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記 > 第20章 石磨煙火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記 第20章 石磨煙火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我的記憶深處,一大家子曾擠在三間簡陋的茅草屋裡。

其中一間,裡麵擺放著一台龐大的石磨,石磨彷彿一位沉默的老者,穩穩地立在屋子中央,見證著歲月的變遷。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除了地瓜乾需前往大隊的石碾上碾製,玉米、麥子、高粱等,都靠這台石磨磨出麪粉。

那時,家中的孩子們尚年幼,一頭小毛驢成為推磨的得力助手。

每當磨麵,小毛驢便套上繩索,圍著石磨一圈又一圈地轉著,腳步有節奏地叩擊地麵,發出沉悶的

“噠噠”

聲,與石磨碾碎糧食的

“嘎吱”

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獨特的生活樂章。

隨著哥哥姐姐漸漸長大,家中決定賣掉小毛驢。

兄弟姊妹們滿心不捨,畢竟這頭小毛驢曾為這個家默默付出,留下了許多難忘的回憶。

然而,賣掉毛驢後,家中也節省了餵驢的草料。

此後,誰有時間,誰就來推磨。磨盤上,總是堆放著麥子或玉米,自己動手磨麵,既省錢又方便,還免去了去大隊石碾排號的麻煩。

在大隊裡排隊碾米麪,常常要等到半夜才能輪到自己,更何況我家人口眾多。

而且,當時大隊裡還冇有磨麵機,一切都隻能依靠人力與畜力。

院子裡,還有一台專門磨豆漿的小石磨。

每當娘準備磨豆漿,我和哥哥姐姐們們總會圍在一旁,好奇地看著娘推動磨盤。石磨緩緩轉動,乳白色的豆漿如涓涓細流般湧出,散發著淡淡的豆香。

娘將磨好的豆漿倒入鍋中,隨後便開始準備做小豆腐的食材。那時用來做小豆腐的菜,遠不像如今這般新鮮多樣。

一種是曬乾的蘿蔔纓子、胡蘿蔔纓子,需先用大鍋煮熟,再用水泡發,之後用刀細細剁碎;另一種則是辣菜葉子,同樣要先煮熟剁碎。

待豆漿在鍋裡翻滾沸騰,娘便將剁好的菜倒入鍋中,撒上一把鹽。在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花生油是極其珍貴的,每次做菜,娘都不捨得放一滴。

即便如此,小豆腐出鍋時,那股獨特的香氣依然能瞬間瀰漫整個院子,刺激著大家的味蕾。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小豆腐,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神情。

平日裡,我家的主食便是地瓜和地瓜乾,搭配著自家醃製的鹹菜。

家中有一個能裝一百多斤的大缸,每到小雪時節,農村迎來白菜豐收,娘會挑選出品質上好的白菜,儲存在家中的白菜窖裡,以供日後食用。而那些冇有捲心的大白菜、辣菜疙瘩、蘿蔔,則會被用來醃製鹹菜。

醃製鹹菜所用的鹽土,是從村東灘的鹽堿地上掃來的。經過太陽的暴曬,鹽堿地上結晶出一層白白的晶體。

娘將掃來的鹽土帶回家,先燒上一鍋開水,待水冷卻後,倒入大缸中,接著把各種要醃製的菜放進去,最後將鹽土覆蓋在上麵。一週過後,鹹菜就可以食用了。

也許有人會心生疑問:“你們那裡不是有鹽場嗎,為何不用鹽醃製?”

事實上,在那個年代,鹽的管控極為嚴格。

鹽場有護衛隊日夜巡邏,嚴禁外人靠近;大隊裡也有看坡的民兵,時刻警惕著。即便你是去拾草,回家時若碰到民兵,他們也會仔細搜查,看看筐裡是否偷藏了生產隊的莊稼糧食。

一旦被髮現,不僅工具會被冇收,生產隊分東西時還會剋扣你的分量。而且,當時人們的集體觀念很強,對於公家的東西,絕不隨意拿取。在所有鹹菜中,魚鹵堪稱我心中最美味的存在。

那時,大隊有一個捕魚船隊。每次聽聞船隊在東營碼頭靠岸,家家戶戶都會用擔張鉤挑著兩個白鐵皮捲成的水桶,步行六七裡地前去討要船上醃魚剩下的魚湯,也就是魚鹵。

魚湯裡,半截半塊的魚身、魚頭、魚尾、魚腸子、魚肝、魚鱗和小魚混雜在一起。每家隻允許挑一擔,多了船隊便不給。

為了防止魚湯在途中晃出,人們會在桶裡摞上幾把海蓬菜,這樣便能避免魚湯溢位。

回到家後,將魚鹵倒入大鍋中熬煮,直至開鍋煮熟。待冷卻後,盛出來放進一個大罈子裡。

吃的時候,用勺子撈出一些,蘸著地瓜乾吃,那獨特的鮮香滋味,瞬間在舌尖上綻放。

大家之所以都爭著去討要魚鹵,還有一個原因:運氣好的時候,能碰上船上的人做飯,他們做多了吃不完的魚,會用瓷洗臉盆端出來,放在船板上分給前來挑魚鹵的人。

這對於平日裡難得吃到魚肉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場豐盛的犒勞,在路上乾活的人,可冇有這樣的口福。

在那個糧食短缺的年代,吃米麪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隻有過年過節時,一家人才能吃上一頓。生產隊分的糧草,遠遠不夠一家人吃,燒火的柴草也常常不夠用。

然而,對於兄弟姊妹們來說,過年過節不僅意味著能吃到米麪,還能品嚐到魚肉。每次過年過節吃完魚肉,我總會拉肚子。

特彆是四哥王家,在家裡是出了名的“拉腚子”,偶爾吃一頓肉就拉肚子,才被家裡人給起的外號。

一方麵,一年到頭難得吃幾回肉,一旦有機會,便會忍不住多吃;另一方麵,那時候人們大多直接飲用生井水,很少有人喝熱開水,腸胃自然難以承受。

生產隊時期,種地全靠土雜肥,冇有如今種類繁多的化肥,每畝地的產量僅有幾百斤。

做飯也全靠燒草,不像現在有煤和燃氣。

生產隊收穫的玉米秸、地瓜蔓、麥秸草,一部分要留作冬天到春天青草未長時喂牛,還要留下一部分作為養豬的燒火草,剩下的纔會分給每家每戶。

即便如此,這些柴草依然不夠做飯用。於是,人們便漫山遍野地拾草。

有的人用扒簍子收集散落的乾草,有的人則拿著钁頭、二齒鉤挖草根。每家都屯著一大垛柴草,以備一年做飯所需。

回首往昔,我感慨萬千。

與六零年的艱難歲月相比,如今的生活,不知強了多少倍!那些曾經的苦難與艱辛,都化作瞭如今幸福生活的註腳,時刻提醒著人們珍惜當下,銘記過去的歲月。

而那段鐫刻在記憶深處的鄉村舊憶,也將永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成為我心中最寶貴的財富

在時代的洪流中,那段艱苦的歲月早已遠去,但它留下的痕跡,卻如同深深的烙印,永遠印刻在我們的心中,成為曆史長河中不可磨滅的片段,訴說著生活的不易與堅韌。

過去的艱苦歲月,是對今日幸福生活的最好詮釋。那些在艱難中砥礪前行的日子,不正是為瞭如今這來之不易的安寧與富足嗎?

在歲月的變遷中,曾經的鄉村生活已漸漸遠去,可那些溫暖而質樸的記憶,卻如同陳釀的美酒,在時光的窖藏中愈髮香醇,值得人們用一生去回味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