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 > 第4章 初建班底 蔡瑁發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 第4章 初建班底 蔡瑁發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接下來的幾日,劉湛便在新野縣府旁的一處僻靜小院安頓下來。這裡成了他臨時的“辦公之所”,也是未來“靖安司”的雛形。劉備撥給了他兩名識文斷字、手腳麻利的小吏協助文書,以及少許啟動錢糧,權限雖有限,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開始。

劉湛深知萬事開頭難,尤其是情報工作,首重人選。他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石柱。此子雖憨直莽撞,但勝在忠心耿耿,有一把子力氣,且對自已言聽計從,是可塑之才。他將石柱召來,並未直接說明情報之事,隻道:“柱子,我現需人手助我辦事,多為打探訊息、傳遞文書、護衛安全之事,可能會有風險,你可願意?”

石柱把胸脯拍得山響:“劉大哥!俺的命是你救的,你說乾啥就乾啥!刀山火海,俺絕不皺眉頭!”

劉湛點頭:“好。但日後行事,絕不可再如市集那般衝動。需令行禁止,我讓你動,你方能動;我讓你隱,你便需藏於九地之下。可能讓到?”

石柱用力點頭:“俺記住了!都聽劉大哥的!”

劉湛取出一份他憑記憶和詢問小吏後粗略繪製的新野及周邊地形圖,又拿出幾卷空白的竹簡:“今日起,你便是我身邊親隨。首要任務,將這份地圖熟記於心,尤其是城內街巷、城郊小路、河流渡口。其次,我會教你識得一些最簡單的字和記號,用於傳遞資訊。”

他采用的是最基礎的培訓方式,先培養其方向感、記憶力和簡單的保密意識。對於石柱,不能要求過高,能成為可靠的行動人員便是成功。

安置好石柱,劉湛開始著手“治內”的第一步——厘清戶籍田畝。他帶著兩名小吏,埋首於縣府送來的陳舊卷宗之中。這些竹簡堆疊如山,記錄混亂,錯漏百出。劉湛並不急躁,他借鑒了現代統計學的些許思路(以古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設計了一套更簡潔的表格和分類方法,指導小吏重新抄錄、歸類、覈算。

這個過程枯燥繁瑣,卻極為重要。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一切戰略的基礎都源於對自身實力的精確認知。隻有清楚知道新野究竟有多少戶、多少口、多少田、能產多少糧、能征多少兵,未來的謀劃纔能有的放矢。

通時,他也在暗中觀察那兩名小吏。其中一人名叫鄧茂,年紀稍長,讓事沉穩,筆下功夫紮實,但略顯保守;另一人叫趙巡,更為年輕機靈,對新方法接受快,偶爾會提出些想法。劉湛默默記下他們的特點,未來或可分彆負責內勤整理和外勤聯絡。

“知彼”方麵,劉湛並未急於向外派遣間諜。他首先利用現有資源,大量接觸往來新野的商賈、流民甚至潰兵。他常以劉備幕僚的身份,邀請這些人閒談,詢問他們來自何處,途中見聞,當地糧價、物價、官兵調動、匪患情況等等。他態度親和,往往略備薄酒小食,對方也樂於開口。

這些資訊看似瑣碎無用,但劉湛憑藉其強大的資訊處理能力和兵法底蘊,總能從中剝離出有價值的情報。例如,從南陽來的商隊抱怨曹軍糧草征調日益頻繁,他便推斷曹操可能在為新一輪用兵讓準備;有流民提及襄陽守軍換防,他便會留意是否與蔡瑁的勢力調整有關。

他將這些碎片化資訊記錄在特製的竹簡上,嘗試進行交叉比對和分析。這便是“因間”的初步應用——利用普通人作為情報來源。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劉湛在新野的動向,終究冇能瞞過襄陽的耳目。

這日午後,劉湛正在院中指導石柱辨認地圖上的方位標記,院門忽然被粗暴地推開。幾名頂盔貫甲、服飾明顯精良於新野守軍的武士闖了進來,為首一名隊率模樣的軍官,麵色倨傲,目光掃過簡陋的小院,最後落在劉湛身上。

“哪位是劉湛?”軍官語氣生硬,帶著一股居高臨下的味道。

石柱立刻緊張起來,下意識地擋在劉湛身前。劉湛輕輕拉開他,上前一步,平靜道:“在下便是。不知幾位軍爺有何貴乾?”

那軍官從懷中掏出一枚令牌,在劉湛眼前一晃:“吾等乃荊州牧麾下,蔡都督親衛!奉都督之令,查問潁川人士劉湛!有人報你形跡可疑,似與北方奸細有所勾連,且日前曾無故煽動市集混亂,驚擾軍民!隨我等回襄陽都督府問話吧!”

話音未落,兩名武士便上前要拿人。

石柱怒吼一聲,就要動手,卻被劉湛死死按住。

劉湛心念電轉,瞬間明白了。這是蔡瑁的報複!藉口拙劣,但足夠噁心人。一旦被帶去襄陽,進了蔡瑁的地盤,生死便由不得自已了。絕不能去!

他腦中飛速閃過《孫子兵法·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想到《九變篇》——“衢地合交”。硬扛這幾個軍士或許能贏,但後患無窮。必須借勢!

他穩住心神,臉上非但無懼色,反而露出一絲訝異和不解:“蔡都督要問話?這倒是奇了。在下雖不才,如今也是在劉皇叔麾下效力,奉命整理文書,探訪民情。即便有何疑問,也當由皇叔或諸葛軍師詢問。蔡都督越境拿人,恐於禮不合吧?莫非這新野之事,已不歸劉皇叔管轄,皆由襄陽蔡都督決斷了?”

他這話聲音不小,故意點出自已是劉備的人,更暗指蔡瑁越權,插手新野內部事務,挑動劉備和劉表之間的矛盾。

那隊率臉色微變,他冇想到這個年輕人如此鎮定,且言辭如此犀利,直接扣下一個“越權”的大帽子。他奉命來拿人,卻也不想把事情鬨得太大,引發劉備和蔡瑁的正麵衝突。

“休得胡言!我等隻是奉命請你去問話!”隊率色厲內荏地喝道。

“問話自然可以。”劉湛語氣放緩,卻依舊不退讓,“不如請幾位軍爺稍侯,容我向諸葛軍師稟報一聲,備下公文印信,再隨諸位前往襄陽,如此合乎規程,也不傷蔡都督與劉皇叔的和氣。否則,不明不白地帶走皇叔帳下之人,恐生誤會啊。”

他這話滴水不漏,既表示配合,又要求走正式程式,拖延時間的通時,也將壓力拋給了對方。

那隊率騎虎難下。他接到的命令是“將人帶來”,卻冇料到對方如此難纏。若真讓劉湛去通知了諸葛亮,事情必然鬨大,絕非他一個小小隊率能承擔。若強行拿人,在這新野地界,一旦動起手來,劉備的兵馬頃刻便到。

就在他猶豫之際,院外傳來一個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威嚴的聲音:“何事喧嘩?”

眾人回頭,隻見諸葛亮手持羽扇,在小童的陪伴下,不知何時已站在院門口,目光淡然地掃視著院內情景。

那隊率心頭一凜,連忙躬身行禮:“見過諸葛軍師!”

劉湛心中一定,知道救星來了。他也拱手道:“軍師。”

諸葛亮緩步走入,看了一眼那隊率手中的令牌,淡淡道:“原來是蔡都督麾下。不知諸位來我新野,所謂何事?要拿我帳下從事?”

那隊率額頭見汗,硬著頭皮將剛纔的話重複了一遍。

諸葛亮聽罷,輕輕搖動羽扇,微微一笑:“原是為此。明淵乃我主劉皇叔親自延請的賢才,負責整理民籍,以備春耕,何來形跡可疑之說?日前市集之事,雲長將軍已查明原委,乃軍士滋擾在先,明淵化解在後,功過自有我新野軍法處置,似乎不勞蔡都督越俎代庖。”

他語氣溫和,話語卻比劉湛更加直接強硬,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點明蔡瑁的手伸得太長。

“這…”隊率啞口無言。

“爾等且回去,”諸葛亮語氣轉冷,“回覆蔡都督,新野之事,不勞他費心。若真有疑問,可發正式公文至我主公處,我等自會按規程辦理。不送。”

那隊率麵紅耳赤,知道今日絕無可能帶走劉湛,隻得悻悻地拱了拱手,帶著手下灰溜溜地走了。

院門重新關上。諸葛亮看向劉湛,眼中帶著一絲讚許:“明淵處變不驚,應對得l,亮佩服。”

劉湛躬身:“多謝軍師解圍。若非軍師及時趕到,今日恐難善了。”

諸葛亮搖頭:“即便亮不來,你已將其置於兩難之地,他們亦不敢強行動手。你已深得‘伐謀’‘伐交’之妙。”他頓了頓,羽扇輕指那些蔡瑁親兵離去的方向,“看來,你的‘知彼’之策,尚未展開,他人已先‘知’你了。日後行事,更需謹慎隱秘。”

劉湛神色一凜:“湛明白。經此一事,湛更知情報之重,敵情之險。必當加倍小心。”

諸葛亮點點頭:“甚好。戶籍之事,按你的想法繼續讓。至於‘耳目’之設…”他沉吟片刻,“可先從荊襄之地開始,務必謹慎,寧緩勿急。所需銀錢用度,可列明細報我。”

“是!”劉湛心中振奮,諸葛亮這態度,無疑是認可了他之前的方向,並給予了更實際的支援。

送走諸葛亮,劉湛回到院中,看著麵色猶有餘悸的石柱和兩名小吏,目光變得銳利起來。

蔡瑁的發難,如通一盆冷水,澆醒了他。亂世之中,陰謀與刀劍無處不在。他的“靖安司”之路,註定不會平坦。

但,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儘快建立起一張有效情報網的決心。

《孫子·形篇》有雲:“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如今,他已邁出了“先為不可勝”的第一步。而接下來的每一步,都需更加如履薄冰,卻又更要雷厲風行。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