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 心理機製隱匿情感現實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心理機製隱匿情感現實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心理機製隱匿情感現實

個體在生活中習得的某些應付挫折的反應方式,其作用在於減輕心理矛盾,消除焦慮,更好地適應環境。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他認為,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由先天本能,“自我”是現實化了的本能,“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心理機製

所謂的心理機製,也稱為心理防禦機製,是心理學上的術語,是指心理的內在工作方式,包括有關心理結構組成成分的相互關係和變化,以及其間發生的生理生化性質和相互聯絡,即個體麵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複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心理機製的意義有兩方麵。一是積極的意義,在於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複心理平衡,甚至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二是消極的意義,在於使主體可能因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

由於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和遭遇挫折時的情境不同,采用的防禦機製也不相同。有時幾種防禦機製同時應用,很難嚴格區分出采用的是哪一種防禦機製。

心理防禦機製藏匿情感

常見的心理防禦機製類型分為十六種,屬五大類,每一個心理防禦機製中,都包含了各自不同的情感,如下圖所示。

1逃避機製

所謂的逃避機製,其實是一種消極性的防衛,以逃避性和消極性的方法去減輕自己在挫折或衝突時感受的痛苦。比如假裝聽不見或假裝不知道,當做冇發生一樣。逃避機製有以下四種形式。

(1)壓抑

壓抑是各種防衛機製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機製是指個體將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脅性、痛苦的經驗及衝動,在不知不覺中從個體的意識中排除抑製到潛意識裡去作用,是一種“動機性的遺忘”。個體在麵對不愉快的情緒時,不知不覺有目的地遺忘,與因時間久而自然忘卻的情形不一樣。

例如,我們常說“我真希望冇這回事”,“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們做夢、不小心說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態的行為表現,都是這種壓抑的結果。

(2)否定

否定是一種比較原始而簡單的防衛機製,其方法是藉著扭曲個體在創傷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覺來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將不愉快的事件“否定”,當作它根本冇有發生,來獲取心理上暫時的安慰。“否定”與“壓抑”極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卻,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譬如,小孩子闖了禍,用雙手把眼睛蒙起來,就像沙漠中的駝鳥,敵人追趕逼迫在眼前,無法麵對,把頭埋於沙堆中,當做冇這回事一樣,都是一種否定的表現。

(3)退行

退行是指個體在遭遇到挫折時,表現出其年齡所不應有之幼稚行為反應,是一種反成熟的倒退現象。例如,已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兒童,因母親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變故,而表現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極端依賴等嬰幼兒時期的行為。

(4)潛抑

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為心理防禦機製的一種表現,是指個體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能接受的衝動、**、想法、情感或痛苦經曆,不知不覺地壓製到潛意識中去,以至於當事人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

比如“俄狄浦斯情結”、偷窺衝動等與意識層麵(包括社會道德等約束和信條)決然衝突的心理力量,不被意識接受無法進入意識層麵活動,但他們仍然在潛意識層麵有力地活躍著,隻不過是已經不能被意識覺察而已。

2自騙機製

這種防衛機製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種消極性的行為反應。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極端,邪派的會扮成極正派的,去瞞過自己和彆人。合理化作用的,總會為自己找出些理由來自辯。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單獨用理論來自衛,而是加上具體的運用。

隔離、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運用技巧的方法來欺騙自己或彆人。以下六種,也是人們常運用的防衛方法。看明白了,可以協助我們瞭解自己或他人行為的背後動機。

(1)反向

當個體的**和動機,不為自己的意識或社會所接受時,唯恐自己會表現出來,乃將其壓抑至潛意識,並再以相反的行為表現在外顯行為上稱為反向。換言之,使用反曏者,其所表現的外在行為,與其內在的動機是成反比的。在性質上,反向行為也是一種壓抑過程。

例如,我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故事與俗語“趕狗入窮巷”“以退為進”都是反向的表現。通常使用“反向”者,本身對於自己在使用此機製一無所知,而非“口蜜腹劍”“笑裡藏刀”,或“假仙”刻意而為。

反向行為,如使用適當,可幫助人在生活上適應之;但如過度使用,不斷壓抑自己心中的**或動機,且以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輕者不敢麵對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獨,過度使用將形成嚴重的心理困擾。

(2)合理化

合理化,又稱文飾作用,是個體無意識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釋來為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動機辯護,以使其可以接受。這個理論有很著名的兩個案例,一個是酸葡萄心理—醜化失敗的動機;另一個是甜檸檬心理—美化被滿足的動機。

(3)儀式抵消

無論人有意或無意犯錯,都會感到不安,尤其是當事情牽連他人,令他人無辜受傷害和損失時,的確會很內疚和自責。倘若我們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動來嘗試抵消已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以減輕心理上的罪惡感,這種方式稱為儀式與抵消。

例如,一位有了外遇的丈夫,買轎車、送鑽戒給妻子來消除心中的罪惡感,並且以這個行動來證明他是個儘責的丈夫。

(4)隔離

所謂“隔離”是把部分的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離的是與事實相關的個人感覺部分,因為此種感覺易引起焦慮與不安。

例如人死了,不說死掉而用“仙逝”“長眠”“歸天”,個體在感覺上就不會因“死”的感覺而悲傷或有不祥的感覺。

(5)理想化

在理想化過程中,當事人往往對某些人或某些事與物作了過高的評價。這種高估的態度,很容易將事實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脫離了現實。

例如,方老師常常在朋友麵前稱讚自己的女朋友盈盈如何貌若天仙,以致大家都渴望早日可以見見他口中的美人。在上週日大夥兒一同去旅遊時,方老師手拉著一位又矮又瘦、相貌極為平凡的女士出現了。當他熱烈地向眾人介紹那位女士就是盈盈時,每個人都失望了。在這件事中,方老師是將自己的女朋友理想化了。

(6)分裂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時常出現矛盾與不協調的情況。且有時在同一時期,在不同的環境或生活範疇,會有十分相反的行為出現。在心理分析中,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將意識割裂為二,在采用分裂防衛機製。

3攻擊機製

人心裡產生不愉快時,但又不能向對象直接發泄,便會利用轉移作用,向其他對象以直接或間接的攻擊方式發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轉嫁到彆人身上,並判斷他人的對錯。這類防衛機製有兩種方式——轉移和投射。

(1)轉移

轉移是指原先對某些對象的情感、**或態度,因某種原因,例如不合社會規範或具有危險性或不為自我意識所允許等,無法向其對象直接表現,而把它轉移到一個較安全、較為大家所接受的對象身上,以減輕自己心理上的焦慮。

例如,有位被上司責備的先生回家後因情緒不佳,就借題發揮罵了太太一頓。而做太太的莫名其妙捱了丈夫罵,心裡不愉快,剛好小孩在旁邊吵,就順手給了他一巴掌。兒子平白無故捱了巴掌,滿腔怒火地走開,正好遇上家中小黑狗向他走來,就順勢踢了小黑狗一腳。這些都是轉移的例子。

(2)投射

精神分析學者認為投射是個體自我對抗超我時,為減除內心罪惡感所使用的一種防衛方式。所謂“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態度、動機或**,“投射”到彆人身上。有一首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及莊子與惠施《臨淵羨魚》的故事,都是投射的例子。

4代替機製

代替性防衛機製是用另一樣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減輕缺陷帶來的痛苦。這種代替物有時是一種幻想,因為現實上得不到實體的滿足,他便以幻想在想象世界中得到滿足,有時用另一種物件去補償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這類防衛機製分幻想型和補償型兩種。

(1)幻想

當人無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或是無法忍受一些情緒的困擾時,將自己暫時離開現實,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內心的平靜和達到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經曆的滿足,稱為“幻想”。與常說的“白日夢”相似。

(2)補償

補償的基本意思有彌補缺陷,抵消損失。

5建設機製

建設機製是防衛機製中較好的一類,是向好的方麵去做補償,是屬於建設性的,它可分為認同和昇華兩種類型。

(1)認同

在人生中,每個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項就是完成“認同”的曆程。“認同”始於兒童期,至青少年期成為主要發展任務。兒童期用來學習社會團體態度與習慣,青少年期用來找尋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心理學家們一致認為“認同”是協助人格發展的重要方法。

認同意指個體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認同,以消除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因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而產生的挫折所帶來的焦慮。

認同有時也可能是認同一個組織。例如,一個自幼失學的人,加入某學術研究團體成為該團體的榮譽會員,並且不斷向人誇耀他在該團體的重要性。

(2)昇華

昇華一詞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認為將一些本能的行動如饑餓、**或攻擊的內驅力轉移到一些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範圍時,就是“昇華”。例如,有打人衝動的人,借鍛鍊拳擊或摔跤等方式來滿足。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