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木門通七零 第第 243 章 “春茶的品質已經達到…
-
“春茶的品質已經達到……
次日一早天剛亮,
鄭老七和癩子就開著貨車到了養殖場。
葉寧早就料到了這個情況,昨天晚上直接就歇在了山上。
鄭老七他們和葉寧也打了許多回交道了,雙方一見麵,
隻寒暄了兩句就忙著往車上搬臘肉。
這次葉寧準備的貨源很是充足,兩輛貨車都裝滿了還剩下一部分:“就先運這些吧,
剩下的下回再來運。”
葉寧站在一旁看著鄭老七掛好了貨箱的插銷後,才閒聊般的開口問道:“你們今天就要往深市走了?”
鄭老七點頭:“對呢,老大那邊催得緊,他在深市也待了半個月了,
就等著我們續上這批臘肉後再跟著回來呢。”
正邊說著,
鄭老七邊爬上前座,
從車上拿了一個牛皮紙信封下來:“鋪子今年的房租,老大他按照市價,一年給你漲了一千五的房租,你點點,看數對不對。”
葉寧接過信封後,隨手就塞進了外套兜裡:“嗨,說這話,這錢隻要尤哥點過了,那就錯不了。”
送走鄭老七後,
葉寧看著熏房裡剩下的臘肉和香腸,
準備給馬大姐和汪先生他們送貨的時候,捎帶著也送上一些。
如今廠裡就這麼三四個大客戶,那是一個都不能流失咯。
現在的人做生意還是很痛快的,這幾人對葉寧廠裡的服裝樣式和質量都很滿意,收到春夏新款後,生意忙得都冇辦法到樂陽鎮來實地下單了,
直接就在電話裡給下了訂單。
葉寧本來就冇計劃著做多少春款,就如今汪先生和馬大姐下的訂單,就夠廠裡忙活上一整個月了。
廠子那邊最讓葉寧滿意的還是陳素芳的學習速度,今年的春夏款葉寧本人隻提建議,布料采買和款式敲定都是陳素芳和打版師傅們商量著來的,最後做出來的成品,還真讓葉寧挑不出半點錯處。
估摸著等這個季度的生產結束後,今年夏天的生產就不需要費心葉寧了,以後她就隻用負責采購那些比較難買的輔料和毛線了。
今年樂陽鎮紡織廠的生意更是難捱,靠著陳素芳下的兩個真絲布料訂單,還能茍延殘喘地支撐著。
對於陳素芳向紡織廠采購貴價真絲布料的決定,葉寧還是很支援的。
雖然如今紡織廠的情況是日落西山了,但是以前也是顯赫過的,連帶著樂陽鎮附近的鄉鎮都有不少養春蠶的蠶農。
普通農戶賺錢很難,除了地裡的莊稼,就是一年到頭養點蠶和雞鴨豬補貼家用,隻要樂陽鎮的紡織廠不徹底倒閉,鎮上的絲廠就會繼續收購農戶的蠶繭,怎麼著都能算得上個良性循環。
而且紡織廠那邊的生意不好的原因隻是機器老舊,布料的樣式和花樣少一些,質量還是一點不差的,葉寧廠裡做真絲襯衫需要的是純色綢緞,紡織廠做出來的成品還是能滿足需求的。
原本週大海還擔心養殖場一直冇有什麼大筆的盈利,開始養兔子後又招了不少人,會讓葉寧覺得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但是自從這次的臘肉賣出去後,他就再冇有類似的擔憂了。
蓋因這次的臘肉實在好賣,一萬多斤臘肉香腸,葉寧自己留下了幾十斤,剩下的尤利民那邊照單全收。
鄭老七他們運走的兩車後,本來想的是剩下的等他們把這次的兩車貨送到後等上一段時間再回來拉,結果尤利民實在迫不及待了,何愛軍他們這邊的貨車一空出來他就托他們過來取貨了。
這次賣臘肉葉寧賺了五六萬,哪怕是拋開各項成本,也還有兩萬多塊錢的純收益。
和服裝廠的盈利比起來,這點錢不算什麼,但是這兩項產業的投入本來就不是同一個量級。
葉寧仔細算過,要算上去年賣雞和雞蛋賺到的錢,再有上兩三年,她就能收回租這兩千畝山地的成本了。
養殖場這邊前景頗好,周大海也如同吃了定心丸一樣,不再為自己的前途發愁,每日隻帶著手底下的人打草喂兔子,撿雞蛋。
山上養了一年豬都變成臘肉賣出去了,周大海心裡有成算,也冇讓這麼大一片地空著,早早地買了種薯回來育苗,回頭等到新的一批小豬放上山的時候,移栽後的紅薯藤就能紮穩根了。
山上這麼大的一片地方,種紅薯也不是為了收穫,純粹是為了多長紅薯藤給山上的豬當口糧,也就不講究什麼種植方法了,直接找空地把紅薯藤栽下就行了。
周大海忙活著的時候,顧驍也如去年一般開著貨車去附近幾個鄉鎮蒐羅小豬仔了。
不過和養殖場的母豬一樣,去年揣上的崽子都還冇生下來,顧驍隻能提前和養豬的人預定好。
養殖場養著的幾隻母豬也快到生產的時候了,屋子裡麵已經養不住了,好在有之前熏臘肉的草棚,從山上找點石板用水泥一圈上,就是現成的豬圈。
原本葉寧還想著之後就在這邊找間平房攤茶炒茶,但是現在準備又養豬又養兔子的,衛生條件不是特彆好。
為了不影響茶葉的品質和味道,她還是讓顧驍找了材料,帶著周大海他們在夏春花居住的草棚旁邊另外起了三間水泥房。
在解決炒茶間的同時,還順便改善了夏春花的居住環境。
葉寧對這片茶園可是寄予厚望了的,去年秋天她自己摸索著學炒茶的時候,還不忘拉著夏春花一起學。
事實證明整日圍著灶台轉的夏春花對火候的把控也是爐火純青,隻第一鍋因為火候太大焦了一些茶葉,後麵的兩鍋都已經炒得有模有樣了。
秋茶風味不如清明前的新茶,炒出來的茶葉帶著苦澀味,葉寧冇要,不過夏春花和周大海他們不嫌棄,鄉下人喝茶就圖個味道。
那幾鍋茶葉他們幾人分了分,平常燒了開水就抓一把扔進去,放涼了喝著也是很適口的。
不過大家都知道葉寧想要的是高品質的茶,時間一天天過著,茶園裡的茶樹也在夏春花的悉心照料下變得越來越翠綠。
三月一到,隨著一場春雨潑下,葉寧去了茶園好幾次後,總算是對指尖撚著的茶葉品質感到滿意了:“春茶的品質已經達到標準了,明天就開始采茶吧。”
夏春花做事不如周大海那麼周到,但也勤快能吃苦,葉寧還是想好好培養她:“春花姐,你現在下山,把我們招人采茶的訊息宣傳出去,工錢就按照采一斤茶葉兩毛錢算。”
這個工錢是葉寧仔細斟酌過後定下的,春茶要求一葉一芽,采摘要求高,效率就上不來,按照她在現代查的資料,一般人乾上八個小時,約莫能采到八到十二斤的鮮茶葉。
當然,手腳利落的可能會更多采到兩斤,手腳慢的可能會少兩斤,總之大家乾這個活,每天的工錢總不會低於一塊錢,手腳快的,一天掙個兩塊多也容易。
此時夏春花還不知道這茶葉的難采,隻覺得按照葉寧開的這個工錢,想來幫她乾活的人恐怕很多:“人數上有要求嗎?”
人數自然是有要求的,葉寧擺手道:“人也不能太多,主要是現在就你和我勉強會炒茶,這找的人多了,一兩天就把茶葉采下來了,我們這邊炒製不過來,過了夜茶葉的香味和品質就要大打折扣了,你看情況找二三十個手腳利落的人吧。”
夏春花聞言點了點頭,已經在心裡琢磨起了村裡合適的人了。
現在的人都是愛抱團的,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夏春花回到村裡後一家家問過去,儘量不厚此薄彼,保證每戶都會選中一人,很快就敲定了三十名人選。
夏春花這邊忙著準備的時候,葉寧這邊也冇閒著,她先回現代訂購了五千個裝茶葉的鐵圓罐,上麵設計了樂陽紅茶的品牌名字,為了看起來正規後麵也留了樂陽鎮的地址和電話。
原本葉寧還擔心商家會深究樂陽紅茶是個什麼品牌,然而人家商家見她連包裝罐都需要在網店上定製,就知道這不是什麼名茶,根本就冇有好奇的想法。
第二一早天還未亮,被夏春花喊來采茶的人就成群的往山上走了。
畢竟今天這活可和之前不一樣,按量結算工錢,乾得多就掙得多,她們開工得越早,掙到的錢就越多。
此時葉寧還冇過來,不過這也不影響,因為她昨天就讓顧驍把采茶要用到竹簍從村裡運回來了。
這些竹簍和之前裝臘肉的竹筐一樣,是葉寧找村裡一位老篾匠定製的,價格便宜做工好,老篾匠靠著這兩筆訂單賺到了錢後,讓家裡的小孫孫一個月就吃上三回肉。
村子裡的大姑娘小媳婦到了茶園後,都不用夏春花招呼,就直接挎起竹簍往茶園衝了。
夏春花不放心的跟在眾人後麵,手把手地教導著她們采茶的注意事項:“手指上要帶著點力,往上提的同時把茶葉采下,用力不能太大,不能傷了茶樹的枝條。”
經過夏春花的示範後,三十號人當即就上手實操了起來。
有人上手後還拿不準自己的動作,遂小聲呼喚了起來:“春花,你看我這樣對不?”
夏春花走近一看,出聲提醒道:“對,手腕不用提這麼高,放鬆一點纔不累手,必須得保證一芽一葉。”
也有人好奇道:“我看這下麵的葉子也很嫩啊,為啥葉小姐隻要一芽一葉,這一芽兩葉不是更壓秤嗎?”
夏春花解釋道:“這哪能一樣,葉小姐說一芽一葉的纔是品質最好的,一芽兩葉就不是這個價了。”
開口問話的嬸子忍不住咂舌道:“要不說城裡人講究呢,喝個茶還有這麼多門道,我們山裡那些野茶,彆說這麼嫩的葉子了,就是老葉子,大家也不會嫌棄啊,摘回去炒了隻有茶沫子也是一樣的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