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偷換概念:說話模棱兩可
-
偷換概念:說話模棱兩可
偷換概念通常是一種不正當論證的詭辯手法,它或是利用同一語詞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或是利用兩個語詞在語義上的相似或部分相同,來達到混淆概唸的目的。
所謂偷換概念,是指在思維和論辯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違反同一律的邏輯要求,用一個概念去代換另一個不同的概念而產生的邏輯錯誤。
偷換概唸的邏輯思維
偷換概念也是一種常見的詭辯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例如,當有人說歐諦德謨克說謊時,他狡辯說:“誰說謊就是在說不存在的東西,而不存在的東西是無法說的,所以冇有人能說謊。”在他的狡辯中,兩次使用了“不存在的東西”這一語詞,但其所表達的概念卻是不同的。
前者表達的是“不符合事實”的概念,後者表達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他就是故意用後一概念去偷換了前一概念。
偷換概念就是把一件事物的本來意義用狡辯的手法換成另外一種看起來也能成立的解釋,混淆是非,把假的搞成了真的,轉移對方的注意力,以達到某種目的。偷換概念可以是修辭學的技巧,也可以用來對人們作出遊說,但事實上,這隻是誤導人的謬誤,因為對方真正的論據並冇有被推翻。
比如,中國的成語:“偷梁換柱”“以假亂真”“混水摸魚”“顧左右而言他”似乎都多少表現了偷換概唸的那種意境。再比如,一個殺人犯說,人殺人不犯法,因為人殺豬不犯法,豬是動物,所以人殺動物不犯法,人也是動物,所以人殺人不犯法。這就是偷換概唸的典型例子。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偷換概唸的方法,瞭解這些方法之後,就要反向思考,避免陷入偷換概唸的陷阱。
一些邏輯學書籍隻把偷換概念定義為歪曲論點,但現時的用法可以泛指以上的手段。傳播媒體有時也會偷換概念以操控傳媒資訊。
可是,把對方的論點小心地描述和推翻並非經常是個謬誤。這個手法可以限製對方論點的範疇,使其離題,或者作出窮舉法論證的一步。
模棱兩可的邏輯思維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如果此命題不反映某一對象,那麼,彼命題便反映這個對象。
所以排中律要求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個是真的,可用公式表示:a或者非a,a表示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例如,這個人是學生,他要麼屬於“中專生”,要麼屬於“非中專生”,二者必居其一,不能同假。
任何命題都具有兩種情況,或者肯定某對象具有某種情況,或者否定某對象具有這種情況,二者必居其一,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不能同假。它要求在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中,必須旗幟鮮明地承認一個是真的。
如果既不承認這個,又不承認那個,含混模糊,那就犯了“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由於這種邏輯錯誤的特征是對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都予以否定,因此,又有人把這種錯誤稱為“模棱兩不可”。
在論證中混淆使用的語詞或概唸的意義,是偷換概唸的常見手法。想清楚的事情未必都能表達得清楚,冇想清楚的事情肯定表達不清楚。思想模糊或認識不清是造成含混籠統的一方麵原因。有意利用含混籠統的語詞或概念來掩蓋論證的缺陷,是造成含混模糊的另一方麵原因,為了便於理解,請看下圖。
這裡,我們還列舉矛與盾的案例,楚人誇口自己的矛與盾,當彆人反問他“用你的矛穿你的盾如何”時,他既冇有做出“我的矛能穿過我的盾”的回答,也冇有回答“我的矛不能穿過我的盾”,這就表示他既否定了a又否定了非a,從邏輯上講,他的沉默就違反了排中律。也就是說,楚人回答任何一句都違反了矛盾律,一句不回答又違反了排中律。
當人們對一組矛盾的命題缺乏足夠的認識時,不能明確地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這種情況不能診斷為違背了排中律。比如“火星上有生命”“火星上冇有生命”,這是一組矛盾命題。雖然其中必有一真,但人們卻不能明確表態。
另外,對於不是矛盾關係的概念或命題,都加以否定,也不是違反了排中律。如“今天不會下雨也不會下雪”。“下雨”或“下雪”不具有矛盾關係,所以可以同時否定。
模棱兩可違反的是排中律原則。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個是真的,通常被表述為a是b或不是b,這是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同時也是思維的規律,即一個命題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冇有其他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