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邏輯中的套套邏輯
-
邏輯中的套套邏輯
邏輯是人的思維活動的規律和規則,簡單地說,就是對思維過程裡涉及的條件和假設,原因和結果,概念、判斷和推理等要素之間的聯絡進行整理和表述。
清晰的邏輯可以讓你從一個或者幾個準確的點開始思考問題,然後逐步由點成線、由線成麵,找到問題的核心與關鍵,一擊即中,讓問題迎刃而解。
但是,不清晰的邏輯便會產生歧義。
什麼是套套邏輯
英文裡麵有個詞,叫tautology,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把它翻譯為“套套邏輯”。關於套套邏輯,有兩種說法,如下圖所示。
即:套套邏輯既指循環論證,又指一些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是錯誤的言論。
套套邏輯等於循環邏輯
如果在一個論述中,後者本意是為前者做論證,可事實上後者與前者一樣是一個有待論證的命題,並且兩個命題前件與後件互相替換,構成一環套一環的循環模式,即所謂的“循環論證”。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電視劇《士兵突擊》裡許三多說的那句“好好活就是乾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的座右銘,從套套邏輯的角度出發,這句話在邏輯上是有問題的。
因為這一陳述是典型的循環論證,如下圖所示。
也就是說,兩個命題都需要證明,但卻把彼此互為證明的基礎。
在邏輯學上這是違背了邏輯規律的進行介紹),它的錯誤本質在於:思維缺乏論證性,它的錯誤形式往往表現為:用自身證明自身。
在生活中像這種循環論證的例子俯拾即是,如下圖所示。
a與a',b與b'所說的內容就為循環論證。
從這些例子中很容易看出,循環論證陳述本身缺乏實質性內容,對於需要回答的問題,儘管理直氣壯永遠正確,但卻毫無用處可言,說了等於冇說。
除此之外,還指一些言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是錯的。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裡的邏輯是上述套套邏輯的延伸。
就如同“四足動物有四隻腳”這句話,怎麼可能會錯呢?句子內的後半部分重述了前半部分的意思,這句話的一般性確實厲害,但內容究竟說了些什麼?其實什麼也冇有說。這種一環套一環的論證形式顯然不是在說理,不過在詭辯中倒是大有用場。
與套套邏輯相對的特殊邏輯
與套套邏輯相對的特殊邏輯,是指那種隻能解釋一個現象的理論,例如,該理論認為在寒冷的天氣中,物體在高山上的重量會減少。
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那是因為地心引力,從解釋力的角度來看,這種理論隻能說是特殊邏輯,它隻能解釋這樣一個現象,一旦擴寬了範圍,這一解釋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例如,在不是非常寒冷的天氣中,物體在很高的山上,重量也會減少,其具體的解釋如下圖所示。
因此,有解釋力的理論,必定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科學的發展,不是對的代替錯的,而是有更大解釋力的,代替較小解釋力的。
我們說套套邏輯不可能錯,冇有內容,但並冇有說這種言論絕不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事實上,很多重要的科學理論,是從不可能錯的套套邏輯所提供的概念而引起的。
套套邏輯有一點很可取的特色:它有極大的一般性,假若我們能把範圍加以約束、收窄,有時可以促成一個有內容的——可能錯的——理論,其解釋能力之強,令人拍案叫絕。
所以說,大有可取的、足以解釋世事的理論,都一定是在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這兩個極端之間。科學的進步,往往是從一個極端或另一個極端開始,逐步地向中間發展的。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有一個高效的邏輯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能立刻讓你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讓問題迎刃而解。所以說,邏輯思維的本質,是化繁為簡,目的是為了找到解決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把與“尋求解決方法”無關的資訊,都剔除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