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嶽父是朱元璋 第586章 太過駭人聽聞了吧?
也正是因為常二郎身邊的那些同僚能夠給大明朝廷帶來向好的展望。
所以朱標也才會將常二郎要求的助手解決,一步到位。
雖然常二郎搞出來的好東西,為了保證百分之一百的成功率,還一直在後期的校驗以及測試階段。
可是朱標這位大明太子爺卻已經有些迫不及待想要來看個究竟。
畢竟之前單單是那個熱氣球,就讓他嗨皮得不行。
而另外三個科研專案,同樣也令他怦然心動不已,充滿了期待。
相比起那個可以登高望遠的專案而言,那種可以將鑄幣就是虧損的傳統虧損專案扭虧為盈,那可以說是自有金屬貨幣以來的偉大勝利。
從春秋戰國之時,開始出現青銅貨幣以來,鑄錢,就等於是虧錢。
可是每一個國家,又或者是每一個王朝,為了彰顯自己的強大,亦希望能夠在這個時代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跡,鑄幣就是一種很好的手段。
再加上當初大秦帝國一統華夏之後,打出來的就是口號以及實行的標準就是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製、行同倫、地同域。
秦始皇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嚴懲私人鑄幣,確保貨幣的質量和統一,秦朝使用的貨幣為方孔圓錢,這種形製一直沿用了兩千餘年。
首先,銅價波動是導致銅錢製作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銅本位時期,銅價的不穩定使得鑄錢成本波動較大。
當銅價上漲時,導致鑄錢成本增加,可能出現鑄錢虧本的情況。
大明王朝一直以來,都想增加銅錢的供給,卻麵臨成本高企的尷尬局麵。就像現如今根據工部那邊的精密計算,想要鑄造五文銅錢,所需要耗費約七文銅錢的成本。
也就是說,每鑄造一千文錢,那麼朝廷就會虧損四百文錢。
可問題是銅錢這東西原本就是大明的基礎貨幣,需求量極大,這也是一個極其令朝廷頭疼的國家大政。
可偏偏常二郎那日在老朱的跟前,可是拍著胸口打起了包票,說他要去解決的四個問題裡邊就包含這一款。
所以,朱標今天過來,可不僅僅隻是他自己的意願,後邊還有老朱在那裡慫恿的結果。
老朱之所以不出現,主要還是擔心常二郎還沒有整出來,因為他的出現而產生心理壓力。
“如今鑄一千文錢的成本能夠降低到多少?賢弟你今日怎麼也該給愚兄一個句實話。”
麵對著有些迫不及待的姐夫哥,常二郎倒也不作隱瞞,而是給出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如今市麵上,一百斤銅料價格大約是在十五兩之間,錫料一百斤約在……”
“而我們經過這些年的青銅澆鑄鍛造件的各種測試下來。確定一文錢如果銅的含量在百分之八十,錫能占到百分之六,剩下的則是鉛和鋅。這樣的比例之下,銅錢的耐用性是最好的。”
“也就是說,一千文錢需要五斤六兩銅料,約合八錢四分銀,再加上那錫、鉛、鋅的成本,約合八錢八分銀。”
“若是過去鑄幣,用的是澆鑄法,人工成本,燃料成本,週期成本下來之後,一千文錢,需要再增加差不多五百文。”
“這便是過去鑄幣之所以虧損的原因。”
常二郎與朱標在前方緩步而行,常二郎就大明的鑄幣的那些情況,說得那樣的頭頭是道。
聽得那自認學識淵博的解縉與那楊士奇則是一臉茫然。
他們可真的是從來沒有專研過這個問題,頂多也就隻是看看農書,去商鋪、酒樓、勾欄之類的地方去花銷一番,順便也就能夠體察民性,大約知曉物價,消費等也就差不多了。
可從來沒有見過,像常二郎這種直接把所有的數字精確到如此精準的地步。
更何況,在他們二人看來,除了讀書之外的其他各行各業,嗬嗬……不能說是賤業,可是都不是他們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應該去做的。
可常二郎說得如此詳細,而朱標這位大明常務副皇帝也聽得如此津津有味。
就好像過去覺得自己隻要讀好書,天下事就沒有自己解決不了的。
可眼前的一切,讓二人明悟,這,似乎纔像是在做事情的樣子。
畢竟他們聽到了常二郎的這番分析之後,這才明白,朝廷被鑄一千錢,那就要虧損四百文錢。
而朝廷每年都需要鑄新錢,少則二十萬貫,多的時候甚至超過三十萬貫。
僅僅隻是在鑄錢方麵的虧損,十萬貫,就要虧損四萬貫,三十萬貫,則會虧損十二萬貫。
光是這個數字,就足以令二人瞠目結舌。
莫說是他們二人,便是太子爺朱標也同樣是連連搖頭不已,然後這才向常二郎問道。
“那不知升弟你這邊攻關的鑄幣之法,能不能讓朝廷鑄幣不至於虧損太多?”
“當然不會虧損,我們的鑄幣樣機,目前已經推進到了第二代。隻需要三名工匠操作,在原料足夠的情況下,每一時辰能夠生產一萬零兩百文製錢。”
“也就是十貫零兩百文……”常二郎說完,看向身邊,沒看到人,一扭頭,這纔看到傻站在後方落後數步的朱標,還有那同樣一副被震驚到呆掉的解縉與楊士奇。
“你們怎麼這副表情,趕緊走啊。”
“那個升弟,你確定三個人一個時辰能鑄幣一萬文製錢?而不是一天?”
“當然不是,姐夫若是不信,一會過去親自觀察就明白小弟我所言非虛。”
“好好好,那就趕緊,一個時辰就一萬文,一天十時辰,豈不就達十萬零四千文製錢……”
朱標的腳步下意識地加快了幾分,畢竟這個訊息實在是太過炸裂了點。
要知道現如今的大明京師鑄幣廠裡邊的工匠可是有近千之數,一年下來,也纔不過二三十萬貫。
現在常二郎卻告訴自己,三個人,一台機械,一個時辰就能整十貫,這哪怕是一天隻鑄四個時辰,一個月下來,就是一千二百二十四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