如此嚴厲地強調這一點,這些人曾經遭受過錯誤批判,誰也無法保證他們心中沒有芥蒂,或者不會想要利用曾經被對待的手段為自己謀取利益。

受害者變成傷害者,這在之前的鬥爭中經常出現。

提前把醜話說在前麵,既是警示,也能在真的發生問題時,有明確的處理依據。

或許是曾經的經曆讓他們變得更加謹慎,或許是剛到新環境還不熟悉,暫時沒有心思搞其他事情,反正這批人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表現得還算規矩,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然而,新的問題很快又出現了--這批人的孩子就學問題。

如果是上初中、高中的孩子,還好解決一些,因為學校有寄宿條件,孩子們可以在學校住宿,家長也能放心工作。

但小學生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最近的石洋小學不僅距離遠,石穀村到學校也不通公路,如果從育種中心去石洋小學那還挺費時間的。

如果讓育種中心自己單獨搞個學校,一來成本高,二來學生數量太少,根本不現實。

這個問題讓林鴻彬頗為頭疼,他思來想去,最終找到了正在負責蓋房子的三個生產隊長。

“我有個想法,把石洋小學遷到育種中心來,你們覺得怎麼樣?”

林鴻彬開門見山地說道。

話音剛落,一位陳姓生產隊長便立刻皺起了眉頭,出聲反對:

“把石洋小學遷到育種中心?那我們村裡的娃上學不就跑遠了?本來在家門口就能上學,多方便,現在遷走了,孩子們每天要走那麼遠的路,太不方便了。”

石洋小學就在陳姓生產隊長家隔壁,對他來說,學校遷走,影響最大。

林鴻彬早有預料,他不急不緩地解釋道:

“你先彆著急反對,聽我把話說完。如果學校遷過來,育種中心可以提供免費住宿,孩子們不用每天來回辛苦。

而且,我們育種中心食堂的菜可比你們家裡的豐富多了,孩子們在這邊吃飯,營養也能跟上。”林鴻彬試圖用這些優厚的條件來誘惑他們。

“我們各家現在吃的不差,而且娃還這麼小,離開家住在學校裡,我們做家長的也不放心啊。”

“這一點你們完全不用擔心,”林鴻彬立刻接話,“我們會安排專門的人員負責照顧這些孩子,絕對會比你們這些糙漢們帶的好。”

“而且,我們單位的這些技術員們也會抽空去上上課,他們曾經可都是大學老師哦。單靠我們村小的這些民辦老師可教不好娃的。”林鴻彬使出最後的殺手鐧。

就算這幾年沒有高考了,但在村民的樸素的觀念裡,念好書是脫離“農業戶口”困境最好的途徑之一。

其實,林鴻彬還有個心思沒說透。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知青遲早是要離開青雲山的。

等到知青們都走了,育種中心的農活,基本上還是要落在當地村民身上。

從長遠來看,育種中心和村民們遲早要成為一家人,互相幫襯著,才能實現共同發展。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