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 第2章 必須遵循的邏輯規律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第2章 必須遵循的邏輯規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必須遵循的邏輯規律

邏輯思維的規律是邏輯思維形式中內在的必然聯絡,他有基本規律與非基本規律之分。凡是存在於一切邏輯思維形式並對一切邏輯思維形式都有效的邏輯規律就是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

而僅存在於某些或某一邏輯思維形式並僅對這些邏輯思維形式有效的邏輯規律,則稱為邏輯規則,比如定義規則、劃分規則、三段論的規則等。而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有四條: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本章將分析邏輯學的這四個邏輯規律。

消除判斷中的模糊:同一律

同一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在不同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

同一律的基本內容與邏輯要求

同一律的基本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與其自身有同一性。

同一律可用公式表示為:如果a,那麼a,即“a是a”,可記為“a→a”,它表示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概念、每一命題都必須是確定的,都必須與自身保持同一。

根據同一律的基本內容,我們可以將同一律的基本要求歸結為以下兩點:

1保持其確定的內涵和外延

在同一思維過程,我們表達思想時所用的概念,必須保持其確定的內涵和外延。

也就是說,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個概念,原來指稱什麼對象就要一直指稱這一對象,而不能隨意變更。這樣,運用概念和命題進行推理的時候,才能保證思想內容的確定性,否則就會發生思維混亂並引起行動上的錯誤。

2保持命題的確定性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僅要保持概念內容的確定性,而且還必須保持命題的確定性,也就是說,一個命題陳述什麼就陳述什麼,並且其前後的陳述應當一致。同樣,一個命題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也不能隨意變更,否則也會發生思維混亂。

同一律要求思維自身保持同一,並不反對思維的發展變化;同一律的邏輯要求,是以同一思維過程為前提的,如果思維過程不同了,時間、條件變化了,對同一對象使用不同含義的概念、命題,很可能會導致結果也發生變化。

因為客觀事物發展變化了,人們的思維也要隨之發展變化。

違反同一律的要求產生的邏輯錯誤

違反同一律的要求,就會產生邏輯錯誤,這樣的邏輯錯誤主要有兩個方麵。

1混淆詞項,又叫作混淆概唸的邏輯錯誤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加定義地用同一語詞往往可以表達多種不同的含義,指多種不同的對象,它導致了語詞相同但表達的詞項不同的現象,使混淆詞項、混淆概念等邏輯錯誤的產生成為可能。

往往以同一字眼或同一語詞表達不同的詞項、賦予同一語詞以不同的含義是其典型表現。

有這樣一則故事:古代有一男子,一天他的褲子破了一個洞,他回家讓妻子為他做一條跟原來一模一樣的新褲子,於是他妻子照原來的樣式做好後,在褲子原來破的地方剪了一個洞。從邏輯的角度來說,那麼,他的妻子違反了同一律。

在使用語詞表達詞項、指稱對象時,如果是無意地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錯誤就稱為“混淆詞項”或者“混淆概念”。

在我們生活中像這樣概念混淆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所有的老虎都有鋒利的爪牙,去掉了爪牙的老虎也是老虎,所以,失去爪牙的老虎是有爪牙的。”這句話前後明顯是矛盾的。為什麼會產生自相矛盾的錯誤結論呢?原因在於兩個前提中都出現的語詞“老虎”是有歧義的。

在第一個前提中,語詞“老虎”就是老虎,之所以稱為老虎,應當是有鋒利的爪牙的這個意義而言的;在第二個前提中,則是就老虎的一種特殊情況,即對被拔掉了鋒利爪牙這個意義而言的。因而“老虎”這一語詞在這一推理中出現了非常明顯的歧義。

正是這種概念上的歧義造成了上述推理結論的錯誤。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大家通過它能更加清晰、直觀地瞭解概唸的歧義是怎樣產生的。

在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實際問題肯定要比這個例子複雜得多。具有相對意義的詞項,假如混淆了其所相對的範圍或語境,也很容易造成歧義性謬誤。

比如:蚯蚓是動物,所以,大蚯蚓是大動物;這是一條小蛇,而那是一條大蚯蚓,所以,這條小蛇要比那條大蚯蚓小。這裡,“大”與“小”是相對而言的。假如把這種相對概念“大”“小”理解成絕對化的“大”“小”,就會犯歧義性的邏輯謬誤。

除了這些例子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情況,比如:誤用近義詞造成概念混淆;誤用同音字造成概念混淆;把兩個表示不同時間的概念混淆;把反映事物的具體內容的概念混淆為事物本身的概念;同音異形的概念混淆;對象的概念混淆。

所以,如果是故意違反同一律要求以達到某種目的,就稱為“偷換詞項”或者“偷換概念”,兩者的區別隻在違反同一律的動機上而並不在形式上。

2混淆論題的邏輯錯誤

在冇有語境限製的情況下,同一語句可以陳述不同的內容,即它表達的含義有可能是不相同的,這就是語句的歧義性。這就使“混淆論題”邏輯錯誤的產生成為可能,不自覺地或者無意地以一個似是而非的論題來代替原論題的,稱為混淆論題。

這裡要注意的是,“混淆論題”的邏輯錯誤與“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通常來說,我們把那些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用一個似是而非的論題來代替原來的論題的現象稱作“混淆論題”的邏輯錯誤,把彆有所圖而故意違反同一律要求混淆論題的稱為“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

同一律的作用

同一律從形式上說,隻是關於邏輯形式表述思維時應當遵守的規律。隻有遵守同一律的要求,才能使思維在表述上具有確定性,如下圖所示。

對於第一種必要條件來說,人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任何一個詞項都要前後一致地保持含義即內涵的相同,並且使指稱對象即外延也相同,否則,我們在詞項的理解上就要發生混亂。

而任何一個命題都要前後一致地保持意義即內容上的相同和在真假斷定上的相同,不然,我們在命題的理解上就要發生混亂。

而詞項或命題在理解上的混亂,都將導致思維本身的混亂,從而不可能去正確地進行思維以真實地認識客觀世界,不能準確無誤地去表達、交流思想,也就不可能在思想交流的過程中及時地發現、揭露和反駁謬論或詭辯。

對於第二種必要條件來說,人們在表述思維的時候,不能把人們對事物的不同觀點、不同理解,以及運用詞項表示發展並豐富起來的概念、運用命題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所陳述的不同觀點等等都看成是對同一律要求的違反。

這也就是說,不能把同一律和形而上學的世界觀一概而論。同一律既不否定客觀世界本身的運動性、發展性、豐富多彩性,也不排斥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所持有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