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事物的相關性:排中律
-
事物的相關性:排中律
排中律是邏輯思維規律之一,排中律的實質是要求人們的思維具有明確性,不允許在“是”與“非”之間模糊不清,否則就很容產生錯誤的邏輯思維,使人感到晦澀難懂。
排中律的內容和要求
所謂的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a或者非a”。
若是從排中律的內容來看,排中律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適用於兩個不可同假的命題中,即適用於具有矛盾關係或下反對關係的命題。
根據排中律的內容以及排中律與矛盾律的區彆,我們可以將排中律的要求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麵。
在詞項方麵,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在用兩個具有矛盾關係的詞項指稱同一對象時,不能對兩者都加以否定,必須承認其中有一種情況是真的。
例如,不能既否定劉某的行為是“重婚罪”,又否定劉某的行為是“非重婚罪”。而必須承認劉某的行為或者是“重婚罪”,或者是“非重婚罪”,二者必居其一。
在命題方麵,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同時否定兩個具有矛盾關係的命題,必須肯定其中有一個是真的。
例如,命題1:某人正當防衛超過一定限度;命題2:並非某人正當防衛超過一定限度。那麼,命題1與命題2是具有矛盾關係的命題。
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如果對錶述的兩個互為矛盾的命題,或者兩個具有下反對關係的命題,既不肯定這個,又不肯定那個,就要違反排中律的要求。
違反排中律的要求而產生的邏輯錯誤,稱為“模棱兩可”或“模棱兩不可”,如下圖所示。
例如,有人陳述自己的思想說,“說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靜止的,這我不同意。但說有的事物是絕對靜止的,恐怕也不正確”。
這種說法,顯然是對“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靜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絕對靜止的”這兩個矛盾命題的同時否定,當然是違反了排中律,犯有“模棱兩不可”的邏輯錯誤。
應當注意的是,在排中律的實際運用中,對具有矛盾關係的兩個命題固然可以由肯定推否定,並且由否定推肯定,但對具有下反對關係的命題,卻隻能由否定推肯定,而不可由肯定去推否定。
排中律的作用
隻有遵守排中律的要求,才能正確地進行思維表述,才能正確地進行思維,因此,排中律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排中律的作用在於保證思維表述的明確性。
此外,排中律也是間接論證的邏輯依據,當我們難以從正麵去證明某個命題時,常常可以通過證明該命題的矛盾命題或具有下反對關係的命題為假,從而推出原命題為真命題。
那麼,要正確地運用或理解排中律,應當注意下述幾點。
1從形式上說,排中律僅僅是正確的思維表述從而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
因此,雖然遵守了排中律的要求,但其最終是否正確還要取決於正確思維的其他必要條件。
2同邏輯形式的其他基本規律一樣,排中律也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產生
縱使每一條基本規律都有自己特殊的條件,但絕不能忽略它們的共有前提。例如:同一時間、同一場合、同一關係、同一對象等等這些反映同一思維過程的因素。
3排中律反映的是思維表述的方法而不是世界觀
排中律並不否認客觀事物本身的多樣性,而是要排除人們在思維表述上模棱兩可,從而使我們對關於事物某一方麵的思想有著明確的表述。
4排中律對於不能斷定的問題,不排除采取“二不擇一”的方式
在其實際應用中,對那些因主、客觀條件尚不成熟而不能斷定的問題,並不排除采取“二不擇一”的表述方式,如下圖所示。
(1)所謂客觀條件不成熟
客觀條件不成熟是指認識對象仍處於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對此人們尚不能有定論。
例如對“**”的預防,我們對命題“**的預防有特效藥或者冇有特效藥”的任何一支,都不能如排中律所要求那樣作出明確的回答,但此時的“二不選一”的回答是並不違反排中律的。
(2)所謂主觀條件不成熟
主觀條件不成熟是指認識對象的發展變化雖然已處於相對靜止的階段,事物本身的屬性、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等等都已經是可以確定的了,但人們本身的認識水平並冇有跟上事物的發展,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還處於不能斷定的狀態。
例如,對“火星上有生命還是無生命?”,這裡的回答卻不能簡單地用“有”或者“冇有”。因為從主觀來說,火星的情況雖說是處於相對穩定的階段,但因人們的認識水平有限,尚不能達到對火星真實情況的認識,所以在上述問題的回答中我們隻能“二不選一”。
5排中律對複雜問題的處理是冇有製約作用的
而所謂複雜問題,是指在疑問句中隱含了某種假設的問句,例如:“你殺了他是不是心裡特高興?”此時,無論是回答“是”還是“不是”,你都實際上承認了那個隱含的假設即“你殺了他”。
所以說,對於這樣的問句,我們要做的是避開問題的肯定和否定,而是要針對問題中的假設予以說明,就不能說是違反了排中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