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嫡脈:躺贏大唐 第206章 紙上談兵
妞妞一直以來都像優雅的大家閨秀,給她稱重也是沒有任何波折。
「喲豁,咱們家妞妞六百零六斤,很吉祥的數字。
妞妞乖哈,快起來了,我們再稱一下胖丁。」
李俊話才說完,妞妞就優雅的站起來,它來到主人身邊,像小貓一樣的蹭蹭主人的大腿。
小家夥知道自己的體型,小心翼翼的的怕把主人蹭倒。
李俊這老父親的心喲,都快被妞妞懂事的樣子萌化了。
李俊每次都會被撒嬌的胖丁,靠一下都會覺得自己好像是被千斤重物壓在腿上一樣,不後退一兩步他都覺得自己會被壓得坐地上一樣。
李俊每次都是會下意識的用手推開胖丁,同時後退一兩步。
這一切皮小子一樣的胖丁都沒有什麼反應,乖巧的妞妞卻是細心的觀察到了這些,向主人撒嬌的時候便十分的注意這些細節。
李俊心裡那叫一個百感交集,終於明白為什麼老父親對待兒子和女兒的態度上,會有根本上的不同了。
他轉過身來,一巴掌就拍在笑得虎臉都已經不能看了的胖丁大腦袋上。
誒,皮小子的心思可能就是不一樣,胖丁反而覺得自己主人拍自己腦袋,是喜歡自己的表現……
李俊看著吐著舌頭笑得虎眼都看不見的胖丁,心裡忍不住的吐槽:「這貨這麼傻,跟誰學的?反正不是我……」
胖丁不用看也知道比妞妞重,但是六百六十八斤半的胖丁,還是讓李俊有點恍惚。
他好像記得前世的時候看過一份統計,說世界上最大的老虎東北虎(西伯利亞虎),雌性虎平均體重約100~167千克,雄性約180~307千克,身長23米左右。
可是自己養的兩隻老虎,似乎,可能,大概是兩隻二十一世紀已經絕跡了的華南虎誒。
李俊似乎是隱約的記得,前世在什麼紀錄片上看到過,野外極度危險,這個時代泛濫成災的華南虎的體重雌性約100~115千克,雄性約130~167千克。
現在看來自己養的兩隻老虎,卻是東北虎(西伯利亞虎)無疑了。
想當初青衣娘子剛養它們的時候,兩隻老虎還是沒斷奶的小狗那般大,不知不覺中它們已經長成了大老虎。
平時也不覺得怎麼樣,自己習慣了幾隻毛孩子在身邊搗亂,並沒有覺得它們有多大的變化。
這可能像天下間的父母一樣,成天都看著自己的孩子,很難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什麼變化。
而不經常見到孩子的親朋好友,過一段時間看到孩子,能很清楚的發現才一兩個月沒有看到的孩子身上,那驚人的變化。
李俊正想感慨一句:逝者如斯夫。
抱住他大腿的阿寶,讓李俊纔想起來自己剛剛要乾嘛來的,捅咕幾下大熊貓,便開始給它稱重。
「哦豁,我們家阿寶三百八十八斤,闊以嘛,沒有浪費吃的東西。
好了,你們都去洗澡,要不然不許進我的臥室。」
好家夥,不是說大熊貓的體重,雄性一般在85~125千克,雌性70~100千克左右的嗎?
阿寶這個家夥快四百斤了,感覺還會長大的阿寶,以後達到五百斤都可能。
李俊心裡十分的開心,自己是會養寵物的,一個個都養的好極了。
李俊任由貼身侍女幫自己淨手,崔氏一句:「俊兒今天晚上要早點休息,娘親回院子裡打幾把麻將先,小家夥們也跟著我一起去我院子裡。」
李俊等娘親帶著一群爪牙,浩浩蕩蕩的回自己的院子後,便來到了書房。
李俊等白七娘在沙盤上,用各色小旗子標注好敵我雙方的態勢,才從牆上掛著的巨大的西域地形圖上移開目光。
李俊接過大總管羅七娘子遞過來的香煙,玉石過濾嘴冰涼的手感,讓他回過神來。
李俊猛地吸一口煙,對於現在的戰事,他無能為力。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授。
這並不是說領兵在外的將軍跋扈,「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核心含義是:
將領在前線指揮作戰時,因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不必機械遵循君主遠在後方的指令,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決斷。
這句話強調戰場自主權:古代通訊不便,後方難以實時掌握戰局,需賦予將領臨機處置權,避免因教條執行命令而錯失戰機。
同時也體現權責統一:將領需對作戰結果負責,因此必須擁有根據實際調整策略的權力,這是戰爭規律的客觀要求。
這一切都是源於實戰經驗:此話最早出自《孫子兵法·九變》,後成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重要原則,被曆代兵家推崇。
李俊知道自己不會打仗,如果由自己全權指揮這次戰爭,他覺得自己纔是真正的紙上談兵。
李俊知道自己比不上趙括,人們對趙括的傳統印象:紙上談兵的失敗者。
戰國時期趙國將領趙括,熟讀兵書卻缺乏實戰經驗,長平之戰中取代廉頗為主將,因機械套用理論、不察敵情,導致趙軍慘敗(秦軍坑殺趙卒約40萬)。
後世以「紙上談兵」諷刺空談理論、脫離實際之人,趙括成為典型反麵教材。
趙括為名將趙奢之子,自幼學習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史記》),並非完全無才。其父趙奢曾評價他「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指出其缺乏對戰爭殘酷性的敬畏,但未完全否定其能力。
長平之戰中,趙國因國力耗儘(「秦趙相拒長平,而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被迫決戰。
趙括可是在糧草斷絕、君主強令出擊的被動局麵下參戰,非完全因個人指揮失誤導致失敗。
秦軍主帥白起為戰國名將,采用誘敵深入,分割包圍的戰術,趙括在被圍斷糧四十六日的絕境中,仍能「組織士兵四路突圍」
(《史記》:「括出銳卒自搏戰」),最終戰死沙場,並非完全怯懦無能。
而趙國決策層(如孝成王)誤信秦國反間計、臨陣換將,以及後勤崩潰等因素,均是戰敗的重要原因,趙括為結果背鍋的成分較大。
趙括作為首次獨立指揮大戰的將領,在極端不利條件下堅持抵抗數月,且戰死不降,體現了軍人氣節,其失敗更多是製度與戰略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