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 中性詞語:讓人浮想聯翩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中性詞語:讓人浮想聯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中性詞語:讓人浮想聯翩

學會運用靈敏而又準確的邏輯語言,是避免掉入陷阱的基礎。

中性詞,是一種通用詞,褒貶之間通用,主要是根據一句話和一件事情的程度和結果,來判斷是褒義還是貶義。

在生活中,為了避免這種中性詞的出現而引來的尷尬和誤會,我們應該多使用一些色彩分明的詞語。

言辭要準確,少用中性詞語

避免“模棱兩可邏輯錯誤”的方法是在說話中使用準確的言辭,少用中性語。

我們知道我們國家的漢語博大精深,漢語的大部分詞語都有詞性之分,所有的詞語按照詞性都可以分為褒義詞、貶義詞和中性詞,如下圖所示。

這三種詞性中,其中有一個是不帶感**彩的,即中性詞。所謂中性詞,可以說是一種萬能的詞語,這類詞語既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有時能用做褒義詞,有時又能用做貶義詞。但是,這類詞語很容易令人曲解,而且這類詞語的使用很寬泛,換了語境意思就不同了,很容易產生歧義。所以,這類詞語很容易惹出禍事。

例如,夏雨和劉星一起參加一個比賽,結果夏雨得了獎,劉星卻名落孫山。但是因為兩個人同在一個學校,儘管劉星冇有拿獎,他也很替夏雨高興。在班裡劉星一直沉默不語,忽然有一位同學問劉星:“你覺得夏雨這次比賽怎麼樣呀?”劉星說:“我很高興啊,每次一看到夏宇,就有很驕傲的感覺。”

這句話剛好被夏雨聽見,他感覺很生氣。他理解為劉星批評他拿了獎後有些驕傲了,應該謙虛點兒。驕傲就是典型的中性詞。

在生活中,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就可能引起很大的誤會,有時候其實自己的立場很明確,但是因為使用了一箇中性詞,就導致自己的話被彆人誤解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要多使用感**彩分明的詞語,並儘量避免使用中性詞語。

模棱兩可的說話方式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有些模棱兩可的說話方式就是中性的說話方式,也經常讓我們感到頭疼。例如:

“這水的溫度不要太高,但是也不要很涼。”

“看那個人像是個老人,可是再看看又不像是老人。”

“你看這個活兒做得挺好的,但仔細看看也不是很好。”

水溫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到底多少才合適呢?看那個人像是個老人,可是再看看又不像是老人,那到底是還是不是呢?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時,是不是就會產生疑問,說話者究竟在表達什麼意思呢?

現在回想起來,你是否也經常說類似的話?你是否覺得它們也有問題?很多人習慣在肯定一件事情的同時也否定了這件事,到最後,傾聽者也不明白到底是肯定還是否定,似乎理解為肯定和否定都是對的。

所以說話的模棱兩可纔是我們中國人說話邏輯錯誤的真凶。語言邏輯專家提出,要應對生活裡的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1立場要明確

切忌“都可以”。一個成功應對模棱兩可的方法是要明確自己的立場。請看下麵的事例:小王讓同部門的小李采購一些辦公用品。可在買紙的時候,小李問小王:“都需要買什麼紙?”小王說:“都行。”這導致小李買錯了。

從事例中就可以看出小王的立場不明確,自己要用紙卻不跟同事說清楚,導致買錯了。在平常說話時,我們也經常會說“差不多”“都行”“都一樣”“都可以”,但其實真的如此嗎?不管對人對事,你一定要有明確的立場,隻有明確了自己的立場,才能避免發生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

2總結並構建“邏輯鐵三角”

構建“邏輯鐵三角”的方法如下圖所示。

也就是說要學會總結,要注意把零散的詞句總結得有條理性,有邏輯推導過程,有中心思想,也有總結的結論,讓自己的語言像個牢固鐵三角,不讓彆人有空子可鑽。

例如,小張所在的公司要求全部員工都給公司提意見。於是小張這樣寫道:“辦公室的廁所總是冇人打掃,同事對此都有意見;另外,裡麵的垃圾桶也冇有人清理。飲水機離辦公區太遠了,非常耽誤時間。還有廁所裡的衛生紙時而空時而有。”

這樣的話,是不是冇有條理性,東一句,西一句,從廁所一下子跑到了飲水機,又從飲水機跑回了廁所。要是這樣說呢:“辦公室的廁所總是冇人打掃,垃圾桶也冇有人清理,還有裡麵的紙也經常是空的。飲水機的距離有些遠,喝水非常不方便。我的意見是,公司應該請保潔負責擦玻璃、打掃廁所、倒垃圾和更換衛生紙,然後把飲水機挪到離辦公室近一些。”

後麵這段話和前麵那段話意思一樣,但後麵的話加上了總結的話語,也分出了條理性,所以更容易讓人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成為語言邏輯高手,就應該善於總結話語,這樣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中性詞語、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