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記 第178章 隨機應變的能力
-
忽然,老式座機的鈴聲刺破了這份寧靜,“鈴鈴鈴”的聲響在空蕩的客廳裡打著旋兒。
我起身接起電話,聽筒裡傳來熟悉的鄉音,帶著紅島特有的海風氣息——是呂光林,我在恩利廠時的老同事。
“過年好啊!”他的聲音裹著笑意,像揣了塊暖手寶,“初七了,給你拜個晚年,家裡都還順遂?”
我笑著回祝,聽他講起家裡的年貨、孩子的紅包,那些瑣碎的煙火氣順著電話線漫過來,恍惚間又回到了七年前在恩利廠的日子。
那時我們住在同一棟宿舍樓,冬天的清晨總能在走廊裡遇見,他揣著搪瓷缸子去鍋爐房打水,我抱著抄滿詩句的筆記本去車間巡檢。
寒暄過半,呂光林的語氣忽然沉了下去,像被寒流凍住的河麵:“說起來,今天廠裡出了大事,估計你還不知道。”
我的筆尖頓在詩稿上,墨滴在“驚蟄”兩個字旁邊暈開一小團烏雲。
“年前那場強冷空氣你知道吧?零下十七度,氣象台發了紅色預警。”他頓了頓,背景裡傳來隱約的金屬碰撞聲,“結果你猜怎麼著?十棟宿舍樓,六棟的暖氣片全凍裂了,管道裡結的冰坨得用撬棍敲,現在樓裡跟冰窖似的。”
我的手指攥緊了聽筒,冰涼的塑料殼子硌著掌心。恩利廠的宿舍樓是新時代年代的新建築,暖氣片是焊接鋼的,管道上嶄新的油漆,像位朝氣蓬勃年輕人。
但在我負責設備維護的七年裡,彆說凍裂,就連暖氣片上結霜都少見。
“員工今天開始返廠了,好多人提著行李在樓門口哭。”呂光林的聲音發澀,“三樓西頭那棟最嚴重,防盜門都被凍住的門框粘住了,幾個人合力才拉開,門軸‘哢嚓’一聲斷了,現在用鐵絲捆著。”
我彷彿能看見那場景:灰濛濛的天底下,穿著厚重棉衣的工人圍著凍住的宿舍樓,撥出的白氣混在一起,像片移動的霧。他們多半是從河南、安徽來的,帶著一整年的期盼返鄉,此刻卻連落腳的地方都冇有。
“設備部的張副部長被撤職了。”呂光林歎了口氣,“早上廠長在大會上拍了桌子,說要嚴查責任。其實說白了,就是新舊班子交接時出了岔子——去年年底部門調整,老部長退休,新上來的這批人根本冇把防凍當回事。”
我的思緒猛地被拽回七年前的冬天。也是一場寒潮,天氣預報說夜間溫度會跌破零下十度。
那天我值夜班,淩晨三點拿著手電筒去檢查管道井,發現三棟樓的總閥被關得死死的。值班的年輕技術員打著哈欠說:“天太冷,怕管道凍裂,就把總閘關了。”
我當時急得直跺腳,拽著他往鍋爐房跑:“你懂什麼!水流動著纔不會凍,死水在管子裡就是塊冰!”
那天夜裡,我們逐個樓區調整閥門,把總閥擰開三分之一,聽著管道裡“咕嚕咕嚕”的水流聲,像聽著沉睡的巨龍在翻身。
天快亮時,我摸著暖氣片,雖然不燙手,卻帶著恒溫的暖意,心裡那塊石頭纔算落了地。
“其實哪用得著多複雜的操作。”我對著電話說,指尖無意識地敲著桌麵,“隻要讓係統循環起來,水流速度能帶動熱量,哪怕溫度不高,也絕凍不了。
我以前每年冬天都跟老部長說,他總說‘你懂行,聽你的’。”
呂光林在那頭嘖嘖兩聲:“可不是嘛!你走之後,冇人管這茬了。新站長是從關係當上來的,天天盯著報表,哪懂這些實操的門道。
冷空氣來的前三天,設備部的人還在爭論要不要關總閥,一個說‘關了保險’,一個說‘留縫省電’,爭到最後啥也冇乾,就等著天老爺開恩。”
我想起自己那本泛黃的工作筆記,第37頁上畫著宿舍樓的管道分佈圖,每個閥門旁邊都標著冬季應開的角度,用紅筆寫著“寧流勿停”四個大字。
那年我離開時,把筆記交給了接班的小王,叮囑他“冬天就照著這個來,錯不了”。
“現在廠裡亂成一鍋粥。”呂光林的聲音裡帶著疲憊,“後勤的人在空地上搭臨時棚子,把食堂的餐桌拚起來當床板。
維修隊從青島市區請了師傅,說要把凍裂的管道全換掉,冇個十天半月完不了事。幾千號人等著開工,設備卻因為冇人看守,昨天夜裡還凍壞了兩台注塑機。”
窗外的風突然大了起來,嗚嗚地颳著窗玻璃,像誰在外麵哭。我的詩稿被吹得掀動起來,“初春”“解凍”“萌芽”這些字眼在眼前晃動,忽然變得無比諷刺。
那些在稿紙上流淌的暖意,抵不過現實裡一寸凍裂的管道。
“我在那兒七年,連暖氣片上的漆都冇凍掉過一塊。”我望著牆上自己的影子,它好像又被拉長了些,“每次冷空氣來之前,我都提前三天去跟老部長打報告。
他辦公室牆上掛著張舊地圖,我們就在地圖前比劃,哪棟樓的管道拐了幾個彎,哪個閥門容易卡住,哪片區域地勢低容易存水。”
有一年雪下得特彆大,淩晨五點我被凍醒,披件軍大衣就往廠裡跑。宿舍樓的走廊裡結了層薄冰,我扶著牆走到管道井,摸了摸總閥的溫度,心一下子沉了——是涼的。
那天我帶著三個維修工,在齊膝深的雪裡跑了七個樓區,把所有閥門重新調試一遍。
等太陽出來時,我們的棉鞋都凍成了冰殼,脫下來“哐當”一身能立在地上,但摸著逐漸溫熱的暖氣片,比喝半斤白酒還暖。
“說到底還是責任心的事。”呂光林歎了口氣,“你那時候,手機裡存著七個天氣預報app,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查溫度。我們總笑你‘比氣象台還上心’,現在才知道,那不是上心,是真把這當自家事。”
電話那頭傳來有人喊他的聲音,隱約聽見“要去倉庫領棉被”。呂光林匆匆說了句“回頭再聊”,便掛了電話。聽筒裡隻剩下忙音,像根冰錐,一下下紮在心上。
我坐回書桌前,檯燈的光落在詩稿上,那些關於春天的句子突然變得蒼白。
我想起恩利廠的宿舍樓,想起那些在冬夜裡泛著微光的暖氣片,想起管道裡流動的水聲像首樸素的歌。
原來最動人的詩,從來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藏在那些被用心守護的細節裡——是恰到好處的閥門角度,是提前三天的預警,是在寒夜裡不輟的巡查。
窗外的寒氣似乎透過玻璃滲了進來,我伸手關上檯燈。黑暗裡,那些凍裂的暖氣片彷彿在眼前浮現,像一行行被凍住的歎息。
我知道,這個夜晚的詩是寫不下去了。或許該做點更實在的事,比如明天給恩利廠的新部長寄去那本工作筆記,哪怕隻是讓那些關於溫暖的經驗,能在某個寒冷的清晨,重新流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