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西遊小記 > 第9章 武昭儀焚香祈雨 唐三藏現身說法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西遊小記 第9章 武昭儀焚香祈雨 唐三藏現身說法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詩曰:

赤焰初收火霧消,長河千裡漲秋濤。

君王夢雨憂農畝,菩薩乘雲降市朝。

一炷檀煙通帝座,半肩風雨過虹橋。

從來甘露無多子,灑向人間草木饒。

且說三藏師徒辭了天兵,離了渭州,迤邐西行。龍馬負箱,赤嬰悟焰牽韁,行者持棒前導,悟新挑耙後隨。不數日,早見前麵地勢漸高,赤石嶙峋,草木焦黃,正是赤焰山餘脈。眾人正行間,忽覺熱風撲麵,塵沙卷地,日色無光。悟焰道:“師父,此去便是火焰坡,乃赤焰山正脈。雖經前夜玄冰澗鎮壓,然地火鬱結,凡人難過。須得雨師助力,方可開道。”行者笑道:“雨師在天上,如何便來?不如老孫再去借芭蕉扇。”話猶未了,隻見驛路飛騎,黃旗插羽,一徑衝至馬前。馬上官高聲道:“聖僧接旨!”

原來長安自六月不雨,赤地千裡,禾苗欲槁,河井俱涸。高宗與武後,通夢一老僧告曰:“欲得甘霖,當求東渡法師。”遂發六百裡加急,追請三藏返京祈雨。三藏聞旨,不敢違延,即令赤嬰回馬,行者、悟新擁護,折向東北。龍馬四蹄生風,夜宿曉行,三日已望見長安城闕。

是日午後,帝後登大明宮丹鳳門,百官扈從,萬民跪迎。三藏俯伏丹墀,武後親下禦階扶起,口稱“聖僧”,備述旱魃之虐。三藏合掌道:“陛下為民求雨,僧敢不奉命!然雨水之權,在天曹龍部,須仗朝廷德意,方可感格。”武後點頭,即命內侍速備香案。

黃昏以後,長安九衢燈火,照如白晝。武後素服,親捧禦香,與高宗並立龍墀。三藏披毗盧帽,執九環錫杖,登天壇,布“祈雨瑜伽壇城”。行者暗中道:“老孫慣打妖精,卻不會求雨。赤嬰,你係火龍之後,可識水路?”赤嬰道:“弟子但能放火,不會興雲。須得我姑母敖氏瓊英,方有真雨。”行者道:“既如此,待老孫走一遭洞庭。”遂拔一撮毫毛,變作自身,伴立壇側;真身早駕觔鬥雲,向南而去。

壇上,三藏先誦《大雲輪經》,次誦《大悲心咒》,梵音嘹亮,直徹雲霄。誦至三更,忽見西北方黑雲如墨,滾滾而來。百官齊呼萬歲。武後焚香再拜,淚灑龍墀。未及四鼓,雲腳已到長安,電光劃空,雷聲殷殷。百官正欲稱賀,那雲頭卻停住不動,雨點不沾。原來敖氏龍族,因前番八太子私放潮信,被天曹責罰,無旨不敢妄施霖雨。行者趕到洞庭,見瓊英公主泣訴天規。行者道:“事急從權,有罪老孫擔之。”遂掣鐵棒,擊碎鎖潮石,放出萬頃洪波。瓊英乘勢駕雲,率江、河、淮、濟四海龍神,通赴長安。

須臾,黑雲四合,大雨滂沱,如翻江倒海。長安百姓,歡呼動地,跪捧瓦盆承水。壇上武後,淚落如雨,仰天高呼:“願以此雨,灑遍天下焦枯!”雨腳自午及酉,平地水深三尺,溝澮皆盈。旱苗復甦,枯井重波。高宗大悅,傳旨明日大酺,以答神貺。

雨霽之後,天壇現出一道彩虹,自大明宮直跨城西金光寺。虹端立一老僧,金襴袈裟,手執楊柳,向武後點頭微笑,倏然而隱。武後認得觀音化身,即命畫工圖影,供奉宮中。次日,帝賜三藏“祈雨功牌”一麵,黃金千兩;加封敖氏龍女為“廣濟龍君”,歲時致祭。行者不受官賞,隻討了禦酒十瓶,分與眾徒。赤嬰亦蒙武後手撫頂門,賜名“雨部郎君”,歡喜叩謝。

長安留駕三日,萬民遮道,請留法師。三藏慰諭再四,方啟駕西行。帝後親登丹鳳門,百官送至灞橋,仍命薛仁貴部兵護送出境。赤嬰、瓊英各駕雨雲,遠遠相送,至赤焰山,方轉龍宮。三藏回首長安,雲氣氤氳,城闕如畫,心中暗祝:“願此後風雨以時,國泰民安。”

師徒重上赤焰山舊路,雨過天晴,山色如洗,熱風儘退,涼爽宜人。悟焰道:“弟子願以真火煉石,為師父平道。”遂張口噴火,燒紅崖石;行者舉棒擊碎,悟新揮耙開溝,頃刻成坦途。傍晚已過山脊,回望赤焰,晚霞如火,新路一線,直透西天。眾人投宿山村,村老跪迎,獻麥飯清泉,稱頌“活佛甘霖”。是夜,星月皎然,四野蛙聲,似奏天樂。

三藏於燈下展卷,忽憶武後所賜《大雲經》殘卷,內有句雲:“但以慈心,雨澤隨念。”乃合掌長吟。行者笑道:“師父,雨已落過,且打點精神,明日又要過‘毒敵山’琵琶洞。老孫舊帳未清,須得算個利錢。”眾人一笑,各自安歇。

畢竟毒敵山如何過法,且聽下回分解。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