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 引用邏輯:亞裡士多德就是我的標簽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引用邏輯:亞裡士多德就是我的標簽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引用邏輯:亞裡士多德就是我的標簽

通常為了人們更加容易地理解一個概念或說明概唸的性質,我們通常會給概念下一個定義。

例如,正當防衛就是麵對現實生活中的不法行為之侵害,用以保衛自己或者他人的正當權利的行為。我們分解一下這段定義,簡單來說,正當防衛是一種行為,它有使用的限定範圍,不可以濫用。

因此,在給事物下定義的時候,就是要用明確而簡單的話語概括事物的性質和特點,進而論證觀點或是推理正確。所以說,下定義應該遵循特定的邏輯。但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常常忽視這一點。例如,a:“狐狸長什麼樣子?”b:“狐狸就是狐狸的樣子。”

從上述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定義”其實並冇有指出概唸的本質特點,隻是一味地重複引用他人或者自己說過的話,但就是說不明白,而且在邏輯上也不成立。邏輯學家指出,重複的引用並不能為對象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或講清楚道理,不過是簡單地原地踏步。這就是犯了循環定義、同語反覆的邏輯錯誤,如下圖所示。

血是紅色的與紅色就是血的顏色就如同循環定義。

所謂的循環定義、同語反覆,就是概唸的自圓其說,用自己來說明自己。比如上文提到的a問“狐狸長什麼樣子”,b回答說“就是狐狸的樣子”,其實就是在重複用概念本身,冇有給出合理的解答。

有的時候,概唸的重複引用會導致誤解,但是在話語邏輯術中,引用也並不全是壞處。例如,古人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適當地引用可以使話語的道理明白淺顯,而且可以避免說話者重複闡釋的麻煩,同時也為推理的歸納演繹提供了便利。但是,恰當運用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不可濫用。

眾所周知,有的人在說話的時候很喜歡“引用”,他們為了保全自身“顧左右而言他”,或是為了藏起城府而拐彎抹角,導致聽話者聽了跟冇聽冇有什麼區彆。於是,邏輯錯誤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例如,期末成績出來後,王阿姨很關心地問:“胖胖成績出來了嗎?考得如何啊?“

小胖回答說:“我是和你們家牛牛一起考的,跟他考得差不多。”

王阿姨聽了又問:“牛牛考了多少你知道嗎?”

小胖說:“牛牛的成績和我差不多啊。”王阿姨見問不出個所以然,頓時很無奈。

聽了小胖的回答,恐怕大家都得不出明確的結論,因為他在回答的時候並冇有就事論事,而是不斷重複引用。

語言邏輯專家認為,假如重複引用並冇有說明事物的性質,我們就要避免在下定義和論證的過程中使用這種方法,因為這樣不僅不利於解釋事物,還會使得對方莫名其妙。

在交流的過程中,要避免犯重複引用或者濫用引用的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開始努力。

1下定義務必要明確

由於重複引用是不斷使用自身或者他人的言語來自證,因此其定義並不是明確的,僅僅是不斷地說自己。如果想讓自己的話語更具有邏輯性,我們必須為話語中所提到的概念下一個精確的定義,如下圖所示。

下定義要遵循既定的公式,那就是:被定義的概念=事物獨有概念
最小的屬概念。

所謂的事物獨有概念,指在同一個概念範圍中本概念區彆於其他概念所特有的屬性,這個屬性讓它與眾不同。所謂的最小的屬概念,即被定義概唸的最小的從屬範圍。看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很簡單,請看下麵的例子。

a:“什麼是人?”

b:“人是能製造、使用工具來勞動的高等動物。”

在對“人”這個概念進行定義時,上文正確使用了下定義的方法。首先是一種動物,因為人能夠製造工具,能夠熟練地使用工具來勞動,所以跟其他動物有所區彆;動物又分低等動物和高等動物等類型,“人”這種動物所屬的最小的屬概念就是“高等動物”。

在說話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循上麵的下定義的方法似乎有難度。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像學者們一樣定義嚴密謹慎,隻要我們的思維可以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並使自己的概念清晰明白即可。具體操作,可參考以下兩點。

為闡述的概念定一個範圍,最常見的範式,比如給“火龍果”下定義,你需要先給它限定一個範圍,“火龍果是一種熱帶植物”。

找出概念與眾不同的屬性,讓對方一聽就明白是a而不是b。在說話前應該先考慮清楚,怎樣才能將所講的事物重點突出,使人一聽就明白你講的不同在哪裡。然後,使用連接詞將兩者連接起來即可。

2多運用直線式思維

數學公理說,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很多時候,要避免在溝通中犯下兜圈子、重複引用的錯誤,使用直線式的思維最為有效。那些在生活中直來直往的人,通常最能得到朋友的信賴。

3及時詢問,確定對方聽清楚了你的意思

溝通的過程是說話者將自己的意思傳達給聽話者,聽話者在接收到對方的意思後,再根據理解拋出另外的問題。

溝通是對話雙方你來我往的拋球與接球的遊戲,假如你隻是顧著自己玩,將球不斷拋到彆處,就會導致聽話者接收不到資訊。

這裡,我們可以將溝通的過程簡化,如下圖所示。

簡單來說,在說話和闡述自己看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重聽話者的感受,以對方的理解來推進對話和推理的過程。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